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懂財經
石油被稱為“流動的黃金”,價格與黃金一樣受地緣政治影響嚴重。隨著地緣政治加劇,今年原油和黃金曾一同走強。
但如今黃金依然漲勢兇猛,原油已經連續七周下跌,距離9月高點已經下降近3成。石油巨頭的股價也跟著油價劇烈走動,今年出現先增后跌的趨勢,年初至今,埃克森美孚股價下降5%,從年內高點下滑近20%。
眼看石油價格跌跌不休,OPEC+線上舉行第36屆部長級會議,會后多個主要產油國宣布自愿減產,減產總額達日均220萬桶,相當于世界日產量的2%。但原油跌勢依舊,WTI原油最新報68.75美元/桶的價格,創近5個月新低。
為什么連減產也帶不動油價了呢?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OPEC減產實際效用不大。此次OPEC成員國是自愿性減產,沒有強制機制,最終能減產多少仍不確定。更重要的是,非OPEC成員國正穩步增產,如美國9月日產量環比增長1.7%,非成員國增產弱化了OPEC的減產作用。
2、本輪油價主導由供給端變成需求端。石油市場供大于求情況的出現,且美國、歐洲、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石油需求仍然低迷。在本輪的油價變化中,原油供給端的微小擾動,已經無法主導油價,需求端才能決定價格。
3、油價仍有下降可能。沙特已經減產,市場份額30天下降4%。但非OPEC國甚至部分OPEC成員國仍在增產。參照過往,當產油國出現分歧時,產油成本最低的沙特往往降價增產將油價打到競對成本線以下,迫使對方回到談判桌。
01 OPEC減產沒能止住原油下跌
今年7月初,受地緣政治緊張等影響,油價開始持續走高,巴以新一輪沖突更是將油價推至年內新高。WTI原油期貨從7月初的63美元/桶增長至10月中旬的95.03美元/桶。
但之后巴以沖突沒有擴散至產油國,10月下旬開始,原油價格連續七周下跌,距離9月高點已經下降近3成。石油巨頭的股價也跟著油價劇烈走動,今年出現先增后跌的趨勢,年初至今,??松梨诠蓛r下降5%,從年內高點下滑近20%。
眼看著石油價格跌跌不休,11月30日,OPEC+線上舉行第36屆部長級會議,會后多個主要產油國宣布自愿減產,減產總額達日均220萬桶,相當于世界日產量的2%。但不同以往,本輪OPEC會議減產并未拉升疲態的油價,國際原油價格在短暫回升后,再度震蕩走低至今,WTI原油最新報68.75美元/桶的價格也創了近5個月的新低。
OPEC沒能挽救油價,部分原因是因為,成員國自主減產的實效性令人懷疑。日本能源與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首席經濟學家野神隆之指出,“與OPEC集體減產不同,自愿減產不存在定期檢查有無遵守目標的機制”。
之前也出現過成員國不自愿減產的負面案例。截至10月,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的日產量為325萬桶,比加上自主追加減產之后的目標——日產288萬桶還高出13%。
除了擔心OPEC自愿減產的實際效用。非OPEC成員國正穩步增產。憑借頁巖油技術的突破,美國9月的日產量為1324萬桶,較上月增加1.7%,刷新歷史新高。美國日產量已經能占到全球日產量的10%。
而美國很難減產,甚至還有可能增產補掉OPEC的減產額。與OPEC國家不同,美國石油更多由私營企業生產,其產量增減由市場決定,很難受到行政命令影響。當前油價對美國石油企業來講,仍是有利可圖的情況。目前美國頁巖油的桶油成本已經降至50美元以下,一些企業的成本約34美元,遠低于現在68.75美元/桶的價格。
相比供給端,原油價格下降更棘手的問題是需求減弱。
02 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
之前油價一直由供給端主導,中東國家稍一減產、提價,原油價格就有翻倍的漲幅。但隨著石油市場供大于求情況的出現,在本輪的油價變化中,原油供給端的微小擾動,已經無法主導油價,需求端才能決定價格。
按照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的說法,“本輪原油價格走低的主要原因是,市場原油供大于求。”
