文|雷達財經 李亦輝
編輯 | 深海
商超巨頭永輝超市,接連出售資產回籠資金。
12月20日晚間,永輝超市發布關于出售資產的公告稱,四川商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川商投”)擬向永輝超市現金購買公司持有的紅旗連鎖股份1.36億股,轉讓總價約為7.99億元。
數日前,永輝超市披露擬向大連御錦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御錦”)出售所持萬達商管1.43%的股份,總轉讓價格為45.3億元。
據測算,此次轉讓紅旗連鎖部分股權,永輝超市從投資至出售累計確認投資收益為1.16億元。而出售萬達商管股權完成后,預計實現公司整體收益6.12億元。
業內普遍認為,兩項資產交割后產生的現金流,有助于緩解永輝超市眼前資金緊張的局面。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永輝超市資產負債率達86.54%。
近年來,隨著生鮮電商、會員店等新業態的興起,傳統超市迎來寒冬,永輝超市也一直處于關店、虧損的陰霾中。
目前,永輝超市正選擇進入折扣店業態,但是“大象轉身”從來都不容易,由于在之前試水會員店、mini店等新業態時栽過跟頭,永輝超市有必要想清楚,這一次是深思熟慮后的創新,還是病急亂投醫?
接連甩賣兩筆資產
臨近年末,永輝的資產“超市”也開張了。
12月20日晚間,該公司公告稱,川商投擬向公司現金購買公司持有的紅旗連鎖股份 1.36億股,占紅旗連鎖總股本的10.00%,5.88元/股,轉讓總價為7.99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仍持有紅旗連鎖股份1.49億股,占紅旗連鎖總股本的 11%。
永輝超市是在數年前,分兩次取的目前所持的紅旗連鎖股份。2017 年 12 月,公司以 5.80元每股作價受讓紅旗連鎖實際控制人曹世如、股東曹曾俊所持有的紅旗連鎖股份共 1.63億股,合計占紅旗連鎖總股本的 12.00%。
2018年1月,公司以 5.80 元每股作價受讓紅旗連鎖實際控制人曹世如、股東曹曾俊所持有的紅旗連鎖股份共 1.22億股,合計占紅旗連鎖總股本的 9.00%。
經初步測算,交易完成后,對于本次轉讓的紅旗連鎖 10%股權,公司從投資至出售累計確認投資收益為人民幣1.16億元。
永輝超市稱,本次轉讓紅旗連鎖 10%股權對應的賬面價值為人民幣 9.63億元,本次股權交易價格較股權賬面價值折價人民幣1.63億元,交易完成后,該交易預計將減少公司當年稅前利潤人民幣1.63億元,最終結果以公司經審計的財務報告為準。
這已經是近期永輝超市第二次出售資產了。
12月14日,永輝超市還發布公告稱,大連御錦擬向其購買所持有萬達商管股份3.89億股,占萬達商管總股本的1.43%,轉讓價格為45.3億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大連御錦貿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1月30日,注冊資本50萬元,主營業務國內貿易代理等,股東為北京一方明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后者由大連一方集團有限公司100%持股。
而大連一方實際控制人孫喜雙,則為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的多年好友。當初,永輝超市也是從大連一方集團手中收購的大連萬達商管股權。
2018 年 12 月,永輝超市與大連一方集團有限公司、孫喜雙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受讓大連一方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6791.02萬股,每股轉讓價格為 52 元,該股份轉讓協議價格為 35.31億元。
僅從價格看,這次轉讓價款較5年前高出整整10億元。但這次回售給孫喜雙旗下的公司,交易的全部轉讓價款共分八期支付,其中第一期轉讓款3億元將于12月30日支付,最后一筆到2025年9月30日才能收回。
即便如此,永輝超市也能凈賺超6億元。公告顯示,截止至公告日,該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39.18 億元,本次股權交易價格較股權賬面價值溢價人民幣 6.12億元,其中第一期股權交易完成后將影響公司 2023 年稅前利潤2859.58 萬元,現金流量增加 3億元。
對于近期的兩份資產出售,永輝超市均表示,目的是為了盤活公司資產,符合公司縮小投資規模戰略。
外界普遍認為,出售上述兩筆股權,對永輝超市在財務層面上有著積極的影響。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最近三年來,永輝超市的資產負債率持續維持在高位。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4.47%、87.68%、86.54%。另外,截至9月30日,永輝超市負債合計達到472.40億元。
