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甘肅105人死亡、青海13人死亡,部分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受損。搶險救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據介紹,此次地震區域在西北地區屬于人口稠密區。公開資料顯示,積石山縣是甘肅臨夏州下轄縣,位于甘肅省西南部,總面積910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截至2022年12月總人口28萬人。
由于近期寒潮頻現,天氣異常寒冷,地震發生時,當地很多居民來不及穿上御寒衣物就出門逃生,避難時只能聚集在汽車內開暖氣,或者在空曠地帶烤火取暖。
天氣預報顯示,地震區最低氣溫可達零下15℃。“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表示,中國氣象局已于12月19日6時30分進入地震災害氣象服務二級應急響應狀態,甘肅、青海等省氣象局根據實際研判進入相應應急響應狀態。
針對未來幾天震區的天氣情況,中央氣象局介紹,12月19日,積石山震區及周邊地區以晴為主,后半夜至凌晨的最低氣溫較低,在-15℃至-9℃之間,體感寒冷,著裝指數為7級,適宜穿著冬大衣、羽絨服、戴手套等;紫外線為3到4級,強度強,建議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震區及周邊交通沿線以晴或多云天氣為主,12月19日凌晨最低氣溫較低,19日白天G6、S201、G0611、G310沿線陣風風速較大,對物資運輸有一定影響。
在低溫嚴寒天氣下,此次地震應急救援面臨哪些困難?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科技防災減災專業智庫基地專家孔鋒告訴界面新聞,在極端低溫天氣情況下,地震救援難度會進一步加大,黃金救援時間將大大縮短。
孔鋒表示,“黃金72小時”是地質災害發生后的黃金救援期,在此時間段內開展救援,被困人員存活率會大大提升。但是,“在零下13℃、甚至零下15℃的極端低溫冰凍情況下,被困人員又遇到砸壓情形,會導致救援時間進一步縮短。
低溫導致救援效率也會大幅降低。孔鋒談到,地震發生時間是在凌晨,夜晚可視性較差,再加上救援隊伍不能第一時間到達,很多民眾自救互救的意識薄弱,更會造成救援時間的延誤。
孔鋒還表示,在基本生活供需層面,比如水、電、取暖、食物等物資供應,災區人民也面臨一定挑戰。此外,地震導致的周邊區域崩塌以及很多房屋出現的裂縫,也會在次生災害余震之中再次面臨坍塌風險。
為何這次6.2級地震造成如此大傷亡?孔鋒表示,當地房屋抗震能力較差,大部分建筑都沒有按照抗震設防的要求進行建設。此外,該地人口密度相對密集,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此次地震發生時間在夜晚,群眾避災的效率降低,再加上通訊中斷,交通受阻,搶先救援也受到影響,多種原因導致了傷亡人數較多。
針對是地震應急救援應如何更好開展,孔鋒建議,要從近期、中期、遠期三方面來做好此次應急處置工作。從近期來看,一兩天之內,要抓緊搶救傷員以及被掩埋的人員;中期方面,要在半月之內,做好基礎設施的搶修工作;最后,從長期來看,盡快恢復重建,保障災民能夠平穩過冬,安撫災民情緒。
“救援方面,當地人員自救互救也很重要。”孔鋒表示,當專業的救援隊伍第一時間趕到災區,不明白哪些地方受困人員較多時,當地居民可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救、互救,將傷亡降到最低,“這也是我們現在所倡導的自下而上的應急管理、應急救援,讓災區廣大民眾參與到應急救援之中。”孔鋒說。
孔鋒還表示,這次應急救援可謂是在低溫冰凍下搶時間。因此,救援隊伍應該在第一時間內將災情了解清楚,快速將災民轉移安置。同時,還要及時準備一些救援物資,尤其是帳篷。孔鋒也提醒,在供暖不足且沒電的情況下,切記不要采取原始的燒火取暖方式,要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或者其他事故產生。
“未來我國也要提高房屋的設防標準,尤其是農村自建房,要納入到國家適房標準、政府管理監督的渠道之內。”孔鋒說,監管力量薄弱是造成地震災害產生傷亡的主要原因。雖然,有些地方針對農村自建房制定了抗震設防標準,但是因為農村地域較廣、分散點較多,監管力量不能有效覆蓋,所以會導致一些農村地區房屋設防標準不達標,遇到地震后倒塌、裂縫時有發生。
“未來,我們還要加強極端情境之下的應急預案優化,同時對我國應急救援隊伍開展特殊情況下(特殊時間、特殊氣候、特殊地形運載環境、跨區域)的應急救援培訓,以此面對更加復雜的耦合型災害風險,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孔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