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80后依然懷舊,00后已經“發瘋”:2023音樂產業十大趨勢觀察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80后依然懷舊,00后已經“發瘋”:2023音樂產業十大趨勢觀察

在沒有天王天后的分眾化時代,我們似乎難以再復刻逝去的黃金時代,除了推動這一場華語歌曲的文藝復興之外,好像也別無他法。

文 | 深瞳商業 木之南

編輯 | 楚青舟 納豆

2023行至尾聲,又到了各大音樂平臺榜單出爐的時刻。

11月末Apple Music年榜公布,周杰倫依然占據半壁江山,讓人不由感慨,懷舊浪潮仍在影響著音樂與生活,不過新的科技也已帶動著新的趨勢悄然而至,企圖以無法抵抗的力量改變、重塑行業規則。

回顧這一年的華語樂壇,在疫情結束之后激來一陣高潮,喧囂鼎沸似乎又因循守舊,平靜中又照見紛繁。

雖然行業不像前些年那樣心氣十足,但變動仍無處不在,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不少有趣的新趨勢。

一、作品:老歌持續回暖,再掀集體懷舊浪潮

Apple Music中國大陸熱門歌曲榜單公布之后,有粉絲說“以為是周杰倫歌單,我的歌單也是這樣,往下翻才發現是排行榜。”此話應該不是戲言。

在AM年榜TOP100中,周杰倫上榜55首,前20占19席。

這已經不是周杰倫第一次霸榜,在2020-2022年的AM年榜中,周董一直占據半壁江山,QQ音樂巔峰榜第三季度熱歌榜也是連續在榜90天。不由讓人感慨,周杰倫的歌果然沒有年代感。

在剩下的45席中,林俊杰占11席,其余也多為陳奕迅、Taylor Swift等人的老作品。

集體懷舊浪潮之下,華語樂壇老歌持續回暖的趨勢明顯,我們仿佛在集體推動一場“文藝復興”。

當然,客觀來說,Apple Music的歌曲應該算“付費華語樂壇現狀”。但從綜藝和短視頻平臺來看,懷舊在免費音樂市場也仍然是主旋律。

音樂綜藝打懷舊牌,《聲生不息》甚至垂直到地域,2022懷舊港樂,2023懷舊臺灣歌曲,最近一季“家年華”更是被媒體稱為“中華音樂編年史”。

老歌也在出其不意翻紅,鳳凰傳奇的《奢香夫人》沉寂12年后突然強勢回歸,一時間到處都是“烏蒙山連著山外山”。

對于80后90后歌迷來說,這個現狀或許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尷尬吧。

在沒有天王天后的分眾化時代,我們似乎難以再復刻逝去的黃金時代,除了推動這一場華語歌曲的文藝復興之外,好像也別無他法。

二、作品:新歌出圈乏力,但熱歌向原創音樂回歸

2023全年,新歌市場難掩萎靡狀態,似乎在大眾視野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2月李榮浩的《烏梅子醬》和6月黃綺珊的《向云端》,以及7月刀郎發行的新專輯《羅剎海市》,而后者之所以迅速火爆,還與其多年前在娛樂圈的恩怨瓜葛有關。

大眾在集體懷舊,歌手們在忙著線下演唱會,AI新歌如雨后春筍,原創新歌在其中一時難以找到容身之所。

然而,在新歌出圈乏力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個變化,那就是“抖音神曲”的影響力在下降。

回想2021年底,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公布“年度十大熱歌”時,網友的諷刺猶在耳畔,“華語樂壇姓抖”“直接告訴我打開抖音就行”。

而2022年的“年度十大熱歌”,則開始呈現向創作者回歸的趨勢,如陳奕迅的《孤勇者》、周杰倫的《最偉大的作品》等。

今年這種回歸仍在繼續,如黃綺珊的《向云端》,直擊疫情后大眾的心理需求,以10天播放量14億的亮眼成績霸榜各大音樂平臺,QQ音樂熱歌榜歷史最高排名第2,甚至從音樂平臺走向各大劇院音樂廳,登上合唱音樂會曲目單。

這個變化是可喜的,尤其在AI進入音樂創作之后,我們尤其要鼓勵和保護優質原創音樂人,畢竟內容和創作者才是永恒。

三、綜藝:綜N代熱度下降,新音綜走向多元化

2023年,綜N代持續發力,《乘風2023》、《天賜的聲音》等老牌綜藝收視穩定,但創新力度仍需提高。

經過十數年的分流和創新后,音綜走向了更多元的局面,垂類分布更加細致,希望精準抓住圈層人群的喜好。

B站的大學生音樂綜藝《愛唱歌的大學生》女生季,直接把選手鎖定在青春校園里那群“精神狀態滿分”的大學女生們。與之相近的是更加關注校園樂團培養的愛奇藝音綜《奮斗!樂團新生》。

