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田思
IPO口子越收越緊的大環境下,經歷七個月的漫長等待,一家電池片企業等來了過會的通知。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12月15日,深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2023年第89次會議審議通過江蘇中潤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潤光能”)的首發申請。
中潤光能在國內光伏電池片出貨排行中“榜上有名”。到2023年上半年,其電池片出貨量已升級為全球第三。
中潤光能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制造商。據PV InfoLink統計,2023年上半年公司電池片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
截至2023年6月末,中潤光能電池片產能達到45.04GW。經營業績上,2023年上半年營收107.69億元,凈利潤9.34億元。今年5月,正式向深交所遞交招股書。
尋求資本市場融資,顯然是希望借助資本力量加快產品轉型,增強市場競爭力。但另一方面,審視其招股書,中潤光能又處境尷尬:資產負債率高、產品結構單一、第一大客戶是競爭對手等四大挑戰,使得投資者對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打上了大問號。
挑戰一:抗市場波動能力較弱
招股書顯示,雖然中潤光能近兩年也布局了少量組件產能,但到2023年6月,電池片業務在中潤光能總營收的占比仍達到94%。
電池片因處于產業鏈的中端,其價格易受上下游價格波動影響,但向下游傳導價格漲幅的程度受限。其盈利因而受硅片、組件環節兩頭擠壓。對電池片業務的過度依賴,導致中潤光能應對產業鏈上下游波動的抗風險能力不足。
數據顯示,2021年,受硅料價格階段性上漲帶動單晶硅片價格提升的影響,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由12.56%下降至5.28%,降低7.28個百分點,使得公司2021年度虧損1.92億元。
企業對這一潛在風險心知肚明,招股書中明確表示:“若未來宏觀經濟、行業政策波動使得終端裝機需求不及預期,或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失衡,造成硅片等原材料供不應求、成本上漲,或公司基于新技術開發的新產品市場推廣效果不佳、無法準確適應組件客戶需求變化,公司將出現產品銷量降低、毛利率下降等不利情形,存在經營業績出現大幅波動的風險。”
挑戰二:在行業技術迭代中已經落后
分析中潤光能的產能結構來看,并不占優勢。在當前210mm大尺寸、N型發展趨勢下,中潤光能在2023年上半年的產品結構仍以182mm及以上大尺寸單晶PERC電池片為主。
據中潤光能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大尺寸PERC電池片產能達36.51GW,占據同期電池片產能的81%;而TOPCon電池片產能為6.83GW,僅占據同期電池片產能的15.16%。
而在今年1-6月份的銷售收入中,PERC電池片產品營收占比也是達到八成,而TOPCon產品的營收占比還不到一成。行業內N型電池片市占率今年將上升至22.5%左右,中潤光能的產能結構明顯已經落后于行業。
隨著電池片環節N型成為市場主流,中潤光能仍在加碼PERC產能投產,或將帶來較高庫存。招股書顯示,其已在海外(老撾)建成5GW單晶PERC電池片產能。華夏能源網經公開資料查詢,該5GW項目的投產時間是2023年9月。
挑戰三:大客戶是競爭對手
深交所在今年6月4日下發的審核問詢函中,曾就“第一大客戶為競爭對手”的合理性要求中潤光能做出解釋。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上半年的市場銷售中,晶科能源(SH:688223)一直為其第一大客戶,銷售金額分別為5.56億元、7.46億元、26.44億元、23.43億元,在當期營收的占比基本徘徊在14%-22%之間。
而晶科能源作為一體化巨頭,電池片也是晶科布局的重點領域。截至2022年底,晶科的電池片產能55GW。二者在電池片環節存在競爭關系。
除晶科之外,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隆基綠能等其他幾大客戶也在電池片業務上存在競爭。深交所在問詢函中也提及這一問題,要求對晶科、晶澳、隆基、天合等主要客戶是否存在重大依賴作出說明。
中潤光能在8月11日的回復中稱,報告期內,發行人向晶科、晶澳、隆基、天合合計銷售金額分別為12.18億元、14.71億元、45.58億元、42.59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48.07%、28.90%、36.32%,39.55%。“占比相對較高,主要原因系光伏組件行業集中度較高、發行人實施大客戶戰略,符合行業慣例。”
挑戰四:高負債卻仍在收購虧損企業
目前,中潤光能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已開始顯現。2021年,公司存貨賬面價值還是2.53億元,到2023年6月底已猛增至14.47億元。而資產負債率雖然由2020年和2021年的92%和96%,降到了2022年和2023年6月份的79%。但對比幾家同業公司64%-71%的平均水平,中潤光能的資產負債率仍然要高出一截。
奇怪的是,高負債下公司卻還在頻頻開展收購。2021年5月-2022年12月,中潤光能從實控人龍大強手中收購了潔源光伏、中宇光伏、鑫齊物資100%股權和中輝光伏88.33%的股權。龍大強由此取得股權轉讓款4.84億元。
被收購的中宇光伏和中輝光伏在2021年分別虧損了1096萬元、5790萬元,賺錢能力堪憂。在中潤光能上市前夕,為何要頻頻收購龍大強旗下不賺錢的資產?中潤光能的回復是,發行人為避免同業競爭進行了同一控制下的資產重組,將潔源光伏、中宇光伏、鑫齊物資及中輝光伏納入發行人體系內。
中潤光能創始人系龍大強、孟麗葉夫婦。根據已公布的招股書,目前二人分別持有中潤光能43.41%、7.92%股權。
更讓投資者迷惑的是,就在上市前的2022年,實控人龍大強通過向高新國資等投資機構轉讓2170.72萬股,由此套現7.6億元;加上之前轉讓實控人旗下資產,兩套“組合拳”之下,龍大強已合計套利12.44億元。
公司還沒上市實控人就已開啟套現,已有相關投資者對其上市動機提出了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書(申報稿)中,中潤光能的上市募資額為40億元;但到了招股書(上會稿)中,募資額有所減少,調整為23億元。
經公開資料查詢,關于募資款兩項用途的說明中,年產8GW高效光伏電池項目(二期)擬投入募集金額不變,仍為20億元;流動資金則由20億“縮水”為3億元。這一變更,難怪投資者此前質疑這家公司“漫天要價”。
實際上,在資金問題上,龍大強、孟麗葉夫婦是有“前科”的。前述被中潤光能收購的四家公司,從前期啟動到后期發展用的就是中潤光能的錢。
中潤光能在對深交所問詢函的回復中提到,2011年-2019年12月31日,發行人對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關聯方整體拆出余額為3.31億元,其用途之一就是對中輝光伏、中宇光伏、潔源光伏等相關主體之產業投資事宜。
而2020-2022年,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關聯方年度新增“拆借額”更是每年都在上億規模(9.69億元、3.65億元、2.16億元),合計達到15.5億元。華夏能源網查詢在其回復函中發現,其中一半的錢用于實控人及其四家前述關聯企業貸款的“借新還舊”、收購鑫齊物資預付款、繳納個人所得稅、為員工發工資等。
借用中潤光能的錢投資同業公司,企業發展起來之后又賣給中潤光能,實控人的上述動作瑕疵很明顯。這也將很大程度影響投資者對其信心。
眼下,電池片環節因產能過剩危機已經進入“生死之戰”,隨著電池片價格暴跌的影響,電池片環節很難避免一輪淘汰賽,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方能成為度過寒冬的真正“護城河”。
但顯然中潤光能是缺少護城河的。如果說成功過會是某種幸運,那未來IPO后如何將所融資金真正用于企業發展,如何盡快跟上行業技術迭代的步伐,就遠遠不是靠幸運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