原油供大于求也有相關數據佐證。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當周,美國汽油庫存超預期增加542萬桶,遠高于市場預期的102.7萬桶。而前一天API的數據也顯示,汽油庫存增加了283萬桶,是市場預期的兩倍之多。
原油庫存增加受經濟疲軟的拖累。從全球的主要經濟體看,美國制造業景氣度小幅回落,11月制造業PMI初值降至49.4,低于此前的50;ISM制造業指數為46.7,連續13個月萎縮,為20年來最長萎縮周期。制造業疲軟也減少了企業對原油的需求。
美國以外的需求也呈現疲軟。國際能源署(IEA)在11月的月報中指出,“歐洲的石油用量正處于明顯減速階段”。受房地產不景氣的影響,中國也處于內需低迷狀態。中國海關總署7日發布的11月貿易統計顯示,按金額計算,原油進口比去年同期下滑13%。
經濟疲軟不僅影響了企業的原油需求,也使影響了消費者的需求,歐美的通貨膨脹正在導致消費者的節約意識增強,汽車的汽油需求正在下降。比如,美國汽油價格在假日購物和旅游旺季前已經出現頹勢。BOK Financial交易高級副總裁Dennis Kissler認為,燃料方面的需求受到破壞。
經濟疲軟導致原油需求低迷的情況還在持續,國際能源署(IEA)11月份發布的最新一期月度原油市場報告顯示,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高利率的影響顯現,明年的需求增長速度將大幅放緩60%,市場將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
在原油需求持續萎靡且已經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原油價格很難反轉。那么,原油價格到底了嗎?
03 油價到底了嗎?
原油后續的價格走勢,可以從石油周期中觀察。歷史上全球高油價之后,至少有超過5次的回撤幅度超過50%。
回顧原油價格跌幅超50%的歷次案例,只有2008年是因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需求崩潰式下滑造成的油價狂瀉。其它時候的原油價格暴跌更多是因為產油大國通過“增產保額”的策略打壓油價,迫使競對達成妥協。
以2020年為例,當年3月5日之前,受新冠疫情逐步蔓延的沖擊,原油市場已經從高位下跌了26.6%。3月6日,沙特力推的進一步減產提議遭到俄羅斯抵制,OPEC與非OPEC產油國談判宣告破裂,沙特開啟“發汗療法”——油價下跌時采取報復式增產措施,追殺俄羅斯石油,逼迫其原油減產。6日當天WTI油價大跌10%,短短5個月,原油高點回撤超過80%。類似的案例也出現在2015年,沙特降價增產追殺美國頁巖油,迫使美國減產。
沙特等OPEC國家敢于降價增產是因為產油國之間的開采成本差距巨大。沙特、伊朗、科威特等國家的石油開采成本每桶不到10美元,而俄羅斯17美元/桶,尼日利亞31.5美元/桶,美國36美元/桶。靠著這種低石油開采成本,沙特等國家可以把石油價格打到競對成本線以下,迫使競對回到談判桌。
回到本次原油暴跌,即使是OPEC成員國也并未在低油價上達成一致,近幾年石油市場份額快速擴大的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等非洲產油國極力反對減產提案,部分成員國甚至決定開始增產計劃。
而最低成本的產油國沙特目前仍是減產保價的策略。在減產下,沙特已經失去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在過去30天里,沙特僅占全球海運原油出口量的13%,低于之前通常的17%。
如果成員國不按照計劃減產,沙特份額進一步降低,沙特降價增產打擊競對的手段可能會再一次使用。實際上,歷史中沙特也曾用降價增產打擊過OPEC成員國。1997年,為回擊OPEC內部的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等國在前幾年通過超限增產搶走了沙特的市場份額,沙特通過降價增產打擊了對手并逐漸奪回份額。
而如今沙特帶頭減產,但部分成員國甚至還在制定增產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沙特再次增產也并非全無可能。換言之,國際油價仍有可能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