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質疑、理解、成為”是如何成為2023年度流行語的?| 編輯部聊天室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質疑、理解、成為”是如何成為2023年度流行語的?| 編輯部聊天室

如果這個世界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話,狂人不去努力變成吃人者還能怎么辦呢?他有辦法改變這樣面目的世界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113期主持人 | 尹清露

不知從何時開始,“TA的精神狀態很美”成為了對創作者的至高贊揚,“美”并非俗常意義上的美麗,而是戲謔地指向它的反面,也就是不那么主流,有點癲狂甚至不正常,由此讓精神緊繃的觀眾感到放松,比如跟著劉畊宏跳舞但是頻頻偷懶的閆妮,或是面對一切紛紛擾擾都面不改色的水豚卡皮巴拉。我最近在讀羅伯特·瓦爾澤的小說《雅各布·馮·貢騰》,也經常被主角混不吝的態度逗笑,的確也有讀者評價認為,瓦爾澤是反卷、反內耗的先驅,他在一百年前就提出過“要保持渺小,不要進步”。

我注意到,和這個詞相伴相生的是另一個概念,也就是被《咬文嚼字》編輯部收錄進2023十大流行語的其中之一:“質疑xx,理解xx,成為xx”。雖然具體出處已不可考,但它的廣泛流傳始于對電視劇《愛情公寓》中的林宛瑜的重新評價:宛瑜拒絕男友求婚、追求職業夢想的選擇本來是不可理喻的,卻在觀眾意識到愛情并非人生必需品之后變得可以理解了。

《咬文嚼字》認為這反映了“心智成長、成熟的必經階段”,但我覺得這與社會氛圍的改變關系更大——比如,或許我們的生存空間已經逼仄到難以談一段健康的戀愛了?另一個經常被“質疑、理解、成為”的例子是章魚哥,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快樂的海綿寶寶,結果卻長成了精疲力盡、面容憔悴的章魚哥。這也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格式塔轉換,當視角變換,當我們發現世界并非芭比的游樂園,而更像是充滿怪物的克蘇魯宇宙,那么在心理上認同的角色也會發生改變。

產生上述想法的契機,是我近期觀看的一部日本短動畫《Chiikawa》,每集由一些莫名其妙的冷笑話劇情組成。重點是其中的三只角色:小貓和小倉鼠的角色比較正常,還有一只猶如外星人的瘋兔子,它總是意味不明地怪叫,情緒卻格外穩定,還能出奇制勝地搞定所有麻煩。雖然三小只的人氣都很高,兔子卻擁有一批十分狂熱的粉絲,許多網友在短短幾集內完成了“質疑理解成為”的過程,甚至稱其為自己的心靈支柱,或者認為這兔子帶有某種“神性”。一只不正經的兔子竟然變成精神支柱,這一點也挺值得玩味。

“質疑理解成為”的背后是壓抑與道德傷害

徐魯青:我覺得“精神狀態很美”和“質疑、理解、成為”有一些微妙的差別,前者是看到別人做成了想做但一直不敢做的事,從中能獲得一些些治愈感。原來發瘋擺爛也能活得好好的,那我稍微瘋一瘋天也不會塌吧。人們喜歡看閆妮、卡皮巴拉和水豚,可能正是他們身上流露出就算這樣也沒關系的治愈感?!百|疑、理解、成為”倒是更有拒絕過后的妥協意味,以前會覺得沒什么是個人力量不能戰勝、不能決定的,批評也比維系與修補更誘人,但后來發現每個人都有復雜的處境,換到自己身上也很難掀桌子走人。從“質疑”到“理解”我覺得不一定是負面,但最終要不要主動“成為”則有更多選擇空間。 

當然,兩種狀態讀來都能深深感受到人的壓抑、無奈。人在屋檐下,要么低頭,要么發瘋。但很多時候想發瘋卻不敢實踐,想走出軌道尋找曠野,卻發現腳底下是高空鋼絲繩,不存在什么曠野可以出走。前段時間讀到一篇報道《焦慮抑郁致貧的年輕人》,明明是社會壓力導致抑郁、焦慮、雙相等心理疾病泛濫,但這些病又會進一步吸走患者的活力,使他們無法達成內卷社會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就這么進入惡性循環,有時候覺得大多數人是發不起瘋的。

