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時逢經濟周期的下行期,科技醫療的投資尚未抵達回報期,Biotech的風險又卷得太過感人。這種時候,投資機構若不躺平避險,最好的選擇之一便是改道上游的基礎研究,押注核心技術變遷迸發的未來價值。
與過往不同的是,近幾年的科研轉化有從北上廣深外溢之勢。其中,不少資本瞄準西部成都、西安兩城,一批新興的科技醫療公司在此孕育。
相較于成都,西安的產業沉淀要深厚一些,經濟發展卻要慢一些。不過,如果能將過去積累的資源進行整合與再造,西安仍有爭奪西部醫療創新第一城的余力。
近年來,已有不少西安主攻產業上游的企業已經完成IPO。醫療領域中,主營高端三類植入醫療器械康拓醫療已將其PEEK材料顱骨修補板賣到了細分賽道的第一;重組膠原蛋白龍頭巨子生物則是在更為曠闊的功效性護膚品擠入市場占有率前三,距跨國巨頭歐萊雅僅一步之遙。
西安醫療產業的實力顯然不止于此。未來五年,這座城市的能力能夠觸碰到的能力邊界在哪里?
彎道超車的核心力量是什么?
對于眾多創投資本而言,西安的魅力可以簡單一分為三。一是高校集群,二是醫院集群,三是醫藥產業集群。
高校集群是這破投資熱潮的主要推力。對于一部分投資人而言,名師加持的創業項目自帶科技“硬度”,亦有科研成果及充足經費背書,可以省下不少學習成本和甄別成本。
同時,這里的科研項目大都走在基礎研究的最前沿,如果能夠這些成果進行轉化,后續可以觸及的上限常常高于孕育于市場中的項目。
因此,雖不及北上的頂流學府,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光機所)等多所名校的西安同樣能在國內獨當一面。
為首的西安交大尤其善于同創投機構打交道。2021年至今,該校教授在陜西共創辦科技型企業150余家,其中不乏腦機、化學發光、激光、新分子等前沿領域中的高新項目。
國內腦機接口頭部企業臻泰智能便是孵化于此。目前該企業已獲得多輪融資,開發出4款腦機康復相關產品,能夠為腦卒中、脊髓損傷、老年癡呆以及精神心理等方面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復治療服務。
國內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先驅華硼中子則成功研發了最新一代BNCT產品治療惡性腫瘤。該技術通過注射一種無毒無害的含硼藥物,再用一種對人體損傷極小的中子射線進行照射,點燃腫瘤細胞內的“核反應”實現精準摧毀癌細胞。今年8月,該企業完成了超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
眾多成果背后,核心是“人”,但不僅僅是“人”。
從2019年到2022年,中國的專利數量已3年蟬聯全球第一,但科研轉化率不足10%,實現產業化的還不到5%。相較于擁有40%左右的科研轉化率的歐美發達國家,我們還差一個環境,一套體系。
因此,為了營造一個理想的科研轉化環境,西安交大親自下場推動科研轉化。譬如,他們建立了一支57人的專職科技經紀人團隊,一邊幫助市場對接高校科技資源,瞄準有意向轉化且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幫助科研人員與相關企業和銷售渠道對接,促成轉化;一邊洞悉市場的需求、產業發展的動態,讓成果與需求精準對接。
多項措施下,西安交大圍繞產業鏈研究、招商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搭建的體系逐步成型。打破了創新端和產業端的邊界,已逾百項成果因此受益。
與西安交大不同,西北大學在科研轉化中主打“因地制宜”。2019年,該校開啟定制轉化方案的探索,打造了一系列“成果轉化+”新模式,
為吸引企業投小投早,學校采取了“許可+分階段孵化+轉讓”的成果轉化模式。例如,“抗污染過濾膜及含油污水分離凈化”項目中,成果研究團隊與企業合作成立新公司,學校以1200萬元許可實施轉化。轉化資金由企業分階段投入,團隊將大部分資金用于進一步中試和工業化放大,學校在一定階段將成果無償轉讓給企業,將企業的風險分散。
而對于“早期乳腺癌診斷試劑”這類側重研發的項目,西北大學以“賦權+現金”的形式完成930萬元轉化。成果團隊按照擬定轉化金額向學校支付成本補償后,學校將所有權賦予團隊,由其自行轉化,其目的是克服前期高研發投入時產生公司經營風險。
從今日的成績來看,西北大學的表現同樣引人注目。巨子生物創始人范代娣便是西北大學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該公司主打的“重組膠原蛋白”便是20年前由其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現已是膠原蛋白賽道上的領跑者。
另一個典型案例來自“西光模式”的開創者西安光機所,作為西安科研轉化跑得最快的院校,西安光機所已經完成了超400家企業的孵化,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和生物光子三個前沿科技產業集群。
在西安光機所看來,傳統的成果轉化模式往往是先有成果,再找應用。科研院所的天然使命注定他們更加重視科研,而忽略轉化。這也使得科研與產業之間存在脫節與割裂,甚至出現重大資助的科研項目,而落足到產業中只是一個小市場場景的現象。
為破解這一痼疾,西安光機所提出了“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的理念。一方面鼓勵成果“走出去”,另一方面鼓勵更多有才能的人“走進來”。
“走出去”,不僅是科研成果、儀器設備、實驗環境等優質科技資源的開放,還是科研成果充分釋放,鼓勵讓科研成果“走出去”,把原來在“圍墻”內有可能束之高閣的技術成果與市場有效結合。而“走進來”,則是引進圍墻外優秀資源,把企業搬進研究所,并依托西安光機所平臺發揮所長。
此外,在從成果到企業的過程中,“去行政化”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西安光機所始終堅持“研究所參股不控股、孵化企業但不辦企業”的孵化理念,通過鼓勵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來釋放最大活力。