戶外音樂綜藝《時光音樂會》打出“重逢老友、結交新友”口號,將舞臺設置在戶外,沉浸式體驗歌手們“我與音樂的故事”,娓娓道來,自然純粹。

而由優酷出品的OST綜藝《劇好聽的歌》則選擇以情動人,眾多影視金曲輪番再現,掀起一陣復古浪潮。

同樣,節目也未摒棄Z世代作為現下追劇群體的主流力量,《蒼蘭訣》等近年熱播劇ost也參與競演。

國風綜藝《少年行》則選擇以傳統文化入局,召集24位少年齊聚凌云學院,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表達,打造出傳統與潮流融合的文化屬性的舞臺。

然而垂類細分也導致了觀眾分散,難出爆款。在短視頻的沖擊之下,音綜依靠頭部歌手與復古懷舊,沉浸在舒適圈中難以走出,新人新歌難以出頭。

在音綜高度內卷的當下,若想卷出一個大爆款,還需進一步探尋出路。

四、類型:國風音樂熱度不減,流行+國風形式更深入

各類型音樂中,說唱熱已經被討論好幾年了,本文不再贅述。要說今年的表現,國風音樂的確不俗。

4月《聲生不息·寶島季》,張杰翻唱徐佳瑩代表作《身騎白馬》,驚艷全場。《身騎白馬》將閩南歌仔戲與流行音樂完美結合,張杰的翻唱又加入了嗩吶獨奏和四句京劇戲腔,更加古風化。

再想一想2021年,科班出身的龍猛寺寬度創作的《武家坡2021》,才驚覺,原來王寶釧與薛平貴的故事,不止一次從戲曲進入到通俗音樂的視野。

同月,國風音樂廠牌大象有風,在古北水鎮開啟了為期4天的線下課堂,課程內容和導師配置堪稱頂配。

今年音綜《青年π計劃》《舞臺2023》,也出現了《明歌》《紅馬》《精衛》等不少國風音樂作品,在社交平臺上吸引一波熱度。

整體來看,今年國風音樂沿著前些年的路徑繼續進發,不斷突破圈層,不少早年為愛發電的音樂社團走向如今的成熟廠牌,從UGC走向PGC,吸引更多流行歌手入局。

國風音樂對傳統文化的探索也呈現越來越深入的趨勢,如一顆小蔥新專輯《何為風》,流行+的已不再是耳熟能詳的京劇,而是現在已經基本絕跡于大舞臺的松陽高腔。

而刀郎的新專輯《羅剎海市》,融合多種傳統音樂素材,其技術上的熟稔圓融令人驚嘆。不論是《何為風》還是《羅剎海市》,其功力是早年的許多國風作品很難達到的。

從亞文化的古風到逐步進入主流文化,國風破圈之路,走得依然穩健。

五、類型:療愈音樂興起,順應“發瘋”潮流

求學難、就業難、高房價、高物價……后疫情時代,年輕人被一座座無形的五指山重重扣下。于是,年輕人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香;在發光和發熱之間,選擇了發瘋。

療愈音樂應運而紅,成為了年輕人的一味心理安慰劑。

“我的腎,你聽到了嗎?”

打開小紅書上療愈音樂視頻,經常能在評論區看到這類啼笑皆非的評論。可能我們也沒料到,有一天,宮商角徵羽和心肝脾肺腎的聯系,《黃帝內經》的“百病生于氣……而止于音”,在“發瘋文學”盛行的時代被廣泛投入使用。

近代科學發展以來,音樂療法逐漸成型,利用音樂聲波頻率來使人體相關器官發生共振,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方法,與《黃帝內經》所說如出一轍。

于是,QQ音樂、網易云音樂等平臺紛紛下場分羹,開辟出“輕音樂療愈區”“冥想專區”。

酷狗音樂還創新性地引入了專業醫療機構,與醫院和專業心理咨詢師共同打造“療愈專區”,達到情緒“私人定制”,可謂是一招妙手。

在線下,療愈音樂甚至走入劇院。、

如音樂制作人張康明推出的《明時——靜心療愈睡眠音樂會》,帶領觀眾在舞臺上睡覺,配以鋼琴、古琴的樂聲,以及泉水、蟲鳴等環境音,別開生面。

無論是深夜直播里溫柔的amsr,還是劇場中的睡眠音樂會,或是《去有風的地方》OST、《向云端》濃濃的關懷,都在展現著音樂療愈的潛力。應運而生的療愈音樂,也許可以去到更遠的地方。

