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瞰巴黎 Ana s Marechal
編輯|Meister Xia
導讀
森林采伐分為皆伐、漸伐、擇伐、撫育采伐、低效林改造采伐等多種方式,其中皆伐是一種將整片森林砍伐后再重新種植的林業方法。這種方法在技術、物流和經濟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受到公眾的廣泛批評。公眾認為它對水循環和土壤質量有長期的環境影響。那么,皆伐到底對森林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皆伐這種林業方法是否還適合當今的情況?
一覽:
- 皆伐指一次性砍伐整個林區,然后再重新植樹造林。
- 從技術、運營和經濟的角度來看,皆伐方便又高效。
- 但是,許多公眾對這種做法的長期環境影響,尤其是對水循環和土壤質量的影響持批評態度。
- 除生態系統外,森林周邊社區也能感受到皆伐對洪水、森林大火以及動植物減少帶來的影響。
- 科學家們提出了不少建議,但業內目前還未建立起相關法規。當務之急,是對該行業的專業人員開展培訓。
鑒于法國莫爾旺(Morvan)和朗德(Landes)地區的公民團體經常譴責皆伐行為,法國的研究人員開啟了對皆伐是否會威脅森林生態系統的調研。2022年底,70位專家針對這一問題提交了一項集體研究的結果[1]。
皆伐現象很難被忽視:它相當于一次性砍伐整個林區,然后重新植樹造林。2010年,皆伐林占法國本土森林總面積的0.4%,主要為海松、栗樹、云杉和楊樹。但各地區之間存在差異:例如,在朗德山丘,這一數字上升到了2.1%。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INRAE)專家Jér me Ogée解釋說:“這相當于兩次皆伐的時間間隔不到50年,和海洋松木輪伐期一樣長,由此看來,在朗德山丘,皆伐已經成為了常態。”
雖然有些民眾譴責皆伐對生物多樣性和景觀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林業工作者卻認為:“從技術、運營和經濟的角度來看,皆伐可以優化采伐過程。”然而,正如INRAE格勒諾布爾中心專家Laurent Bergès所指出:“皆伐是林業機械化程度提高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趨勢。”伐木機、轉運機、集材機、樹樁移除機、松土器、播種機的使用,讓皆伐變得更加容易。Bergès說:“林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程度利用勞動力,正在經歷一場類似于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革命。林業機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即便現在區域層面仍未大規模實施皆伐,但其影響不容小覷。”
01 皆伐的多個“受害者”
首先,皆伐會影響環境本身。不僅水循環會受到干擾,而且由于不再有樹木汲取土壤中的水分,也沒有天然屏障阻止降雨進入土壤,土壤中的含水量會從18%上升到66%。隨著重型機械使用的不斷增加,地面(尤其是粘土)會被嚴重壓實,導致土壤滲透能力降低,水流流失,流域的溪流流量增加30%-100%。大量泥沙(增加了700%),連同硝酸鹽和土壤中的陽離子(鈣、鉀、鋁)被沖入河道,有時還會導致水質惡化。土壤本身的肥力降低、含碳量減少、通氣性降低、侵蝕等等,大部分影響會持續數年,甚至不可逆轉。Ogée稱:“皆伐也會影響周圍的地塊:例如,森林邊緣的樹木會因此極易受到風暴的摧殘。至于對微氣候的影響,則可以在幾百米開外檢測到。”
當地居民也受到了影響。Ogée解釋說:“暴雨期間,森林作為緩沖區,可以起到調蓄雨水的作用。而皆伐則會增加洪峰的發生頻率。”最近,科學界正在研究另一種鮮為人知的影響。河道兩岸生長著被稱為河岸植被的特殊樹木,根據Ogée所言,“河岸森林的落葉樹種比針葉樹種更不易燃,因此在火災中可以起到天然防火帶的作用。這些結果還有待研究證實。”當河岸林被夷為平地時,天然的野火屏障就會消失,為周圍的基礎設施和人口帶來直接威脅。
最后,森林生態系統也遭到破壞。與對照地塊相比,在實施皆伐或漸伐后的前20年里,該地區的物種總數增加了10%以上。20年后,物種總數開始呈下降趨勢。Bergès解釋了原因:“當周邊地區的集約化農業威脅到鳥類和蝴蝶等在開闊農田棲息的物種時,這些皆伐地塊就會成為它們的替代棲息地。”這種陽光充足的環境也會成為新植物的家園……但這并不是什么好現象。INRAE 森林生態系統專家Marion Gosselin警告說:“這掩蓋了森林地區特定物種在不斷減少的事實。古樹能為它們提供茁壯成長的環境,如果全部砍伐,這些動物會因找不到棲息地而消失——這將徹底破壞生態系統。”
專家們在總結中還指出,皆伐對鳥類和苔蘚有短期的負面影響(皆伐后的八年內),對維管束植物、地衣、真菌、蛛形綱動物和昆蟲的影響則不大。Bergès補充說:“種植前的土壤壓實和機械整地會顯著改變生物多樣性:樹木生長更慢,花卉群落和真菌群落發生變化,微生物生物量減少等。”最后,外來物種的引入——無論是在種植時刻意引入,還是從機械輪胎中滑落——都會危及本地物種。
在這些全球現象的背后,存在著地域差異。在坡地,侵蝕更為嚴峻;在粘土地區,土地壓實程度則更高。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靠近水道的地方,皆伐會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Ogée解釋說:“皆伐會改變微氣候,包括水道的微氣候。此外,皆伐過后的幾個月內,會有大量硝酸鹽流入水道之中。”專家組建議,距離水道30米的范圍內應禁止皆伐。
“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眾多森林因干旱而枯死。”
研究中指出,人們可以采用特定的采伐方法來降低皆伐的負面影響。例如,砍伐完后可以不移除樹樁、將樹枝殘骸留在地面上、在植物周圍進行局部耕作、保持道路暢通以限制土壤壓實、保留至少10%-15%的棲息地樹木,為重點森林物種提供家園,以及重新種植多樣化的本地物種等。Gosselin補充道:“一般來說,用漸進式或間隙式砍伐來取代皆伐,能夠保證保護區的完整性,并促使森林再生。”然而,要想將理論付諸實踐,便要首先解決可操作性和資金投入方面的問題。Bergès稱:“我們需要在多種措施間取得平衡:小范圍實施的難度要遠高于大范圍實施。” Ogée說:“業內目前還未就這些新舉措建立起法規。當務之急,是對該行業的專業人員開展相關培訓。”
面對氣候變化,遵守這些建議顯得尤為重要。Bergès說:“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眾多森林因干旱而枯死。”最近的評估顯示,森林生態系統的二氧化碳儲存能力在十年內減少了一半。Ogée補充道:“法國的研究表明,熱浪和干旱會導致皆伐后無法重新造林。在這種光禿禿的土地上,日溫差較大,輻射傳遞增加,地表土壤龜裂。與之相反,樹木的覆蓋會緩和極端氣候,限制其對幼樹存活的有害影響。Bergès總結道:“氣候變化讓人們開始質疑落伍的造林方法。我們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重新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