尹清露:說到“人生是曠野”,經常看到有人舉著《Chiikawa》的玩偶在飛機上或者美麗自然風光中拍照,并配文這句話,還會出現其他變體如“媽媽,人生是狂野/曠課/曠工”,表現著虛擬人物輕輕松松就可以擁有、而我們沒能擁有的生活。

截圖自小紅書

林子人:老實說,清露最開始提出要聊這個的時候,我的腦袋一片空白,無法形成任何觀點,因為這兩個說法似乎可以應用于各種語境,于是我們很難總結它們的含義。從清露舉的例子來看,無論是“TA的精神狀態很美”還是“質疑XX,理解XX,成為XX”,這兩個說法都在一種原本被貶抑的狀態中發現并頌揚其正面價值,是不是都有一種以退為進的意味?如果一定要從中總結什么時代情緒,那可能是我們越來越不相信努力就能改變點什么,既然如此,何必在意?那還不如“打不過就加入”,用“情緒穩定”來保全自己。

上周聊天室我們聊了港劇《新聞女王》,我看到蘿貝貝也發了一篇批評《新聞女王》的文章,指出該劇以女性搞事業和行業劇的外殼包裹其社達慕強宮斗劇的內核。評論區出現了很多反對的聲音,有人說,作者一看就是沒上過班的人,這部劇拍出來的就是很多大公司的現狀,這是正?,F象,普通人在職場上混要有這點自知之明。這類觀點不正是“質疑,理解,成為”?或許連“質疑”這個初始步驟都略過了,直接“理解,成為”了。不過最刺痛我的是這一條評論:“我覺得不一定把新聞行業當成正面價值行業比較好理解?就是唯利是圖啊?!蔽抑佬侣勑袠I因為種種原因在失去往日的光環和專業度,又想到一位經常閱讀我們頻道文章的年輕朋友有一次跟我開玩笑說,“大家都在金錢面前低頭,你們還算保留一些良知吧”,這種“表揚”依然讓我五味雜陳。

前段時間讀《臟活》,作者講述的是美國社會中那些被認為是有損道德但社會必須的隱形勞動,比如獄警、無人機戰士和屠宰場工人。書中討論的一個概念我印象深刻:道德傷害。書中援引了精神病學家喬納森·謝伊在《越南的阿克琉斯》一書中提出的觀點,退伍軍人遭受道德傷害的主要原因是指揮官背叛了“什么是正確”的信念,從而引發士兵的“憤怒”(mênis)。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因社會背叛而產生的、損害人的尊嚴的憤怒”——這就是《伊利亞特》中,指揮官阿伽門農打破了阿克琉斯的道德秩序后,阿克琉斯的感受。讀完這本書,道德傷害的概念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這種傷害的破壞性在于,它會讓人產生一種深刻的背叛感,剝奪你對人性的希望。而當這種憤怒也消散了,可能就要進入“理解,成為”的狀態了吧。

尹清露:《臟活》里的獄警真是“質疑理解成為”最為辛酸的例子啊。書中提到,在一個缺乏培訓、薪水、人員配備和康復計劃的體制下,即使是體面的看守也會做壞事,“你必須變得殘忍,就像我一樣?!备屓吮瘋氖?,即使努力成為體制的一份子,它也不一定承認這種努力,干臟活的人仍然是不受歡迎、被邊緣化的。

《臟活》
[美]埃亞勒·普雷斯 著 李立豐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望mountain 2023-11

無法改變這樣面目的世界,只好“打不過就加入”

董子琪:跟“質疑、理解、成為”相似的還有“打不過就加入”。這套心路歷程讓我想到了最近在讀的孔慶東的北大講稿《再造天堂》??讘c東說他反對應試、反對學分績,因為這樣的制度事實上是在培養學生揣摩出題人的意思,塑造向權威看齊的思維。從某個角度來講,參與過應試的人,尤其是一般意義上的好學生,都會經歷質疑出題人、理解出題人再到成為出題人的過程吧。這樣的機智轉變能力令人贊嘆,可這中間喪失的是原有的個性、趣味和思路。這令我想到村上春樹對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經過了一番努力學習之后,孩子們終于成為了被引向目的地的“羊型人”以及為了某個目標效命的“狗型人”。

《再造天堂》
孔慶東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3-12

但據我觀察,很多人是用自嘲、自貶的口吻使用這套話語的,很少人是飽含自豪地這么承認的吧?更不是《咬文嚼字》概括的“心智成熟的必經階段”,難道通過這個必經階段的人們前往的都是同一個目標?這是不是太宿命論了?是不是應當反問為什么他們會不得不如此呢?是只有一種出題考察的方式?還是形勢比人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呢? 

