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間秘探 吳宇雯
天津武清區傳來好消息,國內首個以大運河文化為載體的“運河不夜城”項目即將在本月正式動工開建。近年來,以不夜城模式為主體的商業綜合體頻頻出現,“大唐不夜城”火爆出圈,“盛唐密盒”、“不倒翁小姐姐”讓人記憶猶新,此番打造“運河不夜城”,又能否用運河文化點亮不夜城的璀璨燈光呢?
國內首個“運河不夜城”來襲
近期,天津打造的國內首個“運河不夜城”項目將在武清區河西務鎮正式動工,此項目旨在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融合運河兩岸最典型、代表性和特色性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風土民俗,以文旅沉浸互動場景的形式重現大運河700多年來潞水帆檣、商賈云集的盛況,為游客打造一個極富前年運河文化的文旅商業綜合體。
天津“運河不夜城”項目占地120畝,業態布局比例規劃將按照3:3:4的比例模式建造,其中30%為展現天津和武清的本地特色,40%為流域城市特色,30%為全國特色。“運河不夜城”劃分七大特色主題文化區:毓秀燕趙(燕趙通惠文化區)、魅力京畿(北運河文化區)、文武圣境(南運河文化區)、儒風水韻(齊魯運河文化區)、楚風漢韻(中運河文化區)、詩畫淮揚(里運河文化區)、夢里江南(江南運河文化區)。建成后,將通過燈光秀、古風演藝秀、特色美食品嘗及相關的展示方式(演藝節目的整體更新率保持在每個季度45%更新率),為游客帶來集視覺、聽覺、味覺一體的文化盛宴。
據了解,此項目落地河西務鎮是作為“京津之驛·天下糧倉”運河鮮食小鎮建設中新商圈培育發展工程的重要一環。河西務鎮作為“京東第一鎮”,是京杭大運河天津境內的最后一段,近年來河西務商旅繁盛,地區內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較好,更何況河西務鎮處于京津黃金走廊,多條高速、國道直通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其重要優勢。打造“運河不夜城”項目是希望在立足當地運河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旅游資源,以大運河文化為脈,通過“夜經濟”吸引周邊城市以及當地的游客,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據悉,“運河不夜城”項目建成后,不僅將成為全國大運河沿岸一個具有標志性的文化遺產展示基地,還將成為武清文旅新標桿、“京津冀”網紅IP旅游新目的地,為武清國際消費新商圈提供北部有力支撐點,預計每年吸引眾多旅客進行網紅打卡、美食品鑒,集聚人氣,盤活養老基地和周邊住宅項目。
“大運河文化”與“夜經濟”的雙劍合璧
大運河文化又稱為“京杭大運河文化”,區別于人工的“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自大運河開鑿以來,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沉淀物,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囊括了中國各個時期的文化、歷史、經濟、政治因素,同時創造出大運河流域多樣化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作為見證我國歷史發展篳路藍縷的“活化石”,大運河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流淌千年的水上文明,也是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大運河”在受到保護和傳承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利用大運河文化進行文旅融合,實現全新的業態發展,杭州和蘇州作為大運河文化的建設先行者,已率先在文旅開發方面展開工作。以京杭大運河蘇州段為基石,蘇州市不僅打造了清名橋古運河景區,還在2021年啟動包括了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石湖五堤、寶帶橋、平望·四河匯十項運河地理坐標的“運河十景”。京杭大運河的杭州段也同樣被運用打造出了運河旅游景區。富有清末市井風情的小河直街;傳遞傳統韻味和運河文化意境的運河大劇院;以及集體育館、公園、商業配套于一體的大運河亞運文化公園。除此之外,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也正加速建設中,各地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運河文化融入在景區中,并推出更多的文旅產品,將大運河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而天津這次要打造的“運河不夜城”則是選擇了用“夜經濟”助力“大運河文化”,新的融合或許能帶來更驚喜的效果。