六、線下:演唱會井噴,品質良莠不齊

11月30日,B站博主麥田農夫發布視頻質疑五月天假唱,一經發酵,全網沸騰,引發一起熱點輿論事件,也再次將大眾視線拉入到今年井噴的線下演唱會市場。

大麥網顯示,今年截止目前已售、在售音樂線下演出達1000場以上,僅上海一地便創下35位藝人連開61場巡回的盛況。

僅國慶假期,全國就有60多場音樂節上演,是往年的四五倍左右。“報復性演出消費”成為了今年的一個特殊現象。

隨意點開某視頻APP,評論區也出現了這樣的自嘲:

然而演唱會是否對得起千萬普通打工人的生活費呢?

自2023年線下演出市場復蘇以來,演唱會亂象頻發。除卻五月天此次引發全網討論的“假唱”風波,我們還看到了老牌歌手“車禍現場”,梁靜茹演唱會頻頻失誤,網友戲言,“學學伍佰,自己唱不了,讓樂迷幫著唱。”

在售前管理上,雖有周杰倫硬剛黃牛,但黃牛倒賣現象依舊未能被徹底整治,仍需行業加強相關監管。

在現場表現上,廣東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辦的“聲動巨星”演唱會,因音響效果差,不少觀眾齊聲大喊“聽不見”。

而今年9月周杰倫在天津場演出,被困高空20分鐘,相傳受傷嘔吐。密閉靜置的舞臺裝置也令臺下的觀眾惴惴不安。

今年的線下音樂節也逐步下沉至縣城,相比大城市的安保和服務,縣城路途遙遠、基礎設施不足,質量更加難測。

好的一面是,鞏固住演唱會市場蛋糕,又另辟蹊徑振興縣城文娛產業。

但良莠不齊的演唱會品質,只會讓消費者對線下音樂市場“看一次熱鬧”。如何引領行業規范,保障并提升演出質量,是下個階段的重要命題。

七、線下:實體專輯“回暖”,但玩的其實是粉絲經濟

2023年井噴的不止線下演唱會,還有實體專輯。

今年四月以來,李宇春、林俊杰、竇靖童、易烊千璽、汪蘇瀧等多位華語歌手陸續發行了新專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5月發行的易烊千璽新專輯《劉艷芬》,開售14小時暢銷額躍居第二,銷售金額破7000多萬,截至日前,位列QQ音樂撲淘商城實體專輯榜首。

早在年初就有很多人預測2023年實體專輯會回暖。隨著華語歌手扎堆發行專輯,新的擔憂也隨之而來——在這亮眼的銷售額中,是否潛藏著泡沫經濟?實體專輯出售的究竟是音樂還是粉絲情懷?

縱觀今年的實體專輯,能夠明顯感受到“周邊化”的趨勢。

如易烊千璽重達3公斤的專輯《劉艷芬》,其中除了寫真冊、歌詞本等“標配”,還有“由多種建筑材料高壓而成”的外殼,被媒體調侃為“買櫝還珠”。

9月汪蘇瀧發行的實體專輯《21世紀羅曼史》,外殼設計為娃娃機,“我們是躺在娃娃機里的娃娃”,和《劉艷芬》“還原大眾對‘虛擬歌舞城’的顱內想象”的設計闡釋異曲同工。

不只音樂圈,音樂劇和舞劇OST也呈現相似趨勢,上海文化廣場音樂劇《粉絲來信》與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在夏天先后發行了專輯,跳過CD選擇了黑膠唱片,響應了一波粉絲對“復古”的追求,卻也將更多聽眾拒之門外,“沒有唱片機”“買回來就是供著”。

盡管購買數字專輯“打榜”被明文禁止,但是它的變體卻似乎無處不在,如數字專輯的“一專三封”和實體專輯的“周邊化”。

如今,實體專輯的音樂含量在下降,消費的似乎大都是粉絲的情懷。實體專輯的確回暖了,但又與我們想象中的回暖不盡相同。

八、版權:從“獨家版權”走向“獨家首發”的爭奪

自2021年7月2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責令騰訊音樂解除獨家音樂版權,“獨家版權”的時代宣告終結。

但是“非獨家版權”的時代也并未100%到來。首先,“與獨立音樂人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年”,并非所有音樂作品都需要非獨家。

其次,雖然限制獨家版權,但是高昂的版權費并非所有大小平臺都能承受。用戶想要實現一個APP聽歌自由,恐怕一時很難實現。在深瞳音樂看來,一種備受矚目的新模式正在快速發展并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獨家首發”模式。

