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2024年度公務員省考第一波“小聯考”落下帷幕。
12月10日,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四地省考結束后,不少考生在社交媒體發布考后感受,考試難度大成為熱議焦點。
“浙江省考比國考還難”、“江蘇省考酣暢淋漓地蒙題”、“山東省考一考一個不吱聲”、“省考BC之爭”等話題接連登上微博熱搜,有山東網友發博稱“建議以后都裸考吧,畢竟復習了感覺和裸考一樣”。
近三周接連參加完國考、京考、蘇考的天津人蘇哲也有同感。“從難度上看,蘇考≥國考副省>京考。”
蘇哲對界面教育稱,江蘇省考之所以難度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考試本身難度大,135道題題量大,其中數量題20個,判斷推理題50個,都是難度較高的題型。
二是“上岸”難度大,“江蘇待遇很好,且和大聯考時間不沖突,所以全國考生都會去江蘇考,我(填報)的崗位競爭激烈,四五百個人中只錄一個。”蘇哲稱。
2024年度江蘇省共編制了9470個錄用計劃,同比增加2.1%,約41.8萬人通過資格初審且繳費確認參加筆試。
據華圖教育統計,江蘇省政府信訪局的機關處室二級主任科員及以下的崗位競爭比高達2581:1,是實打實的“千里挑一”。競爭比同樣處于高位的崗位還有徐州市泉山區-區委統戰部(一級科員)一職,逾兩千人搶一個崗位。
12月11日,華圖教育首席研究員劉有珍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訪時稱,北京、上海市的考試難度無變化。山東整體難度較大,申論難在考題抽象,如“合力并,萬鈞舉”,但屬熱門話題,還有素材可寫。江蘇申論考的是冷門話題“全民閱讀”。浙江省考題一直較難,今年的言語理解與表達開始考察篇章閱讀,數字推理和圖形推理難度較大。
“公務員考試越來越熱,越來越卷,同時考生水平越來越高,在此趨勢下,題目簡單很難拉開差距。”劉有珍認為,但也不能一味追求難,出題人會一點點把控尺度,往難了出。
劉有珍對界面教育稱,省考題目變難,大概率是趨勢,考生要多熟悉全國各省份的題目,不管考官如何出題,肯定會充分借鑒歷史出題方式。
難度大之外,不少考生認為今年公務員考試的題目創新性較高。
“和去年比,今年的題目都很有意思。”蘇哲稱,“這幾場試考下來,感覺都在創新,無論是行測還是申論,都在反‘應試’,慢慢回歸選拔屬性。”
在蘇哲看來,題型創新多也就意味著備考難度增大,更能考察一個人真正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寫作能力,從而篩選出工作能力強的人才。
本科畢業、工作不到三年的蘇哲于今年3月離職,開啟全職備考,并成為公務員“巡考”大軍中的一員。巡考是指考生每年在國家和省市公務員招錄考試點四處奔波、參加考試的現象。
“之所以巡考,也是想再進步一下,不是特別著急上岸,在城市和崗位上都會選擇更好的。”在今年的國考和京考中,蘇哲報考的都是級別更高的單位。在江蘇省考中,他也報了省會南京一個級別高的部門。
從地理上,蘇哲更傾向天津或北京,因為離家近。南京更多的是試一試、沖一沖,“考上了肯定會很心動,因為待遇確實比北京、天津高。”
在公考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為提高“上岸”率,巡考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蘇哲表示:“巡考現在很常見,(考生)基本都是應考盡考。”他在去南京的高鐵上,旁邊座位一個女生也是剛參加完國考和京考,還要去寧波參加浙江省考。
招錄方面,江、浙、滬、魯四地省考依舊滿足這幾大特征:向應屆畢業生、基層傾斜的同時,采取分類分級考試。
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江、浙、滬、魯省考大比例面向應屆畢業生招錄。除省級機關部分職位限定基層工作經歷之外,大部分職位均對工作經歷要求寬松,還拿出部分職位限定應屆生報考,向應屆畢業生遞來就業“橄欖枝”。
據中公教育統計,2024浙江省考專門面向2024年應屆畢業生招錄人數為4044人,占總體比例為56%;2024山東省考設置應屆畢業生招錄計劃2977個,同比增加1056個。
省考以國考為風向標,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錄用計劃向基層一線傾斜。以2024江蘇省考為例,將全省79.3%的錄用計劃設置在縣鄉一線,同時省級(含垂直機構)單位的招錄繼續縮減。
