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90后們,正大舉登上醫療創投的歷史舞臺。
這一年多以來,包括邦邦機器人、磅策醫療、博志生物、迪視醫療、恩澤康泰、富伯科技、芙邁蕾、輝大基因、劑泰醫藥、普瑞純正、深納普思、深勢科技、圖湃醫療、曦健科技、芯宿科技等一眾創新企業拿下了數千萬甚至數億元的新一輪融資。而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元素,就是創始人(含聯合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等關鍵崗位)均出生于1990年以后。
與2015年前后第一批90后創業者齊聚TMT領域并享盡高光時刻不同,醫療行業由于相對高壁壘、重經驗等原因,入局門檻更高,所以90后醫療創業者直到現在才逐漸嶄露頭角
“我見到的很多90后醫療創業者擁有全球化的視野與極強的學習力。更關鍵的是,他們與前輩們一樣——非常拼。”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戚飛告訴動脈網。
在經緯創投投資副總裁薛明宇看來,從新一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創始人們,得益于良好的教育背景、人生履歷,他們更不容易設限。
“90后創業者伴隨著互聯網產業成長,信息接觸比較充分,決策前會充分調研,更加理性。同時在商業化領域,網感強,善于運用新渠道、新技術、新打法。”凱乘資本創始合伙人鄒國文表示,“他們的成長曲線非常陡峭。”
正是憑借扎實的知識積淀和敏銳的商業嗅覺,90后醫療創業者才得以締造一個又一個現象級公司,且身后已云集了BAI資本、博遠資本、DCM中國、高瓴、紅杉、經緯、君聯資本、聯想創投、啟明、水木創投、夏爾巴投資、源碼資本、遠毅資本、長嶺資本、真格基金等明星機構,以及百度、美團、騰訊等巨頭。
毫無疑問,90后醫療創業者們正在成為行業創新的中堅力量。
投身產業化大浪潮,90后醫療創業者嶄露頭角
7月12日的香港,正值盛夏,室外溫度超30℃,天氣十分炎熱。雖然頂著高溫,仍有不少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投資人、券商和企業人士前往中環德輔道中19號17層——這是港交所的所在地。
他們此時要見證的,是一家明星企業的IPO——畢業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王寧在創業9年后成功敲鐘,這代表著其耕耘的健身平臺Keep正式上市。一時之間,Keep的商業崛起史被媒體廣泛報道,而創始人王寧90后的標簽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不少行業人士坦言,90后創業者正接棒70、80后,真正開始站上新商業的歷史舞臺。
動脈網也觀察發現,在醫療創新這一垂直領域,至少已有50位90后企業創始人:他們與王寧一樣,往往在嗅到行業機會后,會不顧一切投身其中,并持續帶領企業走向成功。
例如出生于1990年的夏雨青,其在2021年時敏銳地觀察到醫美器械行業正在發生的底層演變,便毅然選擇在該領域創業。
“醫美光電器械行業屬于多學科交叉整合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夏雨青告訴動脈網,當時國內正規醫美機構所使用的中高端醫美光電設備幾乎為進口產品,占比高達80%以上,處于壟斷局面。“但其實,國內相關技術和人才已經具備,政策也在支持,高端醫美器械領域的國產替代箭在弦上,加之國產設備成本優勢的凸顯,這必定是一個藍海創業的機會。”
面對機會窗口,敢想敢做的夏雨青躬身入局,他攜手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王國鶴,于2021年在蘇州成立了芙邁蕾。
公司成立后不久,夏雨青發現,創業的想法很性感,落地卻很骨感。無論是研發進展、質量體系的把控,還是公司的日常經營與管理,作為創始人都需親力親為,工作量非常大。
創業有多忙?就在動脈網與夏雨青邀約訪談的頭一天,他正在接待三家行業頂級VC,到晚上八九點送完投資人后,又與研發人員到公司進行設備的系統調試,搞到凌晨一兩點,睡了五個多小時后又到正在進行新裝修的辦公區監工。而這,只是創業后日常的一天。
“昨天還在與投資人、大專家侃侃而談,今天就過來‘工地’當包工頭,創業的感覺確實很魔幻。”夏雨青笑言。
盡管創業的過程很瑣碎,但目標卻很唯一。在夏雨青看來,很多事情想歸想,但最后能不能做成,要用結果來說話。“一旦創業,實際上是沒有回頭路的。”