想起了《狂人日記》,狂人估計也是經歷了質疑吃人—理解吃人—成為吃人者的過程。小說開頭就說,他的狂是過去的事,現在已經醫好了,目前去某地候補(當差)了。在《孤獨者》中,魏連殳也說,“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躬行先前所憎惡的一切”就是心智成熟嗎?那么按這個說法,狂人和魏連殳都變得比過去更加成熟了。

潘文捷:子琪說到形勢比人強,不得不低頭。確實是這樣。“心智成長、成熟的必經階段”,可能說的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視角增加,對世界的理解更復雜這件事。不一定是說人們真的心甘情愿“成為”那樣,最起碼能夠理解一些事物存在的原因,或者在需要“成為”那樣時進行一番角色扮演。之前特別反感別人說“中國人的酒席文化博大精深”之類的屁話,有啥博大精深的,不就是支配與服從的游戲嗎,不參加不就行了。但是說真的,我們又有多少人有特權完全不參加這種沒勁的游戲?如果身處在那個環境中,究竟該如何解答、如何應對?難道真的能夠掀桌或者離席嗎?前幾天刷到一位禮儀大師講酒桌文化,原來吃飯的時候,從拿碗、吃飯到招呼、應對,簡直全部都是知識點,真的是“從前的我不屑一顧,現在的我逐字學習”。

其實“質疑”偏向解構和祛魅,但大多數人還是需要迷戀一些事物才能生存下去,堅信有一些把手才能摸著往前走,所以才有“成為”。很多人批評知識分子一天到晚批評這個批判那個,能不能提出一些解決方法?能不能建構一些東西?在沒有辦法提出解決辦法,或者去實現那個解決辦法的時候,人們還是喜歡那個有問題的但是能夠給你一些堅定答復的事物。如果這個世界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話,狂人不去努力變成吃人者還能怎么辦呢?他有辦法改變這樣面目的世界嗎?

尹清露:祛魅與賦魅這一點有意思。前幾天和學者倪湛舸做有關《饑餓游戲》的采訪,她的觀點是,饑餓游戲這一殘忍的、充滿極權與新自由主義剝削的規則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宗教性質的魔魅(enchantment),而都城的統治者試圖以此來統治其他地區的窮人(有點像文捷說的,“酒桌文化”試圖讓其他人也相信這種文化的正當性,而忽略其暴力性)。而詹妮弗·勞倫斯飾演的女主角凱特妮絲勇敢地予以反抗,最終導向了革命,這是一個祛魅的過程(disenchantment)。然而倪老師還提到,凱特妮絲在祛魅的同時也在賦魅,也在相信另一些東西,比如相信音樂并唱起山歌民謠,比如相信自己是勇敢的“嘲笑鳥”。

《饑餓游戲》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而我在想,《饑餓游戲》中的反抗尚且有一個完整的“質疑”過程,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反抗都城的革命者最終也變成了暴政,也就是再次“理解、成為”了。祛魅與賦魅的過程猶如停不下來的循環,“你總得相信些什么”,但是誰又能保證你相信的東西真的能讓世界煥然一新,而不是被回收到這個腐朽的系統中呢?所以把質疑省去,直接承認自己的犬儒反而更輕松吧,實在忍受不了的話就偶爾發一下“精神狀態很美”的瘋,再回到窒息的系統中去,這么一想就全都連起來了。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質疑、理解、成為”是如何成為2023年度流行語的?| 編輯部聊天室

如果這個世界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話,狂人不去努力變成吃人者還能怎么辦呢?他有辦法改變這樣面目的世界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113期主持人 | 尹清露

