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韓宇航
2023年,銀行理財逐漸走出了上年破凈潮的陰霾。理財公司積極“自救”,調降費率,出手自購……
2023銀行理財也有著新的內憂與外患,9月,債市波動導致理財產品破凈率再度攀升,投資者仍心有余悸,銀行理財產品吸金困難;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彎道超車”,銀行理財規模被反超。
回顧2023,帶你走進銀行理財大事記。
2023年末理財規模或在27萬億附近,低波穩健產品是穩規模重要抓手
臨近年末,銀行理財規模企穩回升態勢明顯。廣發證券劉郁團隊測算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銀行理財存量規模環比增長386億元至27.66萬億元。已超過去年年末的27.65萬億元。光大證券王一峰團隊也指出,截至12月15日,理財規模較月初進一步增長1000-1200億左右,預估2023年末理財規模穩定在27萬億附近,較2022年末27.65萬億略有下降。
從產品線結構看,低波穩健產品是穩規模的重要抓手。22年Q4理財贖回沖擊過后,居民風險偏好持續低位,理財新增資金主要流向低波穩健產品,根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11月末,該類產品規模占比較年初大幅提升7.7pct至16.4%,按全市場理財存續規模測算,該類產品規模增長超2.1萬億。
銀行理財過往業績展示迎新規
11月2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以下簡稱《行為準則》),以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公司在展示理財產品過往業績時的行為規范。
《行為準則》也對展示區間做出了明確要求:一是理財產品運作1個月以上但不滿1年的,應至少包括從產品成立之日起計算的過往業績;二是理財產品運作1年以上但不滿6年的,應至少包含自產品成立當年開始所有完整會計年度的業績;三是理財產品運作6年以上的,應至少包含最近5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業績。并指出不得用第二個運作周期的業績比較基準同第一個運作周期的過往業績進行對比。
文件公布后的6個月為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后,中國銀行業協會將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自律規范》開展自律管理工作。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增至19只
2023年2月10日,中國理財網發布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單,首先發售的的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和中郵理財的7支產品。隨著第三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單公布,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擴容至19只,來自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中銀理財和貝萊德建信理財。
19只產品全部為公募類凈值型開放式產品,從產品類型來看,3只產品為混合類產品,其余16只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從凈值表現來看,盡管今年市場整體遭遇波動,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目前表現現對穩健,暫無破凈情況。
降費“內卷”,年內兩場費率“價格戰”
5月23日,招銀理財推出了一款名為“招卓價值精選”的權益類理財計劃產品,聲稱“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打響銀行理財產品價格戰,隨后興銀理財、杭銀理財、中銀理財和中郵理財等理財公司紛紛下調了產品管理費、銷售服務費、托管費等各種費率。
11月末開始,戰火重燃,招銀理財、平安理財、信銀理財、蘇銀理財、華夏理財、光大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發布公告,下調旗下在售理財產品的費率,主要涉及固定投資管理費、銷售服務費、銷售手續費率等。
從產品類型來看,參與兩次費率下調的多位現金管理類產品和固收類產品,業內人士表示,短期內銀行理財的費率價格戰還會繼續,但長期來看,銀行理財出于盈利的訴求,持續性的費率調降可能性不大。
年內多家理財公司高管變動頻繁
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杭銀理財、華夏理財、招銀理財、廣銀理財、農銀理財、匯華理財等公司的高層管理崗位發生人事變更。

除了上表所示,還有匯華理財的總經理包愛麗以及農銀理財的總裁段兵也已經確認離職,目前相關人事變更正在走流程中,兩家公司相應崗位的接任者仍未確定。
浦銀理財、恒豐理財、渤銀理財、興銀理財年內也曾發生管理人員變動,涉及副總經理、副總裁和總裁助理等崗位。
從目前理財公司新就任的高管來看,母行體系內部輸送仍為常態。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在銀行理財公司成立初期,對母行體系依賴較多,高管團隊以內部人員為主,有助于其較快完成從母行資管部門的轉變。
理財業務違規,5家理財公司領罰單,總罰金達2875萬元
今年金監局(原銀保監會)對銀行理財公司的處罰力度加大。2023年共有5家銀行理財公司被罰。

3月,金監局對建信理財開出百萬罰單,4月杭銀理財也因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及銷售管理不規范被罰45萬。下半年工銀理財和中郵理財接連收到百萬罰單,興銀理財因八項違法違規事實被處以1240萬元的罰款,成為了年內唯一一家收千萬罰單的理財公司。
理財子公司頻頻出手“自購”
今年年末理財子再度出手“自購”,11月開始,渤銀理財、興銀理財均官宣購買自家旗下的理財產品。
渤海銀行在11月17日公開表示,已投入自有資金3億元用于申購本公司發行的理財有術系列理財產品。11月底,興銀理財對外透露,計劃運用自有資金投資“富利興合富達紅利1號”,最高投資3000萬元。12月1日,招銀理財表示,將以自有資金1000萬元投資旗下股票型理財產品。
普益標準分析指出了此次自購的三方面原因,一是理財公司對我國經濟和資本市場長期看好,期望用真金白銀的自購來提振市場和投資者信心;二是理財公司通過自購來促進理財產品銷售,確保新產品順利發行,穩定和提高年末管理規模和市場占有率;三是當前股市處于估值低位,中長期配置價值已十分凸顯,理財公司認為有必要積極布局權益市場。
年內一家合資理財子獲批開業,理財公司成立腳步放緩
6月8日,農業銀行公告稱,該行全資子公司農銀理財近日收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后者已批準農銀理財與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控股公司合資籌建的法巴農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法巴農銀理財”)開業。
法巴農銀理財的出資比例分別為:農銀理財出資49%,法巴資管出資51%。繼匯華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高盛工銀理財之后,法巴農銀理財是第五家獲批開業的合資理財公司。該公司開業后,意味著我國五大國有銀行均與外資合作成立了理財公司。目前法巴農銀理財已經于下半年發行了兩只固收類產品。
相比于2022年“8家理財子公司拿到開業許可,1家公司獲批籌建”的速度,今年理財公司成立腳步明顯放緩,年內沒有新的理財公司獲批籌建。
估值方式也“混搭”,混合估值法成理財公司“新寵”
繼“攤余成本法”理財后,銀行理財子再推“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所謂混合估值理財產品,即將兩種估值方式: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相結合,部分資產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部分資產采用市值法進行估值的理財產品。
今年1月19日,工銀理財率先推出首只“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恒睿睿益固收增強封閉式理財產品。隨后,平安理財、浦銀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等理財公司陸續發行混合估值的銀行理財產品。
與攤余成本法對比,混合估值法更能夠實現多樣化的理財策略,從更多維度進行創收;與市值法對比,混合估值法風險相對更小,其產品底層資產相對安全,凈值走勢平穩。但是,混合估值法產品仍舊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流動性方面,混合估值產品均有較長的封閉期,流動性相對更差,對銀行理財機構的運營能力提出了考驗,也需要投資者能承受一定的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