此前,多位受訪者曾向深瞳音樂表示,新入局的抖音音樂(旗下含音樂APP汽水音樂、音樂代理分發平臺銀河方舟等業務),在音樂版權模式上玩出了全新花樣:除了大廠慣用的“撒幣”策略外,抖音音樂的“獨家首發”合作模式,或許是其入局分一杯羹十分重要的原因。

簡單概括,相關合作策略就是:我給你相當于獨家合作的費用,但是不要求你獨家授權給我,只需要全網獨家首發一段時間。

但很多時候,歷史總是踏著相似的韻腳:這看起來是剛冒頭的新模式。但將時間往回撥20年,天王巨星的新歌,同樣會選擇在當初的首選傳播媒介——某家廣播電臺首發。

九、平臺:戰略紛紛調整,削弱直播提升在線音樂服務

2023音樂平臺戰略也在進行調整,呈現出幾點方向。

首先是直播占比減弱。從第三季財報來看,騰訊音樂總收入同比下降10.8%,網易云音樂同比減少16%元,收入下滑主要是受到社交娛樂板塊縮水的影響。然而在這其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有意為之”。

網絡直播監管力度繼續加強,斗魚CEO陳少杰涉賭被捕只是一個案例,同時,各音樂平臺逐步弱化直播陣地,從第一第二季度開始醞釀,在第三季度已形成明顯趨勢。

其次是,重心向原創內容、社區運營及會員業務轉移。各平臺原創音樂扶持計劃仍在續航;社區運營也各行其法,QQ音樂依靠強大的版權庫和龐大的用戶人數,網易云音樂則繼續發揮UGC力量打造社區。

臨近年末,音樂平臺又在會員價格上做文章,QQ音樂會員上調至15元/月,網易云音樂學生會員降價至5元/月,從一漲一降中,我們能嗅到一些不同的經營策略——

降本增效之下,QQ音樂希望快速彌補直播縮水部分的現金流,而網易云音樂則希望搶占年輕人陣地,放長線多釣魚。

不管具體打法如何,趨勢都是在回歸“音樂”本身。只不過這種回歸,走的恐怕并不是多年前平臺們所設想的路徑。

十、技術:上中下游全面入局AI,但爆發仍待時日

繼2022NFT之后,2023AIGC再次引爆科技圈、音樂圈。

你能想象已經BE的CP互唱對方的歌嗎?在以前,這是天方夜譚,但在2023年,你可以看到以下景觀:

3月,頭部電影公司光線傳媒用AI海報營銷新動畫電影《去你的島》,被網友罵“不尊重辛苦作畫的人”;

5月,AI孫燕姿“殺”遍全網;同月,抖音發布AI內容的使用規則,保護原創版權;

6月,格萊美主辦方宣布更新評選規則,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條——AI歌曲有資格參評格萊美,引發軒然大波,不過格萊美主席Mason馬不停蹄地強調了人類必須是歌曲的必要創作者;

10月,TME與王力宏工作室聯合推出了首位官方授權“全AI歌手”AI力宏,為AI所帶來的版權之爭,提供了一個解決的可能性。

AI進程仿佛按下了快進鍵,令人目不暇接。產業上中下游都在積極探索,推出技術產品、調整規則。

不可否認,AI為音樂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在創作方面,如云門舞集新任掌門鄭宗龍使用AI作曲,用于舞劇《波》,“在這個新的科技時代,我們要做不同的嘗試。”

光線傳媒CEO王長田也在致員工的內部信中,滿懷熱情迎接AI時代的到來。

但與此同時,許多用戶也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冰冷的AIGC終究無法取代富有情感的PGC。

至于AIGC音樂創作爆發之后的圖景到底怎樣,恐怕AI自己也都無法預言。

總體來說,2023年的國內音樂產業,迎來了疫情之后的狂歡時刻,但表象之下,是全產業鏈從內容、制作到宣傳、發行各環節的高度內卷,以及內卷之后的膠著。

但是,在新科技帶來的新規則之下,在線下市場、細分市場帶來的新啟發之下,從業者們仍在積極探尋新的出路之中。

或許,我們依舊會帶著這種狀態,駛過2024。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周杰倫

  • 劉畊宏與無憂傳媒解約轉為商務合作,轉簽與周杰倫相關新MCN
  • 周杰倫三亞演唱會對外開放合影機會?主辦方聲明:消息不實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80后依然懷舊,00后已經“發瘋”:2023音樂產業十大趨勢觀察