不知從何時開始,“TA的精神狀態很美”成為了對創作者的至高贊揚,“美”并非俗常意義上的美麗,而是戲謔地指向它的反面,也就是不那么主流,有點癲狂甚至不正常,由此讓精神緊繃的觀眾感到放松,比如跟著劉畊宏跳舞但是頻頻偷懶的閆妮,或是面對一切紛紛擾擾都面不改色的水豚卡皮巴拉。我最近在讀羅伯特·瓦爾澤的小說《雅各布·馮·貢騰》,也經常被主角混不吝的態度逗笑,的確也有讀者評價認為,瓦爾澤是反卷、反內耗的先驅,他在一百年前就提出過“要保持渺小,不要進步”。

我注意到,和這個詞相伴相生的是另一個概念,也就是被《咬文嚼字》編輯部收錄進2023十大流行語的其中之一:“質疑xx,理解xx,成為xx”。雖然具體出處已不可考,但它的廣泛流傳始于對電視劇《愛情公寓》中的林宛瑜的重新評價:宛瑜拒絕男友求婚、追求職業夢想的選擇本來是不可理喻的,卻在觀眾意識到愛情并非人生必需品之后變得可以理解了。

《咬文嚼字》認為這反映了“心智成長、成熟的必經階段”,但我覺得這與社會氛圍的改變關系更大——比如,或許我們的生存空間已經逼仄到難以談一段健康的戀愛了?另一個經常被“質疑、理解、成為”的例子是章魚哥,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快樂的海綿寶寶,結果卻長成了精疲力盡、面容憔悴的章魚哥。這也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格式塔轉換,當視角變換,當我們發現世界并非芭比的游樂園,而更像是充滿怪物的克蘇魯宇宙,那么在心理上認同的角色也會發生改變。

產生上述想法的契機,是我近期觀看的一部日本短動畫《Chiikawa》,每集由一些莫名其妙的冷笑話劇情組成。重點是其中的三只角色:小貓和小倉鼠的角色比較正常,還有一只猶如外星人的瘋兔子,它總是意味不明地怪叫,情緒卻格外穩定,還能出奇制勝地搞定所有麻煩。雖然三小只的人氣都很高,兔子卻擁有一批十分狂熱的粉絲,許多網友在短短幾集內完成了“質疑理解成為”的過程,甚至稱其為自己的心靈支柱,或者認為這兔子帶有某種“神性”。一只不正經的兔子竟然變成精神支柱,這一點也挺值得玩味。

“質疑理解成為”的背后是壓抑與道德傷害

徐魯青:我覺得“精神狀態很美”和“質疑、理解、成為”有一些微妙的差別,前者是看到別人做成了想做但一直不敢做的事,從中能獲得一些些治愈感。原來發瘋擺爛也能活得好好的,那我稍微瘋一瘋天也不會塌吧。人們喜歡看閆妮、卡皮巴拉和水豚,可能正是他們身上流露出就算這樣也沒關系的治愈感?!百|疑、理解、成為”倒是更有拒絕過后的妥協意味,以前會覺得沒什么是個人力量不能戰勝、不能決定的,批評也比維系與修補更誘人,但后來發現每個人都有復雜的處境,換到自己身上也很難掀桌子走人。從“質疑”到“理解”我覺得不一定是負面,但最終要不要主動“成為”則有更多選擇空間。 

當然,兩種狀態讀來都能深深感受到人的壓抑、無奈。人在屋檐下,要么低頭,要么發瘋。但很多時候想發瘋卻不敢實踐,想走出軌道尋找曠野,卻發現腳底下是高空鋼絲繩,不存在什么曠野可以出走。前段時間讀到一篇報道《焦慮抑郁致貧的年輕人》,明明是社會壓力導致抑郁、焦慮、雙相等心理疾病泛濫,但這些病又會進一步吸走患者的活力,使他們無法達成內卷社會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就這么進入惡性循環,有時候覺得大多數人是發不起瘋的。

尹清露:說到“人生是曠野”,經常看到有人舉著《Chiikawa》的玩偶在飛機上或者美麗自然風光中拍照,并配文這句話,還會出現其他變體如“媽媽,人生是狂野/曠課/曠工”,表現著虛擬人物輕輕松松就可以擁有、而我們沒能擁有的生活。