三所西安典型高校的科研轉化推動政策
總的來說,高校以及高校建立的科研轉化體系通過標準化科研轉化流程,有效消除了企業方與投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高校本身的科研成果積淀則為前沿科技項目做好背書,使其能夠以優質的價格賣出去。
這是一場三贏的交易。高校與投資方完成價值創造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因資源的聚攏而受益。
近90年產業積累,西安邁向第一個1000億
20世紀30年代初的西北地區,國內西藥加工制造仍處空白。西安雖有幾家西藥房,但所銷藥物多為進口,價格昂貴。“九·一八”事變后,外貨減少甚至中斷,百姓的藥物需求缺口進一步擴大,成為彼時的當務之急。
為從根本上解決藥品需求,韓威西、薛道五、竇萌三等名流創始,陜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注資,創建了西北化學制藥廠,結束了西北地區百年來沒有西藥制藥的歷史,亦啟動了西安百億醫藥產業的開端。
近90年時間,西安不但發展出龐大的大量中藥研發產業及中藥原料藥產業,凝聚了盤龍藥業、金花股份等上市藥企,還與外資合建西安楊森,筑起“醫藥界黃埔軍校”,被視為整個中國醫藥行業與西方現代理念的正式接軌。
這些成果共同筑起了西安當下的第三集群——醫療產業集群。
截至2022年底,西安高新區生物醫藥相關企業4120家。其中,工業百強企業2家,GMP認證企業26家,上市企業9家。生物醫藥產值超過200億,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位居中西部國家高新區前列。
西安生物醫藥近三年工業產值(單位:億元;數據來源:西安市生物醫藥產業鏈名錄(2023版))
從整體布局看,西安已基本形成以高新區、經開區、航天基地、西咸新區等為主要區域,以化藥、生物藥、中成藥、醫療器械產業為基礎,以再生醫學、基因測序、多肽與蛋白等高精尖技術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格局。
其中,西安高新區是創新生物醫藥產業企業數量最多、創新服務最為完整的發展區域,2019憑借31%的企業數量占據了42%的產值份額,且有進一步聚攏之勢,可能改變西安生物醫藥產業以中藥為主的產業格局。
2019年西安市生物醫藥各區縣企業產值分布(單位:億元;數據來源:西安市生物醫藥產業鏈名錄(2023版))
此外,西安的醫藥產業集群還與西安的醫院集群形成互補關系。
一方面,陜西總計81所三級醫院(2022年末),西安獨占55所,產業的優勢強化了陜西醫療資源的集中。另一方面,空軍軍醫 學 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全國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量方面表現突出,分別立項82項、67項,位列西部醫院第二、第三位,僅次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優質醫院的存在匯集了國內各大新藥的臨床試驗,更為西安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持續有力的支撐。
西安,正等待洗牌之機
除了長久以來積累了的多項優勢,西安也在通過政策手段不斷加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近年來,西安針對產業發展出臺了《西安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行動方案》等多項政策舉措,鼓勵國內前沿醫療企業前往西安建廠;亦成立了100億元規模的西安創新基金,以市場化運作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投資包括生物醫藥產業在內的硬科技產業,加速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諸多措施對西安的生物醫藥產業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23年總計438家企業入選陜西上市“后備軍”,43家來自醫療領域,形成了以西安為核心,周邊市區為支點的網狀生物醫藥產業,協同全省力量突圍生命科學。
2023年陜西上市“后備軍”生物醫藥企業名單
但也需注意,盡管擁有多個集群優勢與多重地方政策加持,西安的生物醫藥產業仍存在一些瑕疵。
其一,西安大部分生物醫藥企業為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有限。企業的資金來源除股東投資外,大部分依靠銀行貸款,私募資本介入較少,從而造成了企業將主要資金投入銷售環節,縮減研發資金,突破性創新產品少、競爭力弱,許多僅能制造低水平重復產品勉強維持生存。
其二,雖然全省生物技術科研隊伍龐大,但創新技術和實力并不雄厚,仍然存在傳統藥品多、創新藥品少,仿制藥品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家藥品少等問題。細看上市后備軍表格,中藥和中藥原料藥占據了大量份額,創新藥的發展仍處于萌芽之中。
如今大量資本的蜂擁之至或能逐步解決其中的問題,但從時間跨度上看,仍會經歷一波興衰。
畢竟,大規模的融資給予了企業發展的機會,也會帶來一些噪聲。很多科技企業的技術或能力尚未達標,但因為有了資本支撐或加持,會存活的更久,會讓真正優秀的企業受到更多的競爭壓力。
如果這類企業歷經三年的經營仍能幸存下來,他們通常建立了可靠的技術壁壘,發掘了真正的市場需求,最終將成為支撐西安生物制藥醫藥產業發展的中堅之力。
因此,待到潮水沖刷殆盡,西安的生物產業或將迎來一個長久的興盛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