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并購潮,正在洶涌而來。
8月27日,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決定階段性收緊IPO節奏。這一安排直接打亂了眾多企業的計劃,尤其是正在籌備或已經籌備上市的醫療科技企業。
當時,該通知發布后,有人認為并購將成為更重要、更常見的資本退出方式,后續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行業將掀起并購潮。也有人認為,并購的繁榮與IPO收緊并不存在因果關系,但并購數量短期內可能會階段性增加。并購潮的產生需要靠產業結構的變革、細分領域競爭的提升、資本市場的繁榮等底層邏輯共同帶動。
我們統計了2023年從8月底到12月初大約3個月的醫療行業并購事件,共有45起并購交易,較去年同期的26起同比增長73%。不管這是短期內的階段性增加,還是并購潮的前期預演,都意味著醫療行業的資本退出方式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而這種變化也在慢慢影響著行業。
(2023年8月底至12月初醫療行業并購事件,數據來源:動脈橙)
在這45起并購事件中,創新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的相關并購事件數量較少,而醫療服務端的并購事件更多。這與業內人士此前預測的趨勢有所差異,原因何在?今年與去年的并購熱點有何不同?這些并購事件呈現出怎樣的趨勢?將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45起并購,醫療服務最熱門
根據梳理,45起并購事件中,醫療服務領域有9起,占比最高。為什么醫療服務在并購交易中最熱門?
首先,醫療服務領域頭部公司賬上有充足資金。并購的資金門檻較高,因而并購必然主要集中于少數擁有充足現金流的大企業。而醫療服務領域的頭部公司恰好符合這一要求。例如,愛爾眼科2023前三季度的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凈額達55.74億元;再如,清晰醫療、瑞爾集團、何氏眼科、普瑞眼科、華夏眼科等醫療服務企業于2022年先后成功上市,募集了充足的資金。
其次,并購是醫療服務集團擴張的最佳方式。醫療服務行業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不僅受限于地區的經濟和人口數量,還具有異地擴張難、快速增長難和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并購則可以在短期內實現迅速擴張,并將行業特征中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例如,愛爾眼科通過收購唐山、衡東、咸陽、臺山、遂寧等地眼科醫院的股權,快速實現在異地布局。
最后,單體醫療服務醫院或小型醫療服務企業的經營壓力較大,被并購是一個雙贏的選擇。從年報可以看到,愛爾眼科等醫療服務龍頭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大多數單體醫院或小型醫療服務企業卻掙扎在虧損的邊緣。根據《國家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2021年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事業收入7388億元,總費用7499億元,整體虧損約111億元。
從實際看,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醫療服務機構申請破產清算或被拍賣,如上饒市和康醫院有限公司于11月初申請預重整,大連華庚醫院、甘谷縣祥和醫院、成都瑪詩特腫瘤醫院等醫療服務機構走向拍賣。基于此,單體醫療服務醫院或小型醫療服務企業也愿意與資金雄厚的大集團合作,不僅能獲得品牌、人才、供應鏈等方面優勢,創業者還能套現一部分資金。
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并購中,有3起是眼科醫院、2起醫美機構,其他腫瘤、康養、體檢等??漆t院及綜合醫院等各1起。
這或許是因為何氏眼科、普瑞眼科、華夏眼科等眼科醫院集團在2022年排隊上市,募集了足夠的資金,且市場競爭加劇,各頭部集團均在加碼區域布局。
并購市場的另一熱門領域是零售藥店。事實上,零售藥店的并購在資本市場已經屢見不鮮。從2014年一心堂上市掀起零售藥店并購潮,到2017年PE/VC入局連鎖藥店,零售藥店領域好似一夜之間進入了“買買買”的時期。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一個普通人如果想暴富,就去開藥店,然后等著翻倍賣給醫藥零售龍頭?!?/p>
但是,瘋狂“買買買”的后果是,零售藥店的單店估值持續走高。另外,監管越來越嚴,全行業出現經營性萎縮,醫藥零售龍頭減緩了收購步伐,轉而改為自建藥店擴張。直到2021年,醫藥零售龍頭再度加速藥店并購,這輪并購潮持續至今,并預計將繼續發展下去。這是因為政策已經明確支持連鎖藥店盡快做大做強?;蛟S,藥店并購真的迎來了黃金時代。
創新器械與創新藥的并購,為何數量稀少?