在沒有天王天后的分眾化時代,我們似乎難以再復刻逝去的黃金時代,除了推動這一場華語歌曲的文藝復興之外,好像也別無他法。

文 | 深瞳商業 木之南

編輯 | 楚青舟 納豆

2023行至尾聲,又到了各大音樂平臺榜單出爐的時刻。

11月末Apple Music年榜公布,周杰倫依然占據半壁江山,讓人不由感慨,懷舊浪潮仍在影響著音樂與生活,不過新的科技也已帶動著新的趨勢悄然而至,企圖以無法抵抗的力量改變、重塑行業規則。

回顧這一年的華語樂壇,在疫情結束之后激來一陣高潮,喧囂鼎沸似乎又因循守舊,平靜中又照見紛繁。

雖然行業不像前些年那樣心氣十足,但變動仍無處不在,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不少有趣的新趨勢。

一、作品:老歌持續回暖,再掀集體懷舊浪潮

Apple Music中國大陸熱門歌曲榜單公布之后,有粉絲說“以為是周杰倫歌單,我的歌單也是這樣,往下翻才發現是排行榜。”此話應該不是戲言。

在AM年榜TOP100中,周杰倫上榜55首,前20占19席。

這已經不是周杰倫第一次霸榜,在2020-2022年的AM年榜中,周董一直占據半壁江山,QQ音樂巔峰榜第三季度熱歌榜也是連續在榜90天。不由讓人感慨,周杰倫的歌果然沒有年代感。

在剩下的45席中,林俊杰占11席,其余也多為陳奕迅、Taylor Swift等人的老作品。

集體懷舊浪潮之下,華語樂壇老歌持續回暖的趨勢明顯,我們仿佛在集體推動一場“文藝復興”。

當然,客觀來說,Apple Music的歌曲應該算“付費華語樂壇現狀”。但從綜藝和短視頻平臺來看,懷舊在免費音樂市場也仍然是主旋律。

音樂綜藝打懷舊牌,《聲生不息》甚至垂直到地域,2022懷舊港樂,2023懷舊臺灣歌曲,最近一季“家年華”更是被媒體稱為“中華音樂編年史”。

老歌也在出其不意翻紅,鳳凰傳奇的《奢香夫人》沉寂12年后突然強勢回歸,一時間到處都是“烏蒙山連著山外山”。

對于80后90后歌迷來說,這個現狀或許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尷尬吧。

在沒有天王天后的分眾化時代,我們似乎難以再復刻逝去的黃金時代,除了推動這一場華語歌曲的文藝復興之外,好像也別無他法。

二、作品:新歌出圈乏力,但熱歌向原創音樂回歸

2023全年,新歌市場難掩萎靡狀態,似乎在大眾視野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2月李榮浩的《烏梅子醬》和6月黃綺珊的《向云端》,以及7月刀郎發行的新專輯《羅剎海市》,而后者之所以迅速火爆,還與其多年前在娛樂圈的恩怨瓜葛有關。

大眾在集體懷舊,歌手們在忙著線下演唱會,AI新歌如雨后春筍,原創新歌在其中一時難以找到容身之所。

然而,在新歌出圈乏力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個變化,那就是“抖音神曲”的影響力在下降。

回想2021年底,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公布“年度十大熱歌”時,網友的諷刺猶在耳畔,“華語樂壇姓抖”“直接告訴我打開抖音就行”。

而2022年的“年度十大熱歌”,則開始呈現向創作者回歸的趨勢,如陳奕迅的《孤勇者》、周杰倫的《最偉大的作品》等。

今年這種回歸仍在繼續,如黃綺珊的《向云端》,直擊疫情后大眾的心理需求,以10天播放量14億的亮眼成績霸榜各大音樂平臺,QQ音樂熱歌榜歷史最高排名第2,甚至從音樂平臺走向各大劇院音樂廳,登上合唱音樂會曲目單。

這個變化是可喜的,尤其在AI進入音樂創作之后,我們尤其要鼓勵和保護優質原創音樂人,畢竟內容和創作者才是永恒。

三、綜藝:綜N代熱度下降,新音綜走向多元化

2023年,綜N代持續發力,《乘風2023》、《天賜的聲音》等老牌綜藝收視穩定,但創新力度仍需提高。

經過十數年的分流和創新后,音綜走向了更多元的局面,垂類分布更加細致,希望精準抓住圈層人群的喜好。

B站的大學生音樂綜藝《愛唱歌的大學生》女生季,直接把選手鎖定在青春校園里那群“精神狀態滿分”的大學女生們。與之相近的是更加關注校園樂團培養的愛奇藝音綜《奮斗!樂團新生》。

