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方正
編輯|樸芳
當朋友圈又紛紛曬出各家“年度聽歌報告”,這份獨屬于年尾的儀式感,提醒我們2023時日不多,而音樂產業也將結束這“風起云涌”的一年。
這一年,大眾向音樂產業投來更多目光:
唱片歌手下場整頓神曲“品控”,《羅剎海市》《就讓大雨全都落下》對咱耳朵很友好;“報復性”歸來的演唱會話題貫穿全年,五月天疑似假唱、伍佰全國巡檢被全民熱議;當代年輕人對音樂節、Livehouse的深度參與揭示出“生活方式經濟”的巨量潛能……
從B端產業數據來看,12021-2023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逐年增長至1849.25億元(《2023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數據)、2023年Q3騰訊音樂在線付費會員用戶正式破億(財報數據)、2023年1-8月“演唱會”百度搜索指數同比去年同期增長95%(《2023年線下音樂演出經濟發展及線上社交內容動態洞察》數據)…… 這些喜聞樂見的“數字”令行業內外頗為振奮。
圖片來源:《2023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
不同于過去幾年行業充斥著“華語樂壇已死”的質疑聲,今年音樂產業各賽道都涌現出一些可喜變化。這一篇,犀牛君將從對2023音樂產業新動向的觀察中,總結出根本性變革今年市場乃至未來行業的“三陣風”。
下沉風:唱片歌手下場造“神曲”
“下沉風”今年刮得無比強勁。
這陣風最先起于線上。
今年三月,一首“你淺淺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突然血洗短視頻平臺,洗腦的甜甜旋律令全網集體上頭。事態不同以往的是,這首典型短視頻神曲其實出自李榮浩去年底發行專輯《縱橫四海》,旋即此曲引發了輿論場對唱片歌手炮制神曲的爭議性討論。
而僅過了四個月,年中,一首同樣孵化于唱片工業的《羅剎海市》掀動了更大規模下沉受眾的熱烈關注。刀郎此曲不僅喂飽了喜看樂壇八卦肥皂劇的群眾,它高品質的詞曲質量也根本性拉升了年度神曲的品質上限。
縱觀全年,行業一個很明顯的風向是,傳統意義上那些低質短視頻神曲爆款率降低、發酵期縮短,而由唱片歌手精心雕琢的新鮮熱歌,仿佛更能扛住時間周期的考驗。
事實上,盡管討論度不及前兩者,汪蘇瀧去年新歌《就讓大雨全都落下》在今年短視頻平臺乃至全網的傳播力也相當驚人。最近出爐的《2023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里提到,該歌曲在今年1月拿到了全網音樂平臺10億播放量,迄今仍聳立在QQ音樂熱歌榜,在榜時間已超過333天(截止12月3日數據)。
以上傳統唱片歌手在今年交出的多份“實績”,給熱切關心華語樂壇命運的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原來短視頻未必只會喂養出平庸BGM,倘若唱片歌手、成熟音樂人積極擁抱它,短視頻亦可是好音樂發光的助燃劑。
下沉風今年還侵襲到了線下。
今年行業內外在關注演唱會時都能明顯體感,演唱會從高線向低線城市下沉的勢頭堪稱歷史之最。像薛之謙把演唱會放到衢州辦,張信哲現身唐山唱響哲式情歌,張韶涵在義烏上演隱形的翅膀回憶殺,這種“下沉”在過往都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故事。
據《2023年線下音樂演出經濟發展及線上社交內容動態洞察》報告顯示,2023年二線城市演唱會票房高速增長,尤其海口、佛山、福州演唱會票房復合增速全國領先,海口增快最快達1013%。此外,連過往的“演出荒地”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西北內陸城市也開始承辦周杰倫演唱會、草莓音樂節,彰顯出線下演出市場輻射地域之廣。
真唱風:演唱會牽動群眾情緒
盡管五月天假唱風波事發于12月,對全年市場影響偏弱,但犀牛君仍要重點討論這件事。因為以該事件為切口,它映射的群眾情緒和引發的連鎖反應,很可能將深刻改變今后音樂產業的整體走向。
“假唱”這個事能觸發五月天壓根沒想到的全民聲討,某種程度上證明了,演唱會從“全面停擺”到進階為“全民話題”,該演出品類的消費屬性正發生著悄無聲息的劇烈變化。
看演唱會,僅僅是“看”演唱會嗎?不,它已經進化為當下年輕人報復性參與的一場“超大型五感互動情緒釋放show”(伍佰演唱會爆火也與此有關)。這也是今年演唱會票如此難搶的原因,年輕人好像都抱著個古時趕集的心態報復性看演唱會。
《2023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19.33萬場,與去年同比增長400.86%;總票房為167.93億元,同比增長達673.5%。而比這個總體數據更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跨城觀演”比重急劇上升。
按理說,往年演唱會搶票(尤其是低線城市)真的沒那么難,今年的新情況是,你架不住全國各地觀眾跟你一同搶票啊。最典型的就要屬周杰倫2023演唱會·海口站了,一場演唱會吸引來了9.51萬人次省外游客,占到游客總數的61.5%以上!