人們常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夜晚只是用來休息的傳統觀念逐漸被打破,“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豐富多元的休閑活動同樣可以充足夜晚的時間。近年來,隨著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成為夜間活動消費的主力軍,夜經濟正在引領整個城市的發展。如今,在面對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不少夜市開始發展集“吃、游、購、演、體”為一體的綜合商業集聚區,例如武漢的“木蘭不夜城”,依托“木蘭花鄉”的文化IP和夜經濟賦能景區,讓木蘭不夜城重新煥發活力,展現出華燈初上、燈火輝煌的繁榮景象。另一著名景點黃鶴樓,雖然在白天就可吸引眾多游客,但夜經濟的發展空間也給了黃鶴樓一個在夜晚“展示的機會”,“夜上黃鶴樓”華麗的光影秀讓游客感受到不同于白天更為沉浸的華麗,以及感受時代更迭的歷史厚重感。
夜經濟的開發似乎成為了城市的發展引擎,但為了能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表面商業功能之外,與傳統文化、城市特色相融合才是長久之計。“運河不夜城”項目在夜經濟的大骨架之下,將“大運河文化”作為血肉支撐,或許能蹚出一條新路子。
大運河開發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運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在大運河廣博的價值被廣泛關注之時,如何更好利用大運河文化開發旅游產業成為了共同探討的話題。充分認識到大運河文化價值的同時,也依然需要面對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 “文化”利用不高
大運河文化雖然極富文化價值,但是由于目前對大運河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深入,運河特色文化體系尚未形成,依然是一片充滿開發可能的領域。縱觀市場上已經呈現的相關運河景區,大部分依然以觀光瀏覽項目為主,項目單一,對虛擬文化內容開發不足,無法更好將大運河文化融合到景區的相關項目中。
例如浙東運河博物館,利用江南古風的建筑設計,為游客呈現了運河風貌,雖然整個園區建筑群體量大、極具造型風格,但目前也只停留在休閑參觀、觀看展覽等“眼上”的活動,況且相關大運河文化內容多以文獻資料保存在博物館,不具備互動體驗功能。在杭州“京杭大運河景區”更是有游客自發提出了citywalk線路,沿著京杭大運河、拱宸橋、小河公園、小河直街,感受濃厚的大運河文化氛圍。也正因為缺少圍繞大運河文化而形成的項目和服務,游客們不得不創新了這樣停留在“腳上”的活動。
/ 協同性不足
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其貫通六省市,全長1794千米。流經多個省區的龐大區域跨度也隨之帶來了旅游資源分布不均,各個區域之間協同發展聯動性不足的問題。
大運河以線狀河流在北京區域分布,各個區域旅游資源特色不一,昌平區以“河流源頭”突出特色,東城區以玉河故道為核心特色,順義區則以豐富的鄉村資源為主……各個地區雖具備不同的風貌特色,但目前缺乏對資源的整體規劃整合,會使得沿線旅游景區無法形成合力。大運河在天津市就流經了7個區域,區與區之間的聯動機制尚未建立,區域之間的互助支持也相對較少,在2020年,為了落實大運河文化的建設,相關部門還出臺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存在的問題和意見建議》,用相關政策措施推進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淮安、濟寧同樣作為運河流經的區域城市,在發展大運河文化時,甚至曾發生過爭搶“運河之都”、“運河故里”稱號的現象。
/ 自然資源破壞
京杭大運河流經6個省,25個地級市,早已與一定的自然環境相耦合,也與沿岸的百姓生活密切相關,要想對大運河進行開發與旅游景區相融合,周邊的自然資源也需要一定的重視。