戶外音樂綜藝《時光音樂會》打出“重逢老友、結交新友”口號,將舞臺設置在戶外,沉浸式體驗歌手們“我與音樂的故事”,娓娓道來,自然純粹。

而由優酷出品的OST綜藝《劇好聽的歌》則選擇以情動人,眾多影視金曲輪番再現,掀起一陣復古浪潮。

同樣,節目也未摒棄Z世代作為現下追劇群體的主流力量,《蒼蘭訣》等近年熱播劇ost也參與競演。

國風綜藝《少年行》則選擇以傳統文化入局,召集24位少年齊聚凌云學院,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表達,打造出傳統與潮流融合的文化屬性的舞臺。

然而垂類細分也導致了觀眾分散,難出爆款。在短視頻的沖擊之下,音綜依靠頭部歌手與復古懷舊,沉浸在舒適圈中難以走出,新人新歌難以出頭。

在音綜高度內卷的當下,若想卷出一個大爆款,還需進一步探尋出路。

四、類型:國風音樂熱度不減,流行+國風形式更深入

各類型音樂中,說唱熱已經被討論好幾年了,本文不再贅述。要說今年的表現,國風音樂的確不俗。

4月《聲生不息·寶島季》,張杰翻唱徐佳瑩代表作《身騎白馬》,驚艷全場。《身騎白馬》將閩南歌仔戲與流行音樂完美結合,張杰的翻唱又加入了嗩吶獨奏和四句京劇戲腔,更加古風化。

再想一想2021年,科班出身的龍猛寺寬度創作的《武家坡2021》,才驚覺,原來王寶釧與薛平貴的故事,不止一次從戲曲進入到通俗音樂的視野。

同月,國風音樂廠牌大象有風,在古北水鎮開啟了為期4天的線下課堂,課程內容和導師配置堪稱頂配。

今年音綜《青年π計劃》《舞臺2023》,也出現了《明歌》《紅馬》《精衛》等不少國風音樂作品,在社交平臺上吸引一波熱度。

整體來看,今年國風音樂沿著前些年的路徑繼續進發,不斷突破圈層,不少早年為愛發電的音樂社團走向如今的成熟廠牌,從UGC走向PGC,吸引更多流行歌手入局。

國風音樂對傳統文化的探索也呈現越來越深入的趨勢,如一顆小蔥新專輯《何為風》,流行+的已不再是耳熟能詳的京劇,而是現在已經基本絕跡于大舞臺的松陽高腔。

而刀郎的新專輯《羅剎海市》,融合多種傳統音樂素材,其技術上的熟稔圓融令人驚嘆。不論是《何為風》還是《羅剎海市》,其功力是早年的許多國風作品很難達到的。

從亞文化的古風到逐步進入主流文化,國風破圈之路,走得依然穩健。

五、類型:療愈音樂興起,順應“發瘋”潮流

求學難、就業難、高房價、高物價……后疫情時代,年輕人被一座座無形的五指山重重扣下。于是,年輕人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香;在發光和發熱之間,選擇了發瘋。

療愈音樂應運而紅,成為了年輕人的一味心理安慰劑。

“我的腎,你聽到了嗎?”

打開小紅書上療愈音樂視頻,經常能在評論區看到這類啼笑皆非的評論。可能我們也沒料到,有一天,宮商角徵羽和心肝脾肺腎的聯系,《黃帝內經》的“百病生于氣……而止于音”,在“發瘋文學”盛行的時代被廣泛投入使用。

近代科學發展以來,音樂療法逐漸成型,利用音樂聲波頻率來使人體相關器官發生共振,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方法,與《黃帝內經》所說如出一轍。

于是,QQ音樂、網易云音樂等平臺紛紛下場分羹,開辟出“輕音樂療愈區”“冥想專區”。

酷狗音樂還創新性地引入了專業醫療機構,與醫院和專業心理咨詢師共同打造“療愈專區”,達到情緒“私人定制”,可謂是一招妙手。

在線下,療愈音樂甚至走入劇院。、

如音樂制作人張康明推出的《明時——靜心療愈睡眠音樂會》,帶領觀眾在舞臺上睡覺,配以鋼琴、古琴的樂聲,以及泉水、蟲鳴等環境音,別開生面。

無論是深夜直播里溫柔的amsr,還是劇場中的睡眠音樂會,或是《去有風的地方》OST、《向云端》濃濃的關懷,都在展現著音樂療愈的潛力。應運而生的療愈音樂,也許可以去到更遠的地方。

六、線下:演唱會井噴,品質良莠不齊

11月30日,B站博主麥田農夫發布視頻質疑五月天假唱,一經發酵,全網沸騰,引發一起熱點輿論事件,也再次將大眾視線拉入到今年井噴的線下演唱會市場。

大麥網顯示,今年截止目前已售、在售音樂線下演出達1000場以上,僅上海一地便創下35位藝人連開61場巡回的盛況。

僅國慶假期,全國就有60多場音樂節上演,是往年的四五倍左右。“報復性演出消費”成為了今年的一個特殊現象。

隨意點開某視頻APP,評論區也出現了這樣的自嘲:

然而演唱會是否對得起千萬普通打工人的生活費呢?

