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2月13日,民政部發布《2022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簡稱《公報》)。這是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國家老齡工作重新劃歸民政部后,民政部發布的首份老齡事業年度公報。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8004萬人,占總人口的19.8%;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0978萬人,占總人口的14.9%。
值得注意的是,《公報》顯示,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已達21.8%。這個數據一年上升了一個百分點。此前發布的《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為20.8%。
老年人口撫養比數據與2012年的12.7%相比,也增長了9.1個百分點,呈持續上升趨勢。根據老年人口撫養比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出,當前,我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近22名老年人,即4.5名年輕人要贍養1位老人。而根據預測,當2050年,我國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后,1個年輕人就要贍養1個老人。
按照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表示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4%,表示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3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21%,表示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此前,根據民政部預測數據,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3億人。此外,2022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預測,到2050年,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5億人。
實際上,從2021年開始,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人,達2005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4.2%。這一比例超過14%,說明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我國人口發展現階段進入關鍵時期,人口總量由長期增長轉向減少,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4%,進入老齡社會新階段。社會養‘老’的負擔反超養‘幼’的負擔,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大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在2022年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舉辦的第二屆老齡中國高峰論壇上說。
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也在明顯加快。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等人在《從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看人口變動的長期趨勢及其影響》表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比達到18.70%,65周歲及以上人口1.91億,占比為13.5%,與上個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2.51和2.72個百分點。
“當老年撫養比升高至一個臨界點后,人口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將由正面轉為負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在2020年11月發表的《為“中度老齡化”社會做好準備》一文中表示,到“十四五”期末,中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考驗醫療、養老等公共財政支出和社會保障體系。對此,應建立長期、包容和全面的人口政策,提升生育意愿,布局健康經濟和健康產業。
我國正在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38.7萬個,養老床位合計829.4萬張。其中,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4.1萬個,比上年增長1.6%,床位518.3萬張,比上年增長2.9%;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4.7萬個,床位311.1萬張;其中,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1.5萬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23.2萬個。
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4143萬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補貼,其中享受高齡津貼的老年人3406.4萬人,享受護理補貼的老年人94.4萬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574.9萬人,享受綜合補貼的老年人67.4萬人。
《公報》還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530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36萬人。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35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8萬人。全國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44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74萬人。全國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95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