大運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和利用依然存在著矛盾。大運河揚州段在其開發過程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大部分的河道就被嚴重的污染、堵塞。被譽為“大運河明珠”的邵伯湖便成為了首個“受害者”,被一道道網分割成養殖區域,飼料的投放最終變成了殘渣沉淀在了水底,水質也得到了破壞,曾經碧波蕩漾的面容“一去不復返”。大運河的文化是在其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所孕育而生,可以說要想大運河文化長久傳承,就不可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運河如何“流”起來讓景區煥發生機
面對多地興起的不夜城景區,盡管地域不同,主題不同,但“千城一面”似乎依然是不少消費者對其留下的印象。“大唐不夜城”的火爆,讓各地看到了新的投資機會,但眼下文旅產業日漸復蘇,消費者需求變化不斷,只有做到各具特色才足夠讓不夜城長久發展,而不是只顧著做“一錘子買賣”。“運河不夜城”如何能夠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讓運河“流”起,似乎是當下需要探討的問題。
/ 文旅緊密融合
景區“千篇一律”逐漸打消了消費者的積極性,長期以往,景區的口碑也會遭受損害。旅游景區的生命力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色,我國幅員遼闊,百里異習,深挖特色文化與景區建設相結合,才能維持景區的良性發展。
當前市場上以“大運河文化”為內涵底色的景區產品大多以參觀、瀏覽為主,依然停留在“面子”上。“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作為主線,在這座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背景下,以當地大雁塔為文化地標,為游客打造了華麗的“盛唐天街”,使得景區浸潤在盛唐文化的氛圍中。除了沿用唐朝的建筑風格,主要場館、沿街商鋪、路邊卷軸長椅、垃圾桶、燈具都運用了唐元素。更是推出“盛唐幻境”AR游,“簋唐樓”大型沉浸式劇本殺,“機空間”等一系列唐文化文旅新產品,讓游客充分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 打造可持續發展IP
近年來,消費者追求體驗、互動、沉浸式旅游正逐漸成為新風向,傳統的觀光式旅游正被體驗式旅游取代,景區為能夠具有一種鮮明主題特色的旅游模式,便通過打造可持續發展IP為景區注入新的生命力,并形成自己核心競爭力。
常德桃花源景區,基于“自然、文化、生態”的發展理念,以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為景區文化脈絡,打造以桃園俠客為IP的相關場景,主要發展農耕、茶室、營地、研學等多種旅游體驗。四川成都,作為我國大熊貓含量最高的城市,“熊貓IP”逐漸成為助力成都文旅發展的重要動力,除了春熙路IFS商城巨大的熊貓建筑,成都339電視塔......熊貓形象已經融入了成都的每一處角落。不僅如此,熊貓IP更是滲透到了當地的商業領域之中,四川“天府熊貓”、“熊川川”等品牌的出現都是“熊貓IP”的成功助推。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成都大熊貓相關周邊產品網絡銷售量飆升906%,可見IP的打造實現了流量變現。“運河不夜城”同樣可以利用大運河文化,打造專屬IP,將大運河文化更加生動、具體的融合場景,展現在游客面前,并還要學會將流量變現,實現經濟收益。
/ 構建產業集聚群
隨著人流聚集和消費而形成的文旅發展一體化,以及在產業的融合和升級下,如今景區周圍越來越豐富的商業業態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旅游、消費場景。景區擁有成熟的產業集聚群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例如長安十二時辰街區,以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為主題,打造“微縮長安”、“文化盛宴”、“唐風雅集”、“唐食嗨玩”等包含“吃、游、玩、購”等多種需求的各個場所,將購物、餐飲、娛樂、休閑“面面俱到”,不僅吸引了慕名前來的劇粉游客,還可以提高景區的綜合收入。以“景區+”的模式實現資源整合、各業態聯動發展,促進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其為“活態遺產”,如今利用大運河文化打造“運河不夜城”,我們不僅需要在表面看見其文化特色,更希望能夠在景區中感受更深層的文化民俗。大運河景區需要充分挖掘消費需求,為景點諸如與地域傳統相契合的文化基因,建立自己的旅游特色品牌,在大運河文化的魅力下,實現“一河通,百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