自2023年線下演出市場復蘇以來,演唱會亂象頻發。除卻五月天此次引發全網討論的“假唱”風波,我們還看到了老牌歌手“車禍現場”,梁靜茹演唱會頻頻失誤,網友戲言,“學學伍佰,自己唱不了,讓樂迷幫著唱。”

在售前管理上,雖有周杰倫硬剛黃牛,但黃牛倒賣現象依舊未能被徹底整治,仍需行業加強相關監管。

在現場表現上,廣東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辦的“聲動巨星”演唱會,因音響效果差,不少觀眾齊聲大喊“聽不見”。

而今年9月周杰倫在天津場演出,被困高空20分鐘,相傳受傷嘔吐。密閉靜置的舞臺裝置也令臺下的觀眾惴惴不安。

今年的線下音樂節也逐步下沉至縣城,相比大城市的安保和服務,縣城路途遙遠、基礎設施不足,質量更加難測。

好的一面是,鞏固住演唱會市場蛋糕,又另辟蹊徑振興縣城文娛產業。

但良莠不齊的演唱會品質,只會讓消費者對線下音樂市場“看一次熱鬧”。如何引領行業規范,保障并提升演出質量,是下個階段的重要命題。

七、線下:實體專輯“回暖”,但玩的其實是粉絲經濟

2023年井噴的不止線下演唱會,還有實體專輯。

今年四月以來,李宇春、林俊杰、竇靖童、易烊千璽、汪蘇瀧等多位華語歌手陸續發行了新專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5月發行的易烊千璽新專輯《劉艷芬》,開售14小時暢銷額躍居第二,銷售金額破7000多萬,截至日前,位列QQ音樂撲淘商城實體專輯榜首。

早在年初就有很多人預測2023年實體專輯會回暖。隨著華語歌手扎堆發行專輯,新的擔憂也隨之而來——在這亮眼的銷售額中,是否潛藏著泡沫經濟?實體專輯出售的究竟是音樂還是粉絲情懷?

縱觀今年的實體專輯,能夠明顯感受到“周邊化”的趨勢。

如易烊千璽重達3公斤的專輯《劉艷芬》,其中除了寫真冊、歌詞本等“標配”,還有“由多種建筑材料高壓而成”的外殼,被媒體調侃為“買櫝還珠”。

9月汪蘇瀧發行的實體專輯《21世紀羅曼史》,外殼設計為娃娃機,“我們是躺在娃娃機里的娃娃”,和《劉艷芬》“還原大眾對‘虛擬歌舞城’的顱內想象”的設計闡釋異曲同工。

不只音樂圈,音樂劇和舞劇OST也呈現相似趨勢,上海文化廣場音樂劇《粉絲來信》與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在夏天先后發行了專輯,跳過CD選擇了黑膠唱片,響應了一波粉絲對“復古”的追求,卻也將更多聽眾拒之門外,“沒有唱片機”“買回來就是供著”。

盡管購買數字專輯“打榜”被明文禁止,但是它的變體卻似乎無處不在,如數字專輯的“一專三封”和實體專輯的“周邊化”。

如今,實體專輯的音樂含量在下降,消費的似乎大都是粉絲的情懷。實體專輯的確回暖了,但又與我們想象中的回暖不盡相同。

八、版權:從“獨家版權”走向“獨家首發”的爭奪

自2021年7月2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責令騰訊音樂解除獨家音樂版權,“獨家版權”的時代宣告終結。

但是“非獨家版權”的時代也并未100%到來。首先,“與獨立音樂人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年”,并非所有音樂作品都需要非獨家。

其次,雖然限制獨家版權,但是高昂的版權費并非所有大小平臺都能承受。用戶想要實現一個APP聽歌自由,恐怕一時很難實現。在深瞳音樂看來,一種備受矚目的新模式正在快速發展并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獨家首發”模式。