截圖自小紅書

林子人:老實說,清露最開始提出要聊這個的時候,我的腦袋一片空白,無法形成任何觀點,因為這兩個說法似乎可以應用于各種語境,于是我們很難總結它們的含義。從清露舉的例子來看,無論是“TA的精神狀態很美”還是“質疑XX,理解XX,成為XX”,這兩個說法都在一種原本被貶抑的狀態中發現并頌揚其正面價值,是不是都有一種以退為進的意味?如果一定要從中總結什么時代情緒,那可能是我們越來越不相信努力就能改變點什么,既然如此,何必在意?那還不如“打不過就加入”,用“情緒穩定”來保全自己。

上周聊天室我們聊了港劇《新聞女王》,我看到蘿貝貝也發了一篇批評《新聞女王》的文章,指出該劇以女性搞事業和行業劇的外殼包裹其社達慕強宮斗劇的內核。評論區出現了很多反對的聲音,有人說,作者一看就是沒上過班的人,這部劇拍出來的就是很多大公司的現狀,這是正?,F象,普通人在職場上混要有這點自知之明。這類觀點不正是“質疑,理解,成為”?或許連“質疑”這個初始步驟都略過了,直接“理解,成為”了。不過最刺痛我的是這一條評論:“我覺得不一定把新聞行業當成正面價值行業比較好理解?就是唯利是圖啊?!蔽抑佬侣勑袠I因為種種原因在失去往日的光環和專業度,又想到一位經常閱讀我們頻道文章的年輕朋友有一次跟我開玩笑說,“大家都在金錢面前低頭,你們還算保留一些良知吧”,這種“表揚”依然讓我五味雜陳。

前段時間讀《臟活》,作者講述的是美國社會中那些被認為是有損道德但社會必須的隱形勞動,比如獄警、無人機戰士和屠宰場工人。書中討論的一個概念我印象深刻:道德傷害。書中援引了精神病學家喬納森·謝伊在《越南的阿克琉斯》一書中提出的觀點,退伍軍人遭受道德傷害的主要原因是指揮官背叛了“什么是正確”的信念,從而引發士兵的“憤怒”(mênis)。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因社會背叛而產生的、損害人的尊嚴的憤怒”——這就是《伊利亞特》中,指揮官阿伽門農打破了阿克琉斯的道德秩序后,阿克琉斯的感受。讀完這本書,道德傷害的概念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這種傷害的破壞性在于,它會讓人產生一種深刻的背叛感,剝奪你對人性的希望。而當這種憤怒也消散了,可能就要進入“理解,成為”的狀態了吧。

尹清露:《臟活》里的獄警真是“質疑理解成為”最為辛酸的例子啊。書中提到,在一個缺乏培訓、薪水、人員配備和康復計劃的體制下,即使是體面的看守也會做壞事,“你必須變得殘忍,就像我一樣。”更讓人悲傷的是,即使努力成為體制的一份子,它也不一定承認這種努力,干臟活的人仍然是不受歡迎、被邊緣化的。

《臟活》
[美]埃亞勒·普雷斯 著 李立豐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望mountain 2023-11

無法改變這樣面目的世界,只好“打不過就加入”

董子琪:跟“質疑、理解、成為”相似的還有“打不過就加入”。這套心路歷程讓我想到了最近在讀的孔慶東的北大講稿《再造天堂》。孔慶東說他反對應試、反對學分績,因為這樣的制度事實上是在培養學生揣摩出題人的意思,塑造向權威看齊的思維。從某個角度來講,參與過應試的人,尤其是一般意義上的好學生,都會經歷質疑出題人、理解出題人再到成為出題人的過程吧。這樣的機智轉變能力令人贊嘆,可這中間喪失的是原有的個性、趣味和思路。這令我想到村上春樹對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經過了一番努力學習之后,孩子們終于成為了被引向目的地的“羊型人”以及為了某個目標效命的“狗型人”。

《再造天堂》
孔慶東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3-12

但據我觀察,很多人是用自嘲、自貶的口吻使用這套話語的,很少人是飽含自豪地這么承認的吧?更不是《咬文嚼字》概括的“心智成熟的必經階段”,難道通過這個必經階段的人們前往的都是同一個目標?這是不是太宿命論了?是不是應當反問為什么他們會不得不如此呢?是只有一種出題考察的方式?還是形勢比人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呢? 