為此,芙邁蕾堅定聚焦高端醫美設備領域,在此基礎上做好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專利布局及商業化落地。持續的積淀帶來了不錯的結果,就在今年2月,芙邁蕾旗下的智能水光機-ForeShine成功獲批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順利開啟商業化,在2023年Q2季度就銷售超百臺;5月,芙邁蕾核心產品“ForePico皮秒激光治療儀”已完成注冊檢測,檢驗報告顯示產品性能參數完全不亞于進口同類產品,并于近期正式獲得NMPA注冊受理。
面對未來發展,夏雨青認為一定要樹立宏大偉愿,公司才能走得更遠。針對此,芙邁蕾會做更大投入,進行更多探索,真正做出國際上沒有的、基于本土特色的高端醫美產品,從而推動行業發展,幫助更多求美者變美。
與夏雨青一樣,狄賽生物創始人、90后的林賢豐也有一個宏大目標——讓動物細胞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從而返老還童,逆轉細胞的衰老退變。于是,作為浙大醫學院骨科學博士和浙大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特聘研究員、骨科主治醫師,他與導師、我國知名微創脊柱外科專家范順武教授共同創辦了狄賽生物,專注于去免疫原性的脫細胞生物材料在組織損傷和再生修復方面產品的科研與產業化。
這并不容易。背后的原因在于,當下再生醫學仍是一個十分前沿的技術領域,很多技術路徑仍有待驗證,并需從零做起。但林賢豐認為,做科技創新型企業,就是要有想象力,才可以發現更多可能。目前,得益于團隊的持續突破,狄賽生物首款骨修復產品已提交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申報。
1991年出生的微構工場副總裁歐陽鵬飛,也是在敏銳地嗅到合成生物學正經歷產業化的關鍵時刻,于是決定選擇加入到行業的創新中。
“讀書的時候我就一直對生物學感興趣,后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完成了博士學位,合成生物學及生物化工領域進行了近10年一線研究,發表并申請多項SCI論文及發明專利。”歐陽鵬飛告訴動脈網,其博士導師是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陳國強教授,后者在科研生涯中積累了大量合成生物技術以及PHA生產工藝的經驗,也申請了一系列專利。“與模式創新不同,技術的創新需要更多時間的沉淀,非常感謝陳教授的積累,微構工場才能夠順利推進PHA在生物醫用材料應用的一系列研發工作。”
具體來說,微構工場通過細胞工廠生產生物醫用材料PHA,具備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可用于軟骨組織工程、口腔修復膜、食管組織工程、人工心臟瓣膜等領域的醫用材料應用開發。在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藥監局聯合開展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中,微構工場的PHA生物醫用材料成功入圍,揭榜這一國家級創新任務。
除了夏雨青、林賢豐、歐陽鵬飛外,在動脈網梳理與訪談的90后創業者中,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在敏銳嗅到行業的潛在變化與有了助推技術產業化的遠大發心后,毅然決然投身到創新的大潮里,并深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數字健康、生命科學多個方向。其中,醫療器械與數字健康占比最高,二者合計占到總體90后創業項目的近70%。
(90后醫療創業者創業動機與創業方向 動脈網制圖)
浪潮奔涌下,敢想敢干的90后創始人已活躍在醫療創新的各個角落。
勇闖醫療創新“無人區”,直面挑戰與解決挑戰
創新創業的路上往往布滿荊棘。而對于經驗相對缺少的90后創業者而言,挑戰更是只多不少。
“創業的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找到適合的人。”90后的深納普思創始人、COO邱雨薇告訴動脈網,“因為對年輕創業者來說,在行業待的時間并不長,人脈相對欠缺一些,如何找到志同道合,且對創業富有激情的伙伴確實是一大考驗。”