業績低迷、門店收縮
永輝超市走上“下坡路”,從兩年前就開始了。
2021年,時任永輝超市董秘張經儀辭職時說,“我們正在下山,恢復體能,更新裝備,重整后勤。”面對困境,永輝被迫自救,重找出路。
但在此之前,永輝超市也有過高光時刻。2000年,當洋超市在國內遍地開花之際,一個叫張軒松的福州人開一家生鮮超市。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超市50%的區域為生鮮區,當時一般的超市內僅有20%左右為生鮮區。
這一創舉,恰好讓永輝超市搭上當時“農改超”在全國范圍落地的東風。僅用了三年的時間,永輝超市便成為全國超市零售業百強。
2010年,永輝超市在A股上市,成為“生鮮第一股”。那時候,永輝超市的前兩大股東為張軒寧和張軒松兩兄弟,公司家族企業特征明顯。
后來永輝超市創始團隊中,除張氏兄弟外的成員逐漸減持股份并退出管理,還引入騰訊和京東的資本支持。其中,2015年京東以43億元入股永輝,隨后不斷追加,現在已成為永輝的第二大股東。
2016年“新零售”概念風起后,實體零售商憑借密集網點資源與消費者近距離優勢,滿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務,一時成為電商巨頭眼中的香餑餑。
永輝先后孵化出超級物種、mini店等業務對標盒馬生鮮,被投資者所看好。2017年,永輝的凈利潤達到最高的18.17億元,隨后在2018年1月迎來了市值的最高峰,一度超過千億大關。
但回過頭來看,不管是超級物種還是mini店,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終走向被關閉的命運。有媒體統計,2020 年10月-2021年3月期間,永輝超市合計關閉336家mini店。
而且試水新零售所花費的代價不小,再加上疫情期間互聯網電商對傳統商超的沖擊。2021年,永輝超市迎來上市后首度虧損,疊加2022年的續虧,兩年時間公司一共虧損67.7億元。
也就是張經儀辭職的當年5月份,永輝超市在福州開出首家倉儲店,此后開啟了跨區域復制,陸續在上海、四川、北京、河南等多地落戶多家門店。
但這種被業內廣泛看好的倉儲會員店,在永輝手中似乎未能大放異彩。據財聯社,探索“倉儲店”模式一年后,永輝就迎來了第一家倉儲超市(石家莊懷特廣場店)的閉店。
且除了2021年的財報,此后的財報中永輝超市再也沒有更新過倉儲會員店的相關進展。今年8月的2023年半年度業績會上,公司回復倉儲會員店目前有44家。
一番折騰下來,永輝超市的境況并沒有明顯好轉。2023年前三季度,永輝超市營收達620.88億元,同比下降12.44%;歸母凈利潤為0.52億元。
分季度看,永輝超市僅在今年一季度實現短暫扭虧,一季度歸母凈利潤7.04億元,后面的二季度、三季度再度陷入虧損,分別虧損3.3億元、3.21億元。
此外,永輝超市的門店數量也收縮。據報道,永輝超市的門店數在2019年達到巔峰,為1440家。如今公司門店降至千家左右。
押注折扣店可行嗎?
“永輝如果沒有創新業務,哪一天用戶不喜歡了,就會非常危險。”張軒寧曾坦言。因此,即便之前踩坑不少,永輝超市還是在嘗試各類可能帶來新鮮血液的業態,這一次盯上的折扣店。
今年10月,永輝超市表示,將在全國范圍的門店中增設“正品折扣店”,并同步在線上App、小程序增設折扣專區,提供食品、用品驚喜折扣價。
永輝超市負責人表示,折扣店是當前市場環境下零售行業的大趨勢,具有加快商品汰換效率、豐富商品的種類等優勢。
據悉,永輝超市并不打算像物美那樣獨立開設一家折扣店門店,而是在旗下門店內設立折扣店區域,大范圍地嵌入這一模式。
在折扣商品選擇方面,也區別于傳統的臨期商品折扣價的運營邏輯,以提高商品效率為核心,通過數字化手段,每日從新品、網紅商品及常規商品中選擇一部分進入折扣商品池,根據具體情況按照其原價的七折、五折及三折進行銷售。
從定義來看,折扣店是指持續性地向消費者提供低價格的商品。因此,有分析指出,這一業態的核心,就是如何打造一套低成本的經營體系。
由于低價的本質,也有人把折扣店稱為傳統商超的“價格戰”、線下超超市的“拼多多化”。
而如果僅從產品性價比的角度來看,如何優化采購渠道、減少運輸及儲存損耗、精簡人力等仍是關鍵。此外,還可以通過發展自有品牌,在保持性價比的同時品質也有保障。
不過,要做到這些,對傳統商超來說并不容易。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認為,折扣店的經營模式與傳統商超有所不同,它通過產地直采、倉儲式陳列、優化物流等方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物美、盒馬、家家悅等也對折扣店早有布局。永輝超市姍姍來遲雖有跟風之嫌,但也不乏叫好的聲音。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永輝超市而言,增設正品折扣店是企業在零售行業的探索與創新,對于企業突破與適應新消費時代,是很好的嘗試。
然而,擠進折扣店賽道后,這一新業態將成為驅動永輝超市業績增長的利器,還是重蹈過去“新零售”的覆轍,其成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