此前,多位受訪者曾向深瞳音樂表示,新入局的抖音音樂(旗下含音樂APP汽水音樂、音樂代理分發平臺銀河方舟等業務),在音樂版權模式上玩出了全新花樣:除了大廠慣用的“撒幣”策略外,抖音音樂的“獨家首發”合作模式,或許是其入局分一杯羹十分重要的原因。

簡單概括,相關合作策略就是:我給你相當于獨家合作的費用,但是不要求你獨家授權給我,只需要全網獨家首發一段時間。

但很多時候,歷史總是踏著相似的韻腳:這看起來是剛冒頭的新模式。但將時間往回撥20年,天王巨星的新歌,同樣會選擇在當初的首選傳播媒介——某家廣播電臺首發。

九、平臺:戰略紛紛調整,削弱直播提升在線音樂服務

2023音樂平臺戰略也在進行調整,呈現出幾點方向。

首先是直播占比減弱。從第三季財報來看,騰訊音樂總收入同比下降10.8%,網易云音樂同比減少16%元,收入下滑主要是受到社交娛樂板塊縮水的影響。然而在這其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有意為之”。

網絡直播監管力度繼續加強,斗魚CEO陳少杰涉賭被捕只是一個案例,同時,各音樂平臺逐步弱化直播陣地,從第一第二季度開始醞釀,在第三季度已形成明顯趨勢。

其次是,重心向原創內容、社區運營及會員業務轉移。各平臺原創音樂扶持計劃仍在續航;社區運營也各行其法,QQ音樂依靠強大的版權庫和龐大的用戶人數,網易云音樂則繼續發揮UGC力量打造社區。

臨近年末,音樂平臺又在會員價格上做文章,QQ音樂會員上調至15元/月,網易云音樂學生會員降價至5元/月,從一漲一降中,我們能嗅到一些不同的經營策略——

降本增效之下,QQ音樂希望快速彌補直播縮水部分的現金流,而網易云音樂則希望搶占年輕人陣地,放長線多釣魚。

不管具體打法如何,趨勢都是在回歸“音樂”本身。只不過這種回歸,走的恐怕并不是多年前平臺們所設想的路徑。

十、技術:上中下游全面入局AI,但爆發仍待時日

繼2022NFT之后,2023AIGC再次引爆科技圈、音樂圈。

你能想象已經BE的CP互唱對方的歌嗎?在以前,這是天方夜譚,但在2023年,你可以看到以下景觀:

3月,頭部電影公司光線傳媒用AI海報營銷新動畫電影《去你的島》,被網友罵“不尊重辛苦作畫的人”;

5月,AI孫燕姿“殺”遍全網;同月,抖音發布AI內容的使用規則,保護原創版權;

6月,格萊美主辦方宣布更新評選規則,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條——AI歌曲有資格參評格萊美,引發軒然大波,不過格萊美主席Mason馬不停蹄地強調了人類必須是歌曲的必要創作者;

10月,TME與王力宏工作室聯合推出了首位官方授權“全AI歌手”AI力宏,為AI所帶來的版權之爭,提供了一個解決的可能性。

AI進程仿佛按下了快進鍵,令人目不暇接。產業上中下游都在積極探索,推出技術產品、調整規則。

不可否認,AI為音樂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在創作方面,如云門舞集新任掌門鄭宗龍使用AI作曲,用于舞劇《波》,“在這個新的科技時代,我們要做不同的嘗試。”

光線傳媒CEO王長田也在致員工的內部信中,滿懷熱情迎接AI時代的到來。

但與此同時,許多用戶也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冰冷的AIGC終究無法取代富有情感的PGC。

至于AIGC音樂創作爆發之后的圖景到底怎樣,恐怕AI自己也都無法預言。

總體來說,2023年的國內音樂產業,迎來了疫情之后的狂歡時刻,但表象之下,是全產業鏈從內容、制作到宣傳、發行各環節的高度內卷,以及內卷之后的膠著。

但是,在新科技帶來的新規則之下,在線下市場、細分市場帶來的新啟發之下,從業者們仍在積極探尋新的出路之中。

或許,我們依舊會帶著這種狀態,駛過2024。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蓝田县| 贞丰县| 平潭县| 甘肃省| 石河子市| 新兴县| 婺源县| 汨罗市| 涞源县| 宜宾市| 宜丰县| 襄城县| 广灵县| 金华市| 长沙县| 大宁县| 开封县| 九龙坡区| 兰坪| 蕉岭县| 丰都县| 上饶县| 临猗县| 凌云县| 赤壁市| 沅江市| 南陵县| 宁城县| 西宁市| 云安县| 故城县| 玛纳斯县| 旬阳县| 阿城市| 耿马| 贵阳市| 金坛市| 巴林左旗| 安西县|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