想起了《狂人日記》,狂人估計也是經歷了質疑吃人—理解吃人—成為吃人者的過程。小說開頭就說,他的狂是過去的事,現在已經醫好了,目前去某地候補(當差)了。在《孤獨者》中,魏連殳也說,“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薄肮邢惹八鲪旱囊磺小本褪切闹浅墒靻幔磕敲窗催@個說法,狂人和魏連殳都變得比過去更加成熟了。

潘文捷:子琪說到形勢比人強,不得不低頭。確實是這樣?!靶闹浅砷L、成熟的必經階段”,可能說的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視角增加,對世界的理解更復雜這件事。不一定是說人們真的心甘情愿“成為”那樣,最起碼能夠理解一些事物存在的原因,或者在需要“成為”那樣時進行一番角色扮演。之前特別反感別人說“中國人的酒席文化博大精深”之類的屁話,有啥博大精深的,不就是支配與服從的游戲嗎,不參加不就行了。但是說真的,我們又有多少人有特權完全不參加這種沒勁的游戲?如果身處在那個環境中,究竟該如何解答、如何應對?難道真的能夠掀桌或者離席嗎?前幾天刷到一位禮儀大師講酒桌文化,原來吃飯的時候,從拿碗、吃飯到招呼、應對,簡直全部都是知識點,真的是“從前的我不屑一顧,現在的我逐字學習”。

其實“質疑”偏向解構和祛魅,但大多數人還是需要迷戀一些事物才能生存下去,堅信有一些把手才能摸著往前走,所以才有“成為”。很多人批評知識分子一天到晚批評這個批判那個,能不能提出一些解決方法?能不能建構一些東西?在沒有辦法提出解決辦法,或者去實現那個解決辦法的時候,人們還是喜歡那個有問題的但是能夠給你一些堅定答復的事物。如果這個世界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話,狂人不去努力變成吃人者還能怎么辦呢?他有辦法改變這樣面目的世界嗎?

尹清露:祛魅與賦魅這一點有意思。前幾天和學者倪湛舸做有關《饑餓游戲》的采訪,她的觀點是,饑餓游戲這一殘忍的、充滿極權與新自由主義剝削的規則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宗教性質的魔魅(enchantment),而都城的統治者試圖以此來統治其他地區的窮人(有點像文捷說的,“酒桌文化”試圖讓其他人也相信這種文化的正當性,而忽略其暴力性)。而詹妮弗·勞倫斯飾演的女主角凱特妮絲勇敢地予以反抗,最終導向了革命,這是一個祛魅的過程(disenchantment)。然而倪老師還提到,凱特妮絲在祛魅的同時也在賦魅,也在相信另一些東西,比如相信音樂并唱起山歌民謠,比如相信自己是勇敢的“嘲笑鳥”。

《饑餓游戲》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而我在想,《饑餓游戲》中的反抗尚且有一個完整的“質疑”過程,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反抗都城的革命者最終也變成了暴政,也就是再次“理解、成為”了。祛魅與賦魅的過程猶如停不下來的循環,“你總得相信些什么”,但是誰又能保證你相信的東西真的能讓世界煥然一新,而不是被回收到這個腐朽的系統中呢?所以把質疑省去,直接承認自己的犬儒反而更輕松吧,實在忍受不了的話就偶爾發一下“精神狀態很美”的瘋,再回到窒息的系統中去,這么一想就全都連起來了。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河县| 平和县| 太湖县| 吴川市| 张家港市| 林口县| 大田县| 晋中市| 阿尔山市| 盐边县| 枣庄市| 河西区| 桑植县| 富源县| 万荣县| 吉安市| 固镇县| 南乐县| 江川县| 双流县| 北海市| 丹棱县| 石景山区| 高碑店市| 金湖县| 启东市| 牙克石市| 怀宁县| 绥芬河市| 资溪县| 舟山市| 信阳市| 夏邑县| 通州市| 长海县| 建昌县| 铁岭县| 米脂县| 衡山县| 瑞金市|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