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創新藥板塊八連陽,連續反彈受到市場廣泛關注,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基金份額連續創新高,一路飆升,龍頭公司管線創新不斷,收并購大單頻發,市場對生物科技公司關注度急劇升高。比如在減肥藥領域,瑞士制藥巨頭羅氏(Roche)30億美元收購GLP-1生物科技新貴后,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成份股——Altimmune(ALT)4日狂漲117%,近9日漲超168%!
圖片來源:Wind,截至2023年12月6日
美東時間本周二(2023年12月12日)美國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報告即將出爐,FOMC今年最后一次利率決議之前的通脹謎題!
此外,本周三下午2點,FOMC將宣布今年的最后一項政策決定,市場預計美國將維持利率在5.25%-5.50%區間不變的可能性接近100%。上一次FOMC官員公開講話是在2023年12月1日,他稱降息猜測“為時過早”:“現在下結論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足夠的限制性立場,或者猜測政策何時可能放松,都為時過早。”“如果時機合適,我們準備進一步收緊政策。”
盡管如此,市場普遍認為加息通道接近尾聲,美股創新藥板塊投融資情緒料有所好轉,納指生物科技板塊近期創下八連陽的走勢。
A股方面,2023年12月11日,國內唯一表征美股創新藥板塊的——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交投放量,截至目前,盤中成交額已超2200萬元,反映市場關注度火爆!在連續反攻之際,資金并未選擇獲利了結,反而罕見重手加倉。上交所權威數據顯示,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近60日獲資金凈流入高達1.72億元,資金凈流入率高達100%!
圖片來源:Wind,截至2023年12月11日
2023年12月6日,興業證券資深海外醫藥分析師余克清在最新直播中全方位解讀了A股、港股、美股三地創新藥各自的投資價值和展望,其中不乏深刻的行業洞察。
【直播核心觀點】
在本次直播中,余克清認為減肥藥市場將會是下一個風口,尤其是小分子GLP-1藥物因其生產能力和全球定價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其他領域如纖維化疾病治療和基因療法也展現出巨大市場潛力。
余克清還認為,從估值的角度來看A股、美股、港股,這三個市場的創新藥領域都屬于高估值性價比區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美股納指生物科技板塊,以其市場化定價、高創新溢價及高包容度,吸引了大量國內和國際創新藥企業在納斯達克板塊優先上市。
接著,余克清詳細介紹了美股中的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和標普生物科技指數。余克清指出當前納指生物科技指數更適合絕大多數看好創新藥板塊的投資者。資料顯示,納指生物科技既有像再生元這樣的領先的創新藥龍頭,也有很多像國內傳奇生物這樣的新晉創新藥黑馬,一方面享受強者恒強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面當黑馬跑出來,也有相當強的向上彈性,是主流的美股生科指數,也能更好地防御小型創新藥企業可能面臨的結構性風險。
最后,余克清提到全球投融資環境,行業新產品的創新還有一些重磅的收并購都會很大程度上驅動指數上漲。并且基于FOMC加息接近尾聲、全球投資氣候回暖、重磅新產品的出現,以及市場已經充分消化之前的風險,當前布局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板塊是一個好時機。
【為什么近期市場對于布局創新藥熱情高漲,下一個風口又在哪?】
近期市場對創新藥的高關注是由幾個因素驅動:首先,前期的壓抑因素,如高利率環境,已開始消退,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預期改善,提升了投資者信心;其次,制藥行業的投融資數據顯示出明顯的改善,股價也有了深度調整;再有,創新藥板塊內的基本面改善,例如有重磅新產品問世;最后,大型制藥企業為填補管線空白,通過高溢價收并購小型創新藥企業,這為整個板塊帶來了積極的市場情緒。
余克清認為目前投資風口在創新藥的新興領域,特別是減肥藥和纖維化治療。減肥藥市場尤其看好,因為全球肥胖率的提升和對高效治療方案的需求不斷增長。此外,纖維化治療,尤其是纖維化疾病創新藥研發,因為市場巨大,研發難度高,被認為是未來潛力巨大的領域。最后,基因治療也被認為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尤其是隨著FDA對這一領域審批程序的加強和促進。
【為什么美股市場廣泛吸引國內外創新藥企業?】
首先余克清介紹了A股、港股和美股的創新藥板塊的估值情況。對于A股,選擇的是精準醫療指數作為參考,其估值位于近十年的30%分位,這被認為是相對便宜的。港股方面,通過恒生生物科技指數觀察,使用市銷率作為估值衡量標準,其市銷率大約為1.16倍,這也被認為處于歷史偏低的位置。美股則通過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來刻畫,市售率大約為5倍,也是自2014年以來這被看作是相對低的水平。
這些數據表明,在全球范圍內,無論是A股、港股還是美股的創新藥板塊都處于相對合理或低估的估值水平。由于全球化的投資和信息流動性,三個市場間的創新藥板塊會展現出一定程度的聯動。技術創新、新產品的推出以及重大收并購事件都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各個市場的創新藥板塊表現。
國內和國際創新藥企業之所以青睞登陸美股市場的原因主要是美國市場提供了更高的創新藥品定價和較大的市場容量,這能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潛力和增長機會。其對創新的鼓勵、以及成熟的資本市場為新藥研發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此外,美股市場上的生物科技和醫藥板塊為企業提供了更多融資渠道和全球可見度。
