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另鏡 晨曦
編輯 | 陳秋??
在行業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海爾加速尋求新增長。
12月14日,海爾智家披露公告稱,擬以約6.4億美元(約45.59億人民幣) 現金收購Carrier Global Corporation(以下簡稱“開利集團”)旗下的商用制冷業務(以下簡稱“目標業務”) 。
開利集團擬將收購Carrier Refrigeration Benelux B.V.(以下簡稱“目標公司”) 100%股權及相關資產。Carrier Refrigeration Benelux B.V.是一家注冊在荷蘭的公司,開利集團正將目標業務重組至目標公司。
伴隨本次交易,買賣雙方擬在交割前簽署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及商標許可協議。海爾智家將獲得2年內全球范圍內目標業務相關的“開利”商標的使用授權,并將獲得體現“開利”“商用制冷”等特色要素的目標業務專用商標,買方將有權在合計16年時間內免費在全球范圍內就目標業務使用該標識。
關于雙方的基本情況,海爾智家擁有全球家電品牌集群,包括海爾、卡薩帝、Leader、GE Appliances、Candy、Fisher&Paykel及AQUA。而開利集團的目標業務在食品零售行業中提供端到端商用制冷解決方案,主要產品包含在食品零售行業(如商超)使用的制冷柜、制冷機組,以及在冷庫使用的CO2制冷機組及配套服務。
對于本次交易目的,海爾智家表示,公司擬從“家庭制冷”拓展到零售制冷、冷庫制冷等商用制冷領域,創造新增長點。
在業內來看,海爾智家此舉是為了快速切入高景氣的ToB商用制冷賽道,繼而擴大品牌在全球制冷領域的影響。
其實,近些年中國家電企業仍在深化全球戰略布局,積極地擴張全球化版圖,開啟全球收割之路。海爾智家曾收購日本三洋電機的東南亞白電業務、美國GE旗下的家電業務(GEA)、澳洲的裴雪派克、意大利的Candy;美的則不局限在家電業,曾收購埃及空調品牌miraco32.5%股份、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收購意大利空調品牌Clivet80%股權。
海爾也將高端化推行至海外。在財報中,公司提到,通過推進高端品牌戰略、深度開發網絡,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并強調了在北美、歐洲市場成效。
AWE 2023高峰論壇上,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華剛表示,海爾智家2022年整個海外的收入占到了52%,這也是第一次海外的收入超過了國內的收入。
雖然海外業務叫好,但海爾業績增速明顯放緩。2022年海爾智家營收同比增長7.22%,凈利潤同比增長12.48%;2021年海爾智家營收同比增長8.5%,凈利潤同比增長47.1%。
對比美的、格力業績,海爾財務表現并不突出。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團在營收表現上領跑海爾智家;在歸母凈利潤方面,海爾智家則低于另外兩家。查看2022年年報,三家企業的營收凈利潤排名情況,亦是如此。
此外,家電智能化也是海爾智家的重點戰略方向。今年以來,海爾智家旗下智慧家庭場景品牌——三翼鳥動作頻繁,包括6月發布萬家筑巢計劃、7月牽頭成立中國大家居TOP生態聯盟、9月舉辦首屆社區文化節,以及12月與61家頂級企業簽約共建智慧社區生態、亮相“三翼鳥合伙人平臺”。
但該賽道競爭激烈,不僅有老牌家電、家居品牌,還有小米、華為、百度、阿里等一眾科技實力強大的巨頭,想要從中分食,難度可想而知 。
拓展ToB業務補充彈藥 ???????????????????????
此次交易的賣方公司開利集團,為紐交所上市公司,有超120年歷史。目標業務在全球十余個主要國家和地區擁有約4000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約200人,配備了2300余名技術服務工程師。
在業績方面,海爾智家擬以約6.4億美元收購的目標公司,其2021年營收12.18億美元、凈利潤4560萬美元、運營凈資產1.088億美元;2022年營收12.276億美元、凈利潤5810萬美元、運營凈資產8840萬美元。
據公告,從市場來看,歐洲、亞太及北美商用制冷市場中的冷庫市場在2023年規模約為110億美元,并預計在2023年至2028年間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3%。
主要增長動力來自新的冷庫容量,這得益于新鮮和冷凍食品消費的增加,以及在線食品零售業務日益受歡迎。食品零售市場23年規模約為150億美元,以商超展示柜為主,市場較為平穩。
海爾智家認為,目標業務擁有基于天然冷媒的二氧化碳制冷技術,該技術符合冷媒轉換的大趨勢,以及全球對可持續發展日益增長的訴求。
而雙方在此前就已接觸,公告提到,目標業務與海爾在2001年成立了面向中國市場的合資公司,目標業務持股51%,海爾持股49%。該合資公司2022年稅前利潤率為7.1%。
奧維云網(AVC)總裁助理兼研究創新部總經理趙梅梅表示,收購開利集團旗下的商用制冷業務意味著海爾將從家庭制冷場景拓展到商用零售制冷、冷庫制冷場景,并以此為平臺未來也可能拓展到其他商用冷鏈場景。
今年1-10月,國內空調市場受天氣助力以及同期基數較低等因素影響,零售額同比增長8.2個百分點,相比于其他傳統大家電品類已是十分搶眼。為了更好的達到企業增長目標,企業一直在尋找擴張營收的新的增長點,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是關鍵的途徑之一。
在趙梅梅看來,針對開利商用制冷業務的收購達成,將幫助海爾實現制冷領域的業務擴張和解決方案全景化,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海爾海外制冷業務的發展。
而對于海爾選擇在海外收購ToB業務而非ToC業務,產經觀察家丁少將對另鏡表示,主要是因ToB業務更具技術含量和盈利能力,且市場潛力巨大。而海爾在海外ToC業務方面,已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智能化會是出路嗎? ??????????????