分類分級考試也是一大趨勢。例如2024江蘇省考分為A、B、C三類考試,筆試、面試均分別命題。其中A類職位占比最大,達到47.14%,接近一半,其次是B類。每類職位的考查方向和側重點各不相同。
上海的分類更加具體:2024上海市考專業類別設置為“綜合管理”、“政法”、“信息技術”、“財經”、“城市建設”、“衛生健康”、“公安司法機關基層人民警察”七類,考查更專業,分類更具體,堅持人才招錄的精準導向,有利于更高效選拔與職位匹配人才。
2024年深圳公務員專項招錄則創新性地實行“先考試再選崗”、“平行志愿”政策。前者指考生參加完統一的筆面試,合格后再根據興趣和能力選擇崗位。后者指在報考崗位時,考生可以同時選擇多個崗位,崗位間沒有先后順序之分,按考生成績和志愿順序錄取。
“堪稱顛覆式變革。”劉有珍對界面教育表示。
此舉將大量減少、甚至不會出現公務員崗位因為無人報名或不足開考比例被廢的情況。同時高分“撞車”落榜、低分撿漏“上岸”將不復存在。
深圳于2023年2月份首次推出這樣的招錄模式,一開始是基層一線、市區機關、專業綜合職位組、定向港澳選拔這四類崗位,其中采用平行志愿的是專業綜合職位組。
“今年與去年不同之處在于,由以前根據筆試成績填報職位篩選職位,調整為根據總成績挑選職位。”劉有珍稱,“這充分體現了深圳想要留住優先人才的渴望,確保成績優秀的人有職位,可以說很公平公正了。”
另一大變化是原先在筆試完的資格初審階段,專業職位組考生需要先進行“志愿”填報才能參加資格初審,今年改為面試后,根據總成績從高到低排序,考生可以在本小組的職位中進行“平行志愿”的填報。
劉有珍建議,對于筆面能力強的考生可以直接選擇專業組。原因是專業綜合職位要考專業科目,其他專業職位只須考行測和申論;如果報考綜合專業組,就能避開其他省市的“大佬”,這些人一般不會特意備考專業科目。
對比看來,“先考試再選崗”側重考試選拔,使考生有更廣泛的選擇機會,但也增加了考試壓力。對考生而言,這種方式增加了就業機會,但也可能導致對崗位的不了解。
對用人單位來說,“先考試再選崗”可以獲取更多高素質人才,但可能出現與實際崗位不匹配的情況,增加培訓成本。而傳統方式則更側重于直接匹配崗位,降低了不匹配的風險,但也限制了考生選擇范圍。
深圳并非首個在公考中采取“先考試再選崗”的城市,上海之前也有類似做法,劉有珍介紹,深圳和上海模式基本相似,都強調先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再進行崗位選擇。
然而,深圳這次改革是筆試、面試都考完的綜合成績計算完畢后報崗,上海多年一直是筆試結束、面試之前進行崗位填報。這種微小差別可能影響考生對應崗位的準備策略。
也有社會輿論質疑深圳這種“先考試再選崗”的模式。
比如在報考、面試中、面試后選崗階段增加主觀性和“操作空間”,降低“蘿卜坑”(指一些崗位因為特定原因被特定人群內定)的準入門檻,信息不對稱下,可能會有考生通過非官方渠道得知某些崗位的信息,優先選擇競爭相對沒有那么激烈的崗位,導致不公平。
“這種模式確實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操作空間大的問題。”劉有珍稱,因為在報考崗位后,用人單位能看到考生的所有信息,可能使某些考生更傾向于選擇競爭較小的崗位,影響選拔公平性。
因此,必須加強信息透明度,確保考生公平獲取崗位信息,并加強制度監督,避免主觀偏向和不公平發生。
從長遠來看,此種招錄模式對用人機制或未來人才結構會有何影響?是否值得全國推廣?
“很多時候,因為崗位冷熱不均、高手撞車問題,公務員考試是一半實力一半運氣。一旦‘分數優先、遵循志愿’原則的平行志愿模式被其他省市采用,運氣因素對公務員考試的影響將大幅度減少。”劉有珍稱,同時,這種改變可能為用人機制帶來更多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吸引更廣泛的人才,強調綜合素質而非單一方面。
但他認為,全國推廣需謹慎。之所以目前只在上海和深圳推行,是因為這兩地都是省市直管到底,無論錄取到哪個區工作,距離都不遠,而省級下轄的市區縣鄉,可能因為偏遠或考生不熟悉,有人會放棄面試或放棄體檢,到時候留不住人才更麻煩。因此,須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確保公平競爭和選拔優秀人才。
(文中蘇哲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