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再造天堂:魯迅小說散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3-11
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嘮叨?孔己已的長衫又有什么含義?本書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開設的“魯迅小說研究”課程講稿,從《祝福》《孔乙己》等名篇講述魯迅的寫作與思想,并延伸至更多的社會熱門話題,像是應試教育和績點制度如何規訓“好學生”——通過培養學生揣摩出題人的意思,塑造向權威看齊的思維,以及與真正的文學教育相比,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審美匱乏的問題——許多教師本身都缺少對于人物的同情,更難以向學生傳達“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外的東西。
如孔慶東所說,本課面對非文學專業的學生,目的是希望大家認識文學,調整和反思原來對于文學的種種知識,因為文學不是知識,而在于知識之外。通過打破過去知識性的教育,讓人們理解人之為人的原因,也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孔慶東解讀魯迅系列共有四本,本書以外,其他三本分別為《人間吶喊:解讀魯迅〈吶喊〉》《地獄彷徨:解讀魯迅〈彷徨〉》和《重來故鬼:解讀魯迅〈故事新編〉》。
《三部曲》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
本書為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挪威作家約恩·福瑟代表作。此版本為挪威語原文直譯,描摹了現代人在荒涼大地上尋找家園的孤獨感。小說從年輕的情侶阿斯勒和阿莉達離開家鄉、前往比約格文(卑爾根市)開始:阿莉達已有身孕,但他們很難找到住處,不得不在寒冷秋雨中飄蕩。后來他們找到了居所,生下了兒子小西格瓦爾。在阿斯勒外出的一天,來自故鄉的人認出了他,并指出了他過去犯下的罪行……
和書中主人公一樣,我們都在一個看似有很多選擇、很多不同生活方式的世界中,尋求真正的自我安頓。讀《三部曲》的過程,也是發現內心真相的旅程。福瑟將自己的小說稱為“慢散文”,“我希望讓故事中的每個時刻都占據它應有的、充足的時間,我希望語言可以非常平靜和緩地流動。”這種慢散文包含許多不同的時間層次、不同場景的轉換和大量內省,本書就體現了這樣的行文風格。
《當父親把我忘記》

單讀 |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1
“他會變傻,漸漸地,變成一個什么都不記得,什么都沒感覺,什么都不會的傻子。”本書是一個女兒對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的記錄。繼上一部《遠去的人》講述父親患病的整個經過,本書呈現了父親與家庭、親人在精神層面上的徹底告別。在描述父親從身體、性情到智力的全面變化的同時,作者穿插了對童年的回憶、對父輩時代的想象、對生老病死的沉思,以及一個中國家庭內部復雜難言的愛。從一個女兒和家庭的微觀視角,本書帶領讀者窺見社會老齡化的整體現狀。
作者寫出了懷疑和歉疚的不止不休、愛與疾病的永恒糾纏:“當他患病的時候,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愛。當我們患病的時候,我們擁有或者失去了愛。”每七秒就有一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平均生存期5.9年。目前,世上還沒有一種技術和藥物能阻止AD患者喪失智能的腳步,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延緩,微不足道的延緩。
《權力的邊界》

果麥文化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3-11
說到底,法律真正關心的是每個人的自由與權利。行政法作為“小刑法”,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可是對于大部分民眾來說都相當陌生。本書是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學教授趙宏的法律隨筆,以近年的時事新聞引入,普及公權與私權的界限。“對個人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對公權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書中作者以行政法專業出發回應了人們關注的問題,像是給孩子起名“韋我獨尊”是否尋釁滋事?能否通過穿衣立法,以防止傷害民族感情?孩子生病不救治,父親是否構成違法?
如法學學者所評價,這本書的難得之處在于不談主義,只談問題,以小見大而結構嚴謹。隨著公眾權利意識的提高,從行政法視角切入普法,必不可少。權力的邊界,就是個人自由的邊界。
《拉鐵摩爾中國史》

光啟書局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
這是一部簡明中國歷史著作。通過“國土與人民”、“現存最古老的文明”、“近代中國”、“近代世界中的中國”四編十二章,敘述了自夏商周到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歷史,尤其破除古代史學中“華夷”之分的陳見。站在“長城內外皆故鄉”的角度,作者重新詮釋了中國歷朝興衰的規律,并且分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新變化、新氣象,并就如何在世界背景下思考中國問題、思考美國的對華政策等發表了見解。
作者歐文·拉鐵摩爾(1900—1989),美國著名漢學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他在中國度過童年和青年時代,多次在中國各地游歷,于1937年訪問延安,曾擔任哈佛燕京社研究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利茲大學教授。學者葛劍雄對本書如此評價,“作者注意到的史實,大多我們并不陌生,卻往往熟視無睹。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必須重視他的視角。”
《病入股肱: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與軍隊》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11
“銘記”歷史和“發現”戰爭前兆的思維模式,并不能成為反思歷史的萬能處方。相應地,分析日本近代史走向戰爭的歷史根源,不能只從“暴力、非合理”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是東京大學教授加藤陽子數十年戰爭研究的成果,探討了天皇與軍隊關系在近代的發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軍和立憲的歷史根源,延展到日軍解除武裝和遣返回國的問題,涵蓋“日本軍隊”存在的整個時期。她從歷史的新視角出發,解析了近代日本政軍關系的特質,闡述了日本國家決策的背景。通過探討天皇與軍隊的關系,回答了長久以來人們的疑問:“天皇為何沒有叫停戰爭?”
加藤陽子,1960年出生于日本埼玉縣,曾任山梨大學助理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日本近現代史。2010年,她憑借《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獲得第九屆小林秀雄獎。
《顏色的故事》

后浪 |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3-11
這是一本從物質和材料的角度串講藝術史的專著,為讀者看待藝術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書中匯集了眾多知名作品,從米開朗基羅、畢加索、讓·杜布菲到馬琳·杜馬斯,本書探索了土色、紅色、藍色、紫色、金色、黃色和綠色等十種色彩在藝術史中的意義,并對顏色背后的科學和色彩理論進行了解釋。
以藍色為例,作者講述,它在古埃及時期就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在藝術史上,群青色極為重要,其他的藍色也各有故事。米開朗基多和提香作品里的作品片段顯示了藝術家在繪畫中是如何掌控藍色區域的,而這也揭示了他們處理所有顏色的方法。藍色具有表現空間和距離的獨特力量,還被用來制造體積假象以及暗示三維空間。而藍色同樣有象征的意味,畢加索和康定斯基在生命中的一些時期偏愛藍色。
《我們為什么會抑郁:哀悼、憂郁與精神分析》

東方出版中心 2023-10
在生活中,顯著或微小的抑郁情緒無處不在。現代人為了擺脫抑郁的糾纏,往往求助于藥物治療。在本書中,精神分析師達里安·利德指出,對藥物的依賴會讓我們忽略抑郁的真正根源。抑郁更多與喪失和告別有關,是我們對過往的哀悼和憂郁。當熟悉的關系不復存在,新的連接尚未確立,“我是誰”的終極問題便隨之浮出水面。
作者結合案例分析告訴我們,唯有直視對失落之物、已逝之人的留戀乃至憎恨,才能真正理解心靈的失序,從而重建自我的內在世界。更進一步說,我們對待抑郁癥的方式就像當代社會面對心理問題時的隱喻:患者的內心生活未經考察而優先考慮醫學治療,遵循服藥指南比檢視病人與藥片的實際關系更重要。換言之,對人類內心的探索正在被一種固化的精神衛生觀念取代,心理問題必須被解決而不是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