針對這一問題,每一家企業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法。
1989年出生的芯宿科技創始人趙昕告訴動脈網,為了招聘到想要的人才,團隊每次都會竭盡全力去到線下跟候選人深聊。有一次為了能在應聘者下班時與其能一起吃個飯、聊下天,趙昕與另兩位創始人吳丹博士、董一名博士(90后)在一次會議剛結束時,三人立刻從蘇州驅車超200多公里奔赴南京,與應聘者暢聊之后,三人深夜又開車返回蘇州。
除了拼勁和對人才的重視,富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孔令杰則向動脈網提到了誠意的重要性。2021年時,孔令杰正不停地去尋找適合公司發展的科學家,因為地處北京,所以首選是清華、北大、北航、北理工等院校。
經過一個朋友推薦,孔令杰認識了清華大學一位做相關領域研究的教授。“因為老師有很多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時間特別緊,并不是隨時都能約到時間。正巧有一個時間合適,可我當時剛因消化道疾病住院第3天,醫生不讓外出。沒辦法,我就拔了留置針,簽了一份自愿臨時出院的聲明去和老師第一次見面。半天的時間里,與老師交流了我對這個細分市場的理解,談了對公司未來發展的規劃。最終達成了我們之間的合作,從而為公司找到了一名非常合適的優秀科學家。”
招人之后,更難的還在留人和人才管理上——90后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歷和經驗,如何凝聚團隊成為普遍的短板。
對此,微構工場副總裁歐陽鵬飛認為,由于合成生物學領域聚集的往往都是高知人才,與傳統偏嚴格的組織架構和績效管理相比,創新型的合成生物學企業想要高效發展,就更需要用一個共同的愿景、目標、價值觀去凝聚共識,去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和想象力。“客戶第一就是團隊最大的共識。”歐陽鵬飛說,“對新技術要有信仰,對市場更要有敬畏之心。”
深納普思創始人、COO邱雨薇也有同感,她表示,從創業第一天開始,深納普思另一位90后創始人、CEO王智華博士就給公司設立了一個非常大的期權池(30%),以希望當公司走向成功時,能給每一位為公司做出貢獻的員工以真正可見的回報,并在公司營造了良好的尊重技術的氛圍。
此外,公司的文化與愿景也是引人、留人的重要因素。邱雨薇提到,作為一家致力于研發、制造人工智能賦能醫療級智能可穿戴設備及數字化慢病管理算法平臺的創新性技術企業,深納普思所處的賽道是慢病管理和AI的結合,公司的愿景是通過技術提供普惠、有效的慢病管理手段真正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創始人堅持“做正確的事”。這樣的愿景讓志同道合的員工能感同身受,因此深納普思也更能凝聚年輕人。
當然,在醫療創新的“無人區”探索,研發挑戰亦不可避免。對此,邱雨薇告訴動脈網,“創業公司普遍具有的一個優點就是,我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天都在自我迭代。比如團隊會經常去拜訪優秀的企業,學習他們的經驗,以學習市場上或者科研領域最新的一些技術,把它融入到我們的產品設計開發中。”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在此前一段時間,深納普思的核心團隊會在長三角與珠三角進行day trip,從早到晚開著車去友商、供應商、優秀的工廠等拜訪,在交流的過程中快速的學習、提取知識和建立認知。在邱雨薇看來,技術型的公司其實離產品很遠,對如何將技術轉化成一個能夠被可制造的產品的理解是不夠的,所以需要大量的看和學習。“一旦認知不夠,可能最后導致團隊在閉門造車。”
富伯科技CEO孔令杰也表示,當下他們所處的智能康復外骨骼領域,亦尚無對標學習的對象,只能靠自己去學習和探索。“因此,解決問題一定要小步快跑,不要總停留在思考層面,先做,如果合適,可能運氣比較好,如果不合適,也沒關系,抓緊時間調整,再繼續往前走。從創業開始到現在,我基本上每周工作時間都是 100 個小時。”