所以說,今年音樂演出已不單是一樁音樂生意了,更是一門文旅生意。一個城市無論舉辦頭部歌手演唱會,還是舉行拼盤型戶外音樂節,都會因四面八方的“聚合型流量”大幅提振當地餐飲、零售、交通、住宿等周邊經濟。
這也是群眾對“假唱”零容忍的根本原因,付諸高消費卻只能換來一個來現場聽CD的演出體驗,這是廣大消費者萬萬不能接受的。但反過來說,假唱亦有正面積極意義,即有助于“糾偏”內娛默認存在多年的假唱現象,并帶動群眾廣泛關注真唱live舞臺。
比如即將在年底激烈對打的八臺跨年晚會,在群眾監督假唱之下,有助于內娛集體擁護一個“全開麥”的健康演出環境。而上周舉辦的《動感地帶20周年盛典》就已然實現了全體藝人真唱,這種真唱風的轉向,有助于促成音樂演出市場越發注重“品控”的良性循環。
AI風:新世代音樂浪潮來襲
最后一陣風是從當下吹向未來。
自年初ChatGPT根本性提升AI技術應用點燃資本熱情后,“AI+音樂”就成了音樂產業各方力量關注的增長方向。今年這一整年,代表新世代音樂審美趨向的AI音樂,可謂頻繁震動著音樂圈各方神經。
年初,金曲歌后、知名音樂制作人陳珊妮在微博自曝,其于白色情人節(3月14日)發行的新歌《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實則由她指導其AI模型所唱。而此前,沒人懷疑那不是出自陳珊妮的歌喉。
年中,B站開始不間斷涌現成批AI 歌手翻唱同行金曲的“整活視頻”,并捧出了AI歌手界第一頂流——AI孫燕姿。短短一個多月,“她”高產翻唱了周杰倫《發如雪》、王力宏《需要人陪》、陶喆《飛機場的10:30》、周傳雄《黃昏》、S.H.E《熱帶雨林》等華語大金曲,且幾乎以首首快要超越原唱的高質量令網友們驚呼“AI孫燕姿正式被我列為21世紀最偉大發明”。
沒過多久,音樂平臺也察覺到這陣AI風潛藏的商業化增長勢能。今年11月,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與宏聲文化(王力宏工作室)聯手打造了華語樂壇首位官方授權“全AI”歌手——AI力宏,并發布了由其翻唱的《Letting Go》,且該單曲封面及MV均由AI生成。
時至2023,盡管音樂產業整體復蘇明顯,但行業隱憂仍在:唱片歌手真的能從短視頻網紅歌手那里拿回丟失多年的市場份額嗎?報復性增長的演出市場勢能會否延續到明年?在此背景下,我們更能理解為何今年音樂圈如此重視AI,因為這已是為數不多能為音樂產業帶來增長空間的“可持續動能”了。
綜上,盡管2023音樂市場風起云涌、跌宕起伏,究竟還有什么“新動能”去支撐音樂產業的長遠發展,仍需要行業各界積極探索。
讓我們靜待音樂產業的下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