在宣布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后,一部分業內人士預計創新器械和生物醫藥領域的并購將增加。這是因為這兩個領域均需要巨量資金支持、產品組合豐富的平臺型企業更受市場歡迎、大型藥械企業擁有充足資金。
但是,這一預言并未成真。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領域近三月的并購事件占總并購數量的比例相對較低。
一位匿名業內人士分析道:“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各細分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往往一個創新產品、創新技術會有十數家或數十家企業布局。而在一個細分賽道里,各個創新企業從投資機構獲得資金后也會打造平臺型企業,布局研發領域內眾多產品。這導致技術與產品同質化十分嚴重,而獨有的、創新的技術或產品,也會有投資機構給予資金支持?!?/p>
生物醫藥領域也是如此。國內有些創新藥企業是由海外大型藥企裁撤的管線團隊回國創辦,還有些藥企是堅持模仿,少有創新。另外,國內創新藥領域的競爭一樣十分激烈,一個靶點、一個技術會有眾多企業布局,管線同質化程度很高。
由此來看,被并購只是少數優質企業才有的“特權”。
在醫療器械行業,近三月有8起并購事件,其中口腔(牙科)就占據3起,是醫療器械領域當之無愧的熱門細分賽道。
值得一提的是,口腔領域的并購交易揭示了兩大趨勢。
其一,海外口腔巨頭正通過并購中國本土企業加碼中國市場。例如,全球牙科巨頭士卓曼于10月6日與中國數字化口腔企業聯耀醫療簽訂收購協議。此次收購,將使士卓曼為中國客戶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口內掃描儀解決方案,并滿足價格敏感型客戶的需求。
再如,創立于1930年的日本牙科老牌企業中西株式會社于11月30日宣布收購桂林市銳鋒醫療。據悉,桂林市銳鋒醫療是國內少有的掌握了齒科超聲設備核心技術的創新企業,其產品包括超聲潔牙機、超聲牙周治療儀、超聲骨刀機、光固化機等。
其二,口腔數字化企業目前更受資本市場青睞。三家被并購的口腔企業中,有兩家是數字化口腔企業。例如,全球牙科巨頭士卓曼收購的聯耀醫療是數字化口腔企業,國內領先的口腔器械全球化平臺賽樂醫療于10月收購的喆安醫療也是口腔數字化企業。
據介紹,喆安醫療的核心產品是口腔數字印模儀(數字化口內掃描儀)。該產品作為口腔數字化的流量入口,對口腔數字化診療生態的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完成收購后,賽樂醫療將以數字化口內掃描儀為依托,結合CBCT等后續數字化產品,推動建立口腔數字化生態。
賽道之外,這些被并購醫療器械企業還具有另一共同特點:均掌握了核心技術,能夠給收購方的產品創新提供技術支持。以堃博醫療收購的杭州精量科學技術和Fibernova Holding Corporation為例,杭州精量科學技術具備創新生產智能制造業務能力,收購杭州精量可為堃博醫療補充機器人控制和驅動系統平臺開發等相關技術,讓堃博醫療得以發揮資源整合的互補優勢,進一步加強其提供的呼吸介入診療產品的創新實力。
Fibernova Holding Corporation正在開發光纖導航及成像系統,用于各類醫用導管或內窺鏡。收購Fibernova Holding Corporation,可幫助堃博醫療提高實時影像技術產品的精準度,并豐富其產品組合,促進技術發展。
生物制藥領域,雖然創新藥方面的并購交易較少,但醫藥CXO領域的交易卻較為頻繁。
事實上,今年國內CXO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一方面,行業進入下行周期,相關企業的營收增速放緩,甚至部分CXO企業的業績預期持續下調。另一方面,日本、韓國和印度的CXO企業開始搶奪國內CXO企業的訂單,如三星生物今年斬獲了BMS、諾華、輝瑞等全球性龍頭企業的訂單;印度四大CDMO公司之一的Sai Life Sciences表示深受歐美藥廠的青睞,最近幾年業績增長了25%至30%。
即使是在此種環境下,賀維斯特醫藥、博騰股份、維亞生物、瑞澤聯、科源制藥等CXO企業仍決定花費巨資收購企業。他們這么做,或許是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市場預期2024年臨床階段的CDMO需求將增加。如諾和諾德旗下Novo Holdings Ventures等投資機構近期表示:隨著融資環境趨于穩定,早期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預計將外包生產訂單。