研發之后,緊隨而來的便是商業化的挑戰。“創新研發和商業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邏輯。”芯宿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董一名告訴動脈網,最重要的一點是(創新公司)要跟一些成熟的大公司對標,去做出明顯的區隔和差異化,這個差異化恰恰是客戶可能最關心的問題。“做商業化的過程要有心理預期,大概會面對怎樣的困難,以及客戶有怎樣的需求。除了解決基本問題外,還要關注客戶的潛在痛點,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去溝通,逐漸就能理順。”成立僅兩年多時間,芯宿科技的商業化開始啟程,目前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短鏈CMOS芯片已流片成功。
(90后醫療創業者的挑戰與解法 動脈網制圖)
不難發現,基于大量學習與快速迭代,勇闖醫療創新“無人區”的90后創業者們逐漸解決了招人、管理、研發與商業化難點,取得了更多成績,也吸引到資本的關注與押注。
3年獲VC/PE超百億投資支持,向未來持續探索
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開始出手90后的醫療項目。
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90后創業者參與創辦的醫療創新企業,總計在近3年間獲得了VC/PE超80起融資,融資總額逾百億元人民幣。
(90后醫療創業項目融資事件數走勢圖 動脈網制圖)
從出手的投資機構來看,這些90后醫療創新項目背后更是囊括了經緯創投、源碼資本、騰訊、五源資本、BAI資本、紀源資本、紅杉中國、水木創投、高瓴、夏爾巴投資、啟明創投、深創投、BV百度風投、君聯資本、長嶺資本等一眾知名機構。
(投資機構出手90后醫療項目次數分布情況 動脈網制圖)
90后醫療創業者頻頻獲得融資背后,資本究竟看重他們什么?
“相比起很多醫療產業的前輩而言,90后們產業經驗會欠缺一些;但是年輕也會更靈活一些,更有想象力,更敢想、能說和敢干,迭代能力更強,爬出坑的能力更強,固有思路和包袱會更少,跨學科能力會更強。”天超資本管理合伙人王玥月告訴動脈網,“這是他們獲得資本青睞的重要原因。”
在經緯創投副總裁薛明宇看來,簡單、直接也是90后創業者獲得押注的重要特質。他至今還記得與微元合成的90后創始人、CEO劉波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兩個人在深圳蛇口的希爾頓酒店聊了4個多小時。“他穿了一件T恤和一條普通的長褲。整個交流節奏非常的快,也十分to the point(切題),完全沒有花里胡哨的東西,非常符合90后創始人敢想敢干、‘all in一切’的闖勁。”
拿下融資后,多位創始人也表示,VC/PE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給予的重要助力。
“當時選擇水木創投,對富伯科技能走到今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富伯科技創始人、CEO孔令杰告訴動脈網,“那個時候我們公司還沒有正式員工,只有一個技術能夠展示和一個未來規劃可以討論。但水木創投看準了我們的創業方向,他們有孵化器,有全球健康產業創新中心,還可以為我們配產品經理、配法務、配財務、找專家,使得我們能一步步走到現在。所以第一個種子或者天使投資人,一定要找那種真的是帶有非常好資源的人,能夠陪伴項目發展的機構。”
“90后的創業者在一開始的時候是需要有投資人在前期給他一些陪伴的,當他遇到一個事情,比如招人開多少薪酬、股權給多少等,投資人能基于過往經驗給予一些指導。”水木創投董事總經理顏祎告訴動脈網。
以水木創投投資的圖湃醫療為例,作為創始人,90后的王穎奇是典型的從學校走出來的創業者。“當年穎奇第一次向投資人講PPT,就有些緊張。但他非常認真和較真,比如說像融資這件事,他就會走入一個比較好的自我迭代和循環的模式中去,會關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此外,我跟穎奇一起面試過一些40多歲的候選人,交流下來,大家都認為這個CEO是比較謙遜的,有很強的包容心,能夠一起共事。”
幫助圖湃醫療順利拿下近3億元最新一輪融資的凱乘資本創始合伙人鄒國文對此也表示,“(王穎奇)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有幾個點:一是他的堅毅和執著態度,遇到困難不拋棄,不放棄,表現出了超出同齡人的心力。二是他的專業能力,某一次面對業內頂級投資人與頂級產業機構的路演中,通過扎實的專業知識,完美hold住投資人的提問,產品也獲得了認可。三是關鍵時刻,能理性審時度勢,接受專業建議,決策果斷,同時留有足夠的彈性和備選方案,表現出了成熟企業家的潛力。”
