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日前,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Authority,簡稱CMA)發出聲明稱,將對聯合利華集團進行調查,原因是該機構“擔心消費者被聯合利華對一些基本家用產品的‘綠色’標志所誤導”。外媒對此事報道時,提到聯合利華是因涉嫌“漂綠”而被調查。
通俗來講,漂綠即偽環保,而當今社會,ESG、環保可持續戰略已經成為頭部企業發展大計,漂綠顯然與之背離。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聯合利華涉嫌“漂綠”被調查
據悉,英國CMA是一家獨立的非部長級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促進商業競爭以及保護消費者免受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所傷,確保英國市場的健康發展。英國CMA對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工作則包括了調查涉嫌壟斷行為或競爭不公的事件;審核并監督企業合并和收購,以防止市場壟斷或競爭減少;采取措施打擊反競爭行為等。
英國CMA表示,聯合利華可能夸大了某些產品的環保程度,并列舉了其表現:一是聯合利華使用的某些聲明和語言顯得模糊和寬泛,可能會讓消費者對這些產品影響環境的程度產生誤解;
其二,聯合利華關于產品某些成分的聲明可能會夸大該產品的“天然”程度,因此可能會造成不準確或誤導消費者的印象;
三是,聯合利華只針對產品某一方面進行宣傳,可能會對消費者造成暗示,認為該產品整體上是環保的;
第四,聯合利華的某些綠色聲明,尤其是與可回收性有關的聲明,可能是不明確的,因為它們沒有具體說明產品或包裝的全部或是哪一部分是可回收的;
第五,聯合利華使用的包裝顏色、標識和圖像如綠葉,可能會給消費者造成一種產品整體都十分“綠色環?!钡目浯笥∠?。
▍截自英國CMA官網
英國CMA首席執行官Sarah Cardell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有初步的證據表明,消費者對于聯合利華將某些產品宣傳為環保產品的擔憂。我們將深入研究并查證產品是否符合標準。如果發現該企業確實在‘漂綠’,我們將采取行動,確保消費者能得到保護?!?/p>
據悉,今年1月,聯合利華將其環保工作擴展到消費品領域,包括食品飲料、清潔用品、洗漱用品和個人護理用品等日常必需品,而此次調查是英國CMA對聯合利華環保聲明進行更廣泛調查的一部分。據悉,英國CMA在初步審查時發現了一系列的苗頭,并于12月12日對聯合利華展開正式調查。最終調查結果可能包括了聯合利華承諾改變其經營方式、CMA將該公司告上法庭或結案等。
對于此次調查,聯合利華回應稱,它將繼續與CMA合作,但對CMA的聲明感到“驚訝和失望”,并否認聯合利華的聲明“有任何誤導性”。該公司發言人表示:“聯合利華致力于在包裝上對我們產品的優點作出負責任的聲明,這些聲明是透明和清晰的,我們有健全的程序來確保任何聲明都能得到證實。”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首席執行官Paul Polman的領導下,聯合利華將自己定位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領導者。但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聯合利華將于今年售出530億個不可重復使用的塑料小袋,其中裝有從洗衣液到洗發水等各種產品”。這顯然是違背了聯合利華“摒棄使用一次性塑料”的承諾。
各國倡導“環保產品”需有據可依
什么是“漂綠”?為何聯合利華涉嫌“漂綠”會被英國政府機構調查?
所謂“漂綠”(Greenwashing),也叫“洗綠”,是將綠色(Green,象征環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的一個新詞匯,該詞匯是由美國環保主義者杰伊·威斯特維爾德創造,指的是在產品環保特質方面誤導消費者的一種市場推廣形式。
據悉,早在2007年,美國Terra Choice環境營銷公司就對北美地區銷售的所謂“綠色產品”開展調查,隨后其在報告中發布了“漂綠”的“七宗罪”,包括流于表面、無憑無據、含糊不清、混淆視聽、名不副實、虛假陳述以及虛假標簽等環境表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有行業人士認為,企業一旦具有了“漂綠”行為并被曝光,將會降低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和購買意愿,嚴重時還會危及企業的財務績效 等。“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漂綠’行為蔓延,還會將導致公眾對所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宣稱均抱有懷疑態度,而導致真正以可持續方式行事的企業也陷入風險,那將是整個行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災難?!彼ㄗh,企業需要關注到“漂綠”可能會帶來的危害。
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對企業自身而言,還是于整個行業甚至是社會而言,“漂綠”的危害都比較大。其本質上是,企業流于表面或者是虛假的綠色環保等行為導致了消費的不信任。
值得關注的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去年舉辦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曾呼吁,“對有關凈零排放的‘漂綠’行為零容忍”。而歐盟則在今年4月提出了一項新草案,要求歐洲企業所有的“環?!碑a品都要經過相關認證,有據可依。并且,今年9月,歐盟還達成了一項臨時政治協議,旨在打擊“漂綠”行為。
據悉,目前我國目前尚無專門規制“漂綠”廣告宣傳的法規,主要由《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和《刑法》等法律規范。《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和《綠色產品標識使用管理辦法》等辦法對企業環境管理信息合規披露和產品標識使用等要求做出了相應補充。
可以看到的是,對于企業的“漂綠”行為,各國均采取的是打擊、禁止、零容忍的態度。
企業ESG需貨真價實
在化妝品行業,陷入“漂綠”風波的并不止聯合利華。2021年,某韓妝品牌也被指存在“漂綠”行為,此事發酵后,該品牌在多個國家的市場遭到了抵制。
隨后,該品牌發表聲明,為沒能以精準的方式傳達信息,而向公眾道歉。
不過,道歉并未第一時間完全平息輿論,此事依舊導致了該品牌的形象受損,并且不少部分消費者還質疑起了品牌對于減少塑料垃圾的決心。
有行業人士認為,企業之所以會在“環保產品”上有打“擦邊球”的行為,與當下美妝企業較為關注ESG評級有關。
ESG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的合稱。目前,ESG主要運用于投資領域,已成為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是從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非財務維度來評價企業的指標,評估企業(投資對象)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貢獻。
隨著全球各國對綠色金融的關注不斷提升,ESG評級較高的企業在融資時往往能獲得更多便利,比如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審批速度等。在這樣的背景之下,ESG也成為了美妝企業的“必選項”。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ESG也成為了全球美妝企業的共識。據中信證券數據,2022年全球ESG基金規模已達到2.497萬億美元。在國內的化妝品企業中,當前公布了2022年ESG報告的上市企業也有7家。
此次事件的主角聯合利華,也很早就制定了相應ESG戰略。據悉,該集團不僅成立了一項10億歐元的氣候自然基金,致力于應對氣候危機,幫助再造自然。同時其還承諾,“到2030年,要將產品配方改為可生物降解配方,并將清潔和洗滌產品配方中使用的源自化石燃料的碳全部改為可再生或再生燃料。”
而就在上月15日,聯合利華還舉辦了“Clean Future 2.0(潔凈未來2.0)”的戰略發布會,該戰略的核心旨在卓越性能、環保低碳和物有所值三個維度持續發力,向行業宣布聯合利華家庭護理事業部戰略及發展理念。然而,僅時隔一月,聯合利華卻因涉嫌“漂綠”而被英國CMA調查,難免令人唏噓。
接二連三的“漂綠”風波,都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即美妝ESG需貨真價實,不可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