第二,并購整合將增加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例如,賀維斯特醫藥通過收購美國CRO企業Courante Oncology推動其全球擴張戰略,增強其管理全球臨床試驗項目的能力,并將市場覆蓋范圍迅速擴展至美國。Resolian(瑞澤聯)通過收購中國領先CXO企業迪納利醫藥科技實現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中國的生物分析實驗室布局,并將迪納利醫藥科技的優勢服務加入到其服務組合中。
第三,收購子公司的剩余股權,以更好的管理公司。其中,博騰股份以7350萬元收購宇陽藥業剩余30%的股權,宇陽藥業主營業務為醫藥中間體的研發、制造與銷售;維亞生物拿下了朗華制藥余下的20%股權,朗華制藥的主營業務為生產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合同研發與生產。
寒冬雖然會讓百花凋零,但也會孕育傲霜綻放的臘梅。商業世界也是如此;市場寒冬下,會有眾多企業倒下,但偉大的企業也是從寒冬中走來。
透過并購熱潮,洞察頭部企業的前瞻性思考
并購交易,往往會暗含大型企業的戰略預判。在這45起并購中,我們可以看到收購方的一些前瞻性思考,并洞察出這些并購交易下藏著的行業趨勢。
整體來看,跨境并購交易變得更多。這說明以往只專注于中國市場的醫療領域企業正越來越多的以國際化視角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一方面,國內醫療企業正通過收購海外企業來提升市場競爭力。例如,邁瑞醫療以1.15億歐元收購全球知名體外診斷品牌DiaSys,將幫助邁瑞快速構建海外供應鏈平臺,完善體外診斷產品配套,實現海外主要市場本地化生產和交付,提升產品綜合成本競爭力,加快突破海外中大樣本量客戶群。
(醫療領域近3月的跨境并購交易)
另一方面,國內醫療企業也通過“賣身”國際巨頭來更快地實現服務全球客戶、滿足全球臨床市場需求。如日本中西株式會社收購桂林市銳鋒醫療,以獲取其齒科超聲設備核心技術及齒科超聲產品;士卓曼集團收購聯耀醫療,以獲取其具有競爭力的口內掃描儀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國內醫療企業從以往的模仿、跟隨走到了如今的原始創新,且這些創新獲得了全球頭部企業的認可。
從醫療服務端看,目前眼科仍然是并購重心,口腔、中醫等??苿t放緩了交易節奏。去年8月底至12月初,醫療服務領域約有9起并購,其中眼科2起,口腔2起,中醫3起。今年同期,醫療服務領域的并購交易中,眼科有3起,醫美2起,腫瘤、康養、體檢等各一起。
(2022年8月底-12月初醫療服務領域并購交易,數據來源:動脈橙)
口腔等專科的并購交易放緩,或許是因為口腔等醫療機構過去三年時常停業,收入急劇下滑,支出卻沒有大幅縮減,導致現金流嚴重缺乏,部分機構甚至已經倒閉。
中醫方面,雖然中醫館的并購交易在減少,但上游的中藥領域卻在加速并購。例如,立方制藥以2.21億元收購了現代中藥領導品牌九方制藥;寶沙發展于9月7日收購中藥綜合開發企業佳仕森中藥;貴州三力以5億元收購專業中藥制造企業漢方藥業。
另外,在醫療領域近三個月的45起并購中,有17起為億元級并購。其中,藥店零售領域有4起,中藥制造領域有2起,醫療服務領域有2起。這也從側面說明藥店的價格不菲。
(醫療領域近三月的億元級并購)
除此之外,有些企業的并購是為了強強聯合,增強市場競爭力。例如,主營業務為甾體藥物中間體的賽托生物收購從事創新藥研究、原料藥合成和制劑生產的銀谷制藥后,后者的優勢產品、研發能力和銷售網絡將幫助賽托生物加快研發進展、拓寬產品線、推動產品銷售。同時,賽托生物的中間體和原料藥生產能力將穩定銀谷制藥的原料藥供應并助其擴大產能,搶占市場份額。再如,醫脈通收購翎博咨詢后,預期將結合雙方資源,為藥企客戶提供升級的調研產品和服務。
總的來看,并購市場正逐漸變得繁榮,但被并購的標的往往是那些少數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企業,他們或是實現了技術突破,或是推出了差異化產品,或是搭建了完善的銷售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