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2月12日,國新辦就2023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展和成效舉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于琪洋介紹,據水利部最新監測成果,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經下降到265.34萬平方公里,較2018年減少8.35萬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呈現了較好的兩個趨勢:第一個趨勢是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另一個趨勢是水蝕風蝕‘雙減少’,這是非常難得的。” 于琪洋說。
從監測數據來看,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連年減少。依據《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一2030年)》和《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規劃(2018-2022年)》,2018年,水利部組織開展了全國(未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011年)相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1.23萬平方公里,減幅7.2%。此后,2019年至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繼續逐年減少,減幅分別達到0.95%、0.67%、0.69%。
《中國水土保持公報(2022年)》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水土流失面積265.34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09.06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156.28萬平方公里。與2021年相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08萬平方公里,減幅0.78%。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2.26%。
從總體格局看,東、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均有所減少,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23.35萬平方公里,較2021年減少1.37萬平方公里;中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8.39萬平方公里,較2021年減少0.43萬平方公里;東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13.60萬平方公里,較2021年減少0.28萬平方公里。
2023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狀況持續改善,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3%。到2035年,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5%,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
“總體來看,我國水土流失量大面廣、局部地區嚴重的狀況依然存在,防治成效還不穩固,防治任務仍然繁重。”水利部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表示。
為加強水土保持工作,于琪洋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水利部推動構建全社會治理體系。指導各省份將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與任務分解落實到市縣,實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6部門開展了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年度評估,切實落實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責。
水利部還加強水土保持空間管控,科學實施差別化保護治理措施,加大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水蝕風蝕區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預防力度,協同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區域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增強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
此外,于琪洋介紹,我國健全了覆蓋所有人為水土流失行為的監管制度和標準體系,出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辦法、農林開發活動水土流失防治導則,完成覆蓋全國范圍的水土保持遙感監管,組織各地依法查處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1.3萬個。
對于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于琪洋介紹,水利部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持續在長江上中游、黃土高原、東北黑土區和南水北調水源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2023年,累計安排中央資金81.4億元,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7萬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82.46萬畝,新建淤地壩和攔沙壩600座,除險加固病險淤地壩432座,治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2067條,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50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