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豹財經社 瀚 星
ChatGPT一把大火燒過來,消費電子廠商齊刷刷地望向AI。
國內,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PC)制造商聯想推出了AI PC;小度、天貓精靈、小愛同學等智能音箱開始了新一輪與AI的熱戀;vivo將AI大模型裝入智能手機,華為、小米、OPPO等國產廠商也在探索硬件與AI的融合路徑。
國外,谷歌新推出的智能手機Pixel 8將AI作為主要賣點之一;蘋果每天花費數百萬美元研發AI大模型,并計劃將其融入自家產品。
新款的PC、智能手機、智能音箱等消費電子產品層出不窮,但始終難以激起消費者的換機欲望,消費電子產品快要變成了耐消品,市場規模逐年萎縮。感受到寒意的消費電子廠商寄希望于AI,希望它能為行業微弱的增長之火添一把柴。
但消費電子在硬件上玩AI概念不是第一次,這一次究竟是換湯不換藥的噱頭,還是顛覆行業的“iPhone時刻”?
抱緊AI大腿
去年11月問世的ChatGPT,上線僅5天注冊人數就超過100萬,不到兩個月便成為全球史上最快獲得1億用戶的產品。
與AI對話機器人功能相近、也是AI硬件鼻祖的智能音箱廠商,最先意識到了AI背后巨大的市場潛力。
今年2月,百度旗下的小度宣布將融合文心一言的能力,打造針對智能設備場景的人工智能模型“小度靈機”,并應用到小度全系產品中。隨后,小度陸續發布了添添家庭機器人、青禾手機、智能音箱Tiantian Casa等基于AI大模型的電子產品。
在4月的阿里云峰會上,天貓精靈宣布將接入通義千問,成為阿里旗下最早接入AI大模型的終端產品。
8月,小米CEO雷軍在第四次個人演講中透露,公司旗下的智能硬件產品小愛同學、小米手機都將接入AI大模型。小米2016年組建第一支視覺AI團隊,今年4月成立大模型團隊,目前人工智能團隊已有3000余人。
各大國產手機廠商爭相宣布硬件與AI的融合計劃。最先落地的是vivo在11月13日發布的vivo X100系列,搭載了藍心大模型,對外宣稱是“國內首款AI大模型手機”。
AI的火熱也蔓延到了PC行業。
占據全球PC市場23.5%份額的聯想,公布了AI PC產品計劃,聯想CEO楊元慶表示,該產品將會在2024年9月正式亮相。
惠普CEO恩里克·洛雷斯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人工智能將從根本上改變PC行業,尤其是他自己的公司。惠普正在開發支持AI的PC,使客戶能夠在短時間內構建電子表格和分析數據。這些新型號最早可能在2024年投放市場。
從目前已經落地的AI消費電子產品來看,AI能力主要體現在影像能力升級、AIGC能力和更強的理解能力上。
比如,谷歌Pixel 8獲得了AI計算攝影的能力,包括夜景增強、AI換臉、視頻增強等。在合拍場景中,用戶可以后期自主選擇表情優化,讓照片上的每個人都能擁有更好的表情。
但一部分購買了Pixel 8的用戶表示,對AI能力的感知不強,其主打的AI計算攝影能力可應用的場景并不多。
AI影像技術也并不新鮮,智能手機廠商早在6年前就開始運用內置NPU神經網絡單元進行圖像處理,最早把這一技術用在終端設備上的是華為在2017年發布的麒麟970芯片。
百度CEO李彥宏則表示,過去人們把AI稱為人工智障,因為AI經常聽不懂人話。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AI有了更強的與人交流的能力,甚至很多時候比朋友同事更懂用戶在說什么。
但僅憑“聽得懂人話”能撬動多少市場需求,還是個未知數。畢竟,上一個以“聽得懂人話”為賣點的消費電子產品,早已泯然眾人。
換湯不換藥?