從上不難看出,在更為緊密的協同中,90后創業者們與投資機構們互相成就、彼此共贏,這也帶動著項目持續向前:根據動脈網的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60%以上的90后醫療創業項目邁過種子期,走到了A輪及以后。其中,C輪及以后的項目也達到了18%左右。
(90后醫療創業項目當下融資階段分布情況 動脈網制圖)
在VC/PE的持續助力下,更多的90后醫療項目正不斷地邁過成長期向成熟期躍進,甚至走到上市前夜。
世界永遠屬于年輕人
“2002年,馬斯克創辦了私人航天公司SpaceX,那年他31歲;2013年,張鋒教授創立基因編輯公司Editas Medicine,那年他31歲。”經緯創投投資副總裁薛明宇告訴動脈網,在硬核科技領域,從來不缺乏年輕人。
在薛明宇看來,年輕創始人往往具備一些優秀的創業特質。
·一是不給自己設限,特別是在新一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創始人,他們的教育背景、人生履歷使得他們更能接受風險,且有闖勁。
·二是十分好學,盡管在一些領域缺乏經驗,但年輕創始人的學習意愿和能力很強,并常常有定義一個新領域的勇氣。
·三是謙遜和有領導力,作為一個真正的創始人,關鍵的一點是要能夠凝聚一個團隊,很多年輕創業者在博士階段已經開始嘗試管理十幾個人的小團隊。
·四是年輕創業者身處一線,離戰場特別近,能聽見炮火聲,讓研發能跟著一線走。
“未來以醫療創新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公司,會延伸兩條路徑,一種是擁有豐富經驗的大專家與科學家,搭配同樣閱歷豐富的管理層一起做出了不起的公司,比如百濟神州;也會有另外一種類型的,比如像恩和生物、微元合成這類,由年輕創業者主導,去重新定義一個全新領域的企業。”薛明宇表示。
當然,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戚飛也坦言,不管是80后創業者還是90后創業者,行業對他們的評價標準不會有任何差別。“所以要注意,里程碑是創業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事情。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會與行業進度做對比,而不會因為創始人是一個年輕人,企業就可以慢一點,允許他們多走彎路。”
另外,90后創業者很少經歷過社會“毒打”,缺乏社會經驗,因此需要有一個時間窗口期。“在這個過程去看他的學習能力和拼勁,通過一段時間觀察之后,若他真的把企業帶跑起來,那公司很有可能會成為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了。而如果不行,就考慮是否換一個CEO。”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人表示,“在管理上不要優柔寡斷,要更殺伐果斷一點。很多從高校出來的這種技術背景的創業者,他們這方面可能稍微有所欠缺。”
“希望90后創業者保持謙遜與空杯心態,多和有經驗的產業大佬、投資人等業內資深人員成為朋友,獲取多視角專業建議,把握好融資和發展節奏。我們也期待著90后創業者憑借技術改變生活的信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夠給醫療產業一個新的面貌。”凱乘資本創始合伙人鄒國文表示。
不可否認,在醫療創新征途中,這些踏入無人區的90后創業者有的可能會乘風而起取得巨大成功,有的也可能遭遇險灘急流或失敗,但這些其實都不重要——浮浮沉沉之間,無論是曾經或正在臺前的60后、70后與80后,亦或是當下的90后,未來的00后,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代際觀察只是窺見行業變革的一個切面,并不是要對一代人褒與貶。
因為只有當把視角放到整個產業創新的大歷史中時,才能發現創新的拐角處,永遠不變的是那些永不言棄、勇敢逐夢且一直年輕的一代又一代。
這也是創新征途中最寶貴也最性感的注腳所在。
* 注:本文圖表的數據源因統計樣本(企業55個、融資數據158條)有限,與實際情況或存在較大誤差。因此,圖表結論展示僅做參考。
* 鳴謝:在本文的撰寫過程中,得到了芙邁蕾、富伯科技、華興資本、經緯創投、君聯資本、凱乘資本、深納普思、水木創投、天超資本、微構工場、芯宿科技等(按名稱首字母排序)企業/機構和多位不愿具名的資深行業人士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