近幾年,海爾也在積極推進其智能化進程。
2019年6月,青島海爾發布公告更名為海爾智家,這意味著,自此其將全面聚焦智慧家庭生態品牌建設。
彼時,海爾智家做出的選擇,也是順應物聯網時代的需求。2020年,海爾智家的智慧家庭場景品牌三翼鳥誕生,開啟從賣單品到賣場景的新故事;2021年,三翼鳥以生態布局開啟智慧家庭一站式定制新時代;2022年,三翼鳥升級發布“1+3+5+N”全屋智慧全場景解決方案。
今年以來三翼鳥動作頻繁,6月發布萬家筑巢計劃、7月牽頭成立中國大家居TOP生態聯盟、9月舉辦首屆社區文化節,以及12月與61家頂級企業簽約共建智慧社區生態、亮相“三翼鳥合伙人平臺”。
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智能家居,并追求高品質、個性化的優質解決方案。智能家居行業規模增速明顯,IDC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1514億美元,同比增長16.2%。
其中,中國市場規模545億美元,同比增長18.2%,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場。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87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4.9%。
同時,當前全屋智能品牌正加速線下門店的布局,據CSHIA Rsearch對華為、小度、Aqara、歐瑞博、摩根等品牌的線下已開門店進行的不完全統計,2023年10月我國全屋智能門店3350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50家,且其中46%的門店分布在華東區域。
CSHIA Rsearch分析表示,2023年,在產品和產業鏈重塑下,智能家居行業正式邁入爆發期,物聯網新技術全面融入空間智能化。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智能家居系統也跟著迭代,美的正持續完善人因智能系統;海爾智家將大模型接入智家大腦,發布智慧家庭領域首個垂域模型HomeGPT;華為發布全屋智能5.0。
但即便家電家居的智能單品和智能系統落地到消費端,也存在諸多問題。業內有評價稱,從行業來看,目前產品良莠不齊、并沒有完全照顧到消費者需求、缺乏系統級場景聯動、沒有統一標準等都是阻礙該領域發展的因素。
而海爾缺乏互聯網科技巨頭的流量以及平臺優勢,同時大力鋪設的門店也顯得過“重”,其在該賽道勝出難度較大。
不過,在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看來,智能家居最主要的是產品線要齊全。他對另鏡表示,海爾是一家家電制造業行業品牌,有自己的工廠,其智能家居產品相當大的比例是自己生產,這樣更有利于智能家居品質、產品控的把握,離消費者會更近一些。
對手窮追不舍
海爾加快尋求新增長點和大手筆收購背后,或許離不開其業績承壓、股價低迷,以及對手窮追不舍的處境。
2023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營收1986.57億元,同期增長7.5%。歸母凈利潤131.49 億元,同期增長12.7%。
而2022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營收1847.49億元,同期增長 8.9%。歸母凈利潤116.66 億元,同期增長 17.3%。
海爾智家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凈利潤雙增,但業績卻處于增速放緩的趨勢。回看近兩年業績,海爾智家2022年營收2435.14億元,同期增長7.2%。歸母凈利潤為147.11億元,同比增長12.5%。2021年營收2275.56 億元,同期增長8.5%。歸母凈利潤 130.67 億元,同比增長47.1%。
對比另外兩家白電巨頭最新財報情況,2023年前三季,美的營收2911.1億元、同比增長7.67%。歸母凈利潤277.2億元,同比增長13.27%;格力營收1550億元,同比增長5.1%;歸母凈利潤200.9億元,同比增長9.77%。
美的集團在營收表現上領跑了海爾智家。在歸母凈利潤方面,海爾智家則低于另外兩家。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0日晚,三大白電巨頭集中發布2023年三季度財報。截至10月31日交易收盤,美的集團股價下跌2.90%,海爾智家跌幅為0.89%,格力集團跌幅0.35%。
為穩定股價,近期家電企業大手筆回購,比如海信家電董事長拋出1.25億元-2.5億元的回購提議、格力電器和海爾智家等密集披露回購進展;美的集團采取“注銷式回購”官宣注銷約7000萬股,提升每股收益水平。
此外,近年來,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在戰略上有所不同,且都在探索新的增長點,包括打造高端家電品牌、出海以及跨界發展。
與海爾專注在家電相關領域拓展不同,美的則更加多元化。美的集團在2021年重新定位了五大業務板塊,確立了科技領先、數智驅動、用戶直達與全球突破的四大戰略主軸,實現ToB和ToC業務的并重發展。伴隨業務調整,美的集團投資動作頻繁,已先后跨界到新能源汽車、電梯、半導體、醫療器械等多項業務。
目前,美的集團深化ToB業務模式轉型,已形成“1+3+N”(“1”是智能家居事業群,“3”是工業技術、樓宇科技及機器人及自動化,“N”為多個創新業務)的業務結構。
2023年初,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曾表示,今年美的將在穩固家電核心業務的同時啟動第二引擎,發力機器人與自動化、樓宇科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先進儲能等廣東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第二曲線驅動增長。
10月24日晚,美的集團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若上市成功,美的集團將同時實現在港股、A股上市。對此,美的集團表示,主要是基于深化全球戰略布局的需要。
而格力集團的多元化發展相對緩慢,但也從2016年轉向其他領域布局。近年來,其已加速完善產業鏈布局,除了布局家電相關的冰洗、生活小家電等生活電器品類,甚至還進軍醫療、手機、可再生資源、預制菜、工業零部件等領域。
白電三巨頭之間的競爭,從未停歇過。然而,面對如今市場競爭環境以及宏觀環境,海爾如何在海外市場和高端化、智能化方面形成自身優勢,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