不少影視作品中有對未來人工智能硬件的暢想,比如《星際迷航》中可以用語音控制的超級計算機,或是《鋼鐵俠》中的人工智能管家“賈維斯”。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可以與人類進行語言交流。
第一款與之功能類似、被貼上人工智能標簽的消費電子產品,出自一家零售公司——亞馬遜。
2014年11月,亞馬遜推出首款支持語音的硬件設備——智能音箱Echo,并將人工智能語音助手Alexa作為主要賣點。到2015年圣誕節,亞馬遜已累計售出100萬臺Echo設備。
此后,谷歌、蘋果等相繼推出各自的智能音箱產品,百度、阿里、小米也在2017年前后陸續推出了小度音箱、天貓精靈和小愛同學。
智能音箱問世后,曾經歷過短暫的高光時刻。
亞馬遜與谷歌在海外近身肉搏,國內市場上演“百箱大戰”。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銷量達到頂峰,全年銷量突破1.5億臺,亞馬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蘋果、小米依次占據市場前六。
然而,這一輪由“AI+硬件”帶起的熱潮并沒有持續太久。
時任搜狗CEO的王小川曾在2019年預言,智能音箱并非未來產品,幾年后就不性感了。到2022年,智能音箱的全球銷量已萎縮至1.2億臺。據國聯證券研報,2022年國內智能音箱銷量約為2401萬臺,同比下滑近32%。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設想,智能音箱將會成為與智能手機一樣的終端設備,但相較于智能手機一年超10億臺的出貨量,智能音箱儼然已是持續縮小的小眾市場。
2023年,沉寂已久的消費電子行業再次被AI點燃了激情。這把火從上一波的智能音箱燒到了智能手機、PC等更多的主流品類,市場更加廣闊。
更重要的是,AI技術已今非昔比。
智能音箱之所以高開低走,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夠智能。比如,不能連續對話,無法聯系上下文,只能理解簡單指令等。而基于大模型的AI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痛點。
但變得更加聰明的消費電子品,能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嗎?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情況下,智能音箱并沒有不可替代性,也沒有創造新的使用場景。同樣,內置大模型的消費電子產品除了在少數離線場景下,并不具備不可替代性。
更何況,現階段大部分AI硬件還停留在“PPT”階段。
中金公司研報數據顯示,從今年年初至6月底,A股和港股電子板塊市盈率上漲64.5%,估值水平持續回升。橫向來看,電子板塊漲跌幅在31個子板塊中排名第六,主要原因是AI行情的催化。
但電子板塊中的消費電子板塊卻不樂觀。截至今年6月底,A股、H股手機產業鏈公司的市盈率為24.08倍,遠低于電子板塊整體估值水平和2017年至今的估值中位數水平。中金公司認為,這體現了市場對全球消費電子需求低迷、手機市場去庫存仍在持續的擔憂。
這一輪的AI熱潮能否挽救消費電子的需求頹勢,反映市場預期的二級市場資本仍處于觀望狀態。
被拯救,或被殺死
資本還在觀望,但消費電子廠商必須要盡快行動,挽回頹勢。
近年來,包括PC、智能手機、智能音箱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層出不窮,但其市場規模都在持續萎縮。
IDC的PC行業報告預計,今年全球PC出貨量為2.52億臺,同比下降13.7%;2024年全球PC出貨量為2.61億臺,同比增長3.7%。這兩個數字,均低于2019年水平。
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2023年Q3,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8%,連續第九個季度同比下滑。該機構還預計,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達到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2年手機的平均換機周期已經達到43個月。
這在某種程度上被歸咎于飽受消費者詬病的缺乏創新。手機廠商除了在硬件上“縫縫補補”,從鏡頭卷到芯片、屏幕、電池,不再有更多打動消費者的創新。
AI大模型的出現,讓消費電子廠商看到了救命稻草。
消費電子與AI有著天然的契合度。它們是使用ChatGPT、Midjourney、文心一言等AI應用的主要設備,這些AI應用在云端運行,并借由消費電子產品呈現給用戶。
隨著消費電子芯片算力的快速發展,將大模型內置于終端設備進行本地運算并不困難,這也是現階段AI Phone、AI PC的初步構想。但真正的AI消費電子產品會是什么形態,還沒有廠商能給出答案。
正如楊元慶所說,AI PC剛推出時不會是最完善的產品,要一代一代進行優化。人們今天看到、想到的使用AI的PC,與未來真正的“AI PC”未必是同一個東西。
除了試圖靠AI撬動消費者換機欲望、扭轉頹勢外,AI對于消費電子行業還有另一重意義。
2005年,蘋果公司產品線中的明星產品還是iPod,它在當年的全球銷量達到2000萬臺,是前一年的4倍,為蘋果貢獻了近一半的營收。而這一年,全球手機銷量超過8.25億部,是一個更加龐大的市場。
時任蘋果CEO的喬布斯認為,手機會搶走iPod的市場,因為當時的手機已經開始配備攝像頭,數碼相機市場需求急劇下滑,如果手機廠商將音樂播放器加入手機,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iPod身上。
基于這一想法,蘋果打造了iPhone,并顛覆了傳統的手機行業。
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過一個觀點,他認為現階段并不是AI的“iPhone時刻”,而是“黑莓時刻”。黑莓時刻指的是,距離行業真正被顛覆還有大約10年的窗口期。
現在的消費電子產品會被AI殺死嗎?可以確定的是,誰都不愿坐以待斃,成為下一個“諾基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