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醫藥行業板塊有所反彈,不過整體趨勢依舊處于跌多漲少的狀態。
用醫藥生物指數作為觀察,自從2021年2月盤中見頂后,醫療生物行業至今已持續調整超33個月,最大回撤超過40%。截至到2023年12月20日,醫藥生物板塊指數收報9029.43,今日已經回落至2022年9月反彈低點附近。
圖片來源:Wind截圖截至2023年12月20日
即使整體行情趨勢向下,不過醫藥板塊依舊熱點不斷,從7月醫藥反腐、9月減肥藥、11月醫保談判,今年下半年催生了不少熱門個股,行業相關板塊也走出了例如通化金馬的大牛股。
板塊不好,不影響ETF的增長。今年以來,“吃藥”行情雖然增幅不大,不過不少醫療ETF份額規模和流通規模計算值實現大幅增長,份額規模創造新高。
通過數據統計發現,三只跟蹤中證醫療指數收益率(399989.SZ)規模增長明顯,份額規模和流通值增長明顯。
數據顯示,從2023年1月3日至2023年12月19日,醫療ETF(512170)基金場內流通份額從342.21億份,增長至678.64億份,截至目前年內增長份額增長率98.31%;流通規模計算值從173.16億元,增長至262.50億元,截至目前年內流通規模計算值增長率51.59%。
醫療50ETF(159847)基金場內流通份額從5.88億份,增長至14.07億份,截至目前年內增長份額增長率139.29%;流通規模計算值從3.36億元,增長至6.27億元,截至目前年內流通規模計算值增長率86.61%。
醫療ETF(159828)基金場內流通份額從28.77億份,增長至50.06億份,截至目前年內增長份額增長率74.00%;流通規模計算值從18.11億元,增長至23.93億元,截至目前年內流通規模計算值增長率32.14%。
從三只不同醫療ETF增長規模來看,不難發現目前基金場內份額的增長率,低于流通規模計算值的增長率,呈現出“越跌越買”的狀態。
目前來看,醫藥行情雖然持續下跌,但是各大機構對于行業的發展和看法依舊整體保持樂觀。甬興證券認為醫保談判結果出臺,整體降幅穩定,隨著政策對創新藥的傾斜逐步顯現,疊加談判和續約規則更趨友善,看好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后實現放量。
太平洋證券近日在研報中指出,相關部門印發《公立醫院成本核算指導手冊》的通知,明確到2025年底,爭取實現三級醫院全部開展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核算、病種成本核算、DRG成本核算;二級及以下醫院全部開展科室成本核算、診次成本核算、床日成本核算,逐步開展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核算、病種成本核算、DRG成本核算。到2030年底,力爭所有醫院均開展上述成本核算工作。
太平洋證券認為,DRG付費方案之下,藥品和耗材變為成本,將促進醫療機構主動控制成本,提升病床周轉率,提高醫院的經營效益。醫療機構的成本控制主要在于藥品及耗材在治療費用占比下降,集采政策背景下,藥品、低值耗材或高值耗材通過以價換量實現進口替代。更具臨床療效的治療藥品和耗材的占比將會上升,輔助用藥的占比將會下降。此外,由于醫保主要解決基本醫療需求,高端醫療需求亟待商保進行補充,因此高端民營醫院將存在一定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