美股生物科技產業的驅動因素包括強大的研發能力、充裕的資本市場支持、先進的技術和有利的政策環境。這些因素促成了美國在全球生物科技產業中的領先地位,不斷推動著藥物創新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納指生物科技板塊破紀錄下跌是危機還是機遇?5年維度看美股創新藥產業大機會!】
首先,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是美國生物科技行業的重要指標,成立于1993年,體現了美國生物科技產業的成長。這個指數由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的生物科技和制藥公司組成,要求公司市值至少為2億美元,日均成交量達10萬股。目前,該指數含有270家公司,其中前十大公司占比52%。從估值來看,NBI的市凈率為4.08,處于2011年以來較低水平;正數市盈率為22.68倍,低于5年平均;市售率5.13倍,為2014年以來最低。
此外,納指生科特別要求其成分股發行人的第一美國上市地,必須只在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或納斯達克全球市場,采用富時國際行業分類基準(ICB),分類為生物科技或制藥的公司。所以說納指生科基本壟斷了全球生物科技龍頭,而不僅僅只是包括美國的一些創新藥生物科技公司。比如說來自英國的有5.69%,愛爾蘭的有3.95%,法國的有1.62%,并且預計將有更多國內外創新藥企業進軍納斯達克。
數據來源:納斯達克官網,截至2023.10
余克清認為2020年之前幾年整個創新藥漲勢很好的原因是這一階段剛好是重磅產品、重磅賽道爆發的階段。而這三年回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界宏觀原因導致的流動性收緊,尤其是在風險資本領域,對創新藥板塊造成了顯著影響。由于創新藥企業往往依賴外部融資來推動研發和商業化進程,流動性的減少導致這些企業融資成本上升,還會限制其研發新藥的能力。此外,投資者在流動性緊縮時可能更傾向于風險較低的投資,從而減少對創新藥板塊的投資。
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近期的下跌,從歷史角度看,可能被市場視為一個投資機遇。自1993年推出以來,這個指數還未曾連續三年出現回調。投資者可能通常會尋找此類歷史估值低位區間來進行投資。
目前,多重利好因素逐漸積累。
首先,FOMC加息進程接近尾聲,全球投融資情緒正在回暖,另一方面,大藥企大單品進入周期尾聲,亟待拓展管線或收購生物科技類公司成熟管線,創新動力很強,而目前美股生物科技類公司估值已足夠便宜,大藥企收購動力很大。這對于生物科技板塊無疑是巨大利好,要從三到五年維度來看!而上一次生物科技板塊的類似產業周期是在2010、2011年左右,此后生物科技板塊都迎來年線級別的行情。
圖片來源:Wind,截至2023年12月7日
其次,創新藥行業近期頻繁出現重磅產品,這些創新對市場有積極影響。
最后,經過前期的風險消化,該板塊的估值處于較低水平,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好的入場時機。
公開資料顯示,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是國內唯一布局全球創新藥龍頭的ETF,也是創新藥的行情風向標。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跟蹤復制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是布局全球前沿創新藥的高效工具。
醫藥是人類永恒剛需,全球醫藥創新不斷,而創新藥皇冠上的明珠,更是匯集了全球創新藥龍頭的納指生物科技。習慣場外申贖或沒有證券賬戶的投資者,相關產品納指生物科技ETF聯接基金(A:017894;C:017895)。此外,如果資金體量大、在一級市場有申贖需求,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一級市場最小申贖單位已經從100萬份降低到了50萬份,門檻大大降低。
風險提示: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特別是特有風險,并根據自身投資目的、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是否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謹慎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屬于中等風險等級(R3)產品,適合經客戶風險等級測評后結果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資者。標的指數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股票市場。標的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回報率與整個股票市場的平均回報率可能存在偏離。請投資者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以及集中投資于單一指數成分股的持有風險,請關注部分指數成分股權重較大、集中度較高的風險,請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ETF運作風險、投資特定品種的特有風險、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的風險等;以上產品投資于境外證券市場,基金凈值會因為所投資證券市場波動等因素產生波動。境外投資產品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匯率風險和政治風險等。文中提及個股僅為指數成份股客觀展示列舉,本文出現信息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