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馬財經 張凱旌
編輯|武麗娟
“AI大牛股”又“吃函”了!
12月4日,鴻博股份(002229.SZ)因為在財報里連續出現會計處理方面的差錯,收到了深交所下發的監管函。
之所以說“又”,是因為鴻博股份今年以來沒少受到監管關注。其一度是市場中的知名妖股,股價在5個月的時間里翻了近5倍,而“牽手”英偉達則是其股價“起飛”的關鍵。
有意思的是,此前鴻博股份與英偉達的合作飽受質疑,無論是團隊、資金還是公司原有的履歷,都與大眾理解中的“英偉達合作對象”有一些差異。但就在收到監管函后當天,鴻博股份又披露了子公司英博數科,與AI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簽下的一份價值13.82億元的訂單。公司的算力出租服務,似乎又已經走上正軌。
12月5日-7日,鴻博股份股價累計跌3.78%,目前市值160億元,相較此前股價暴漲后市值巔峰時期蒸發超60億元。現在,到底該怎樣看待這家公司?
連續出現會計差錯后收監管函
雖然被捧成“AI牛股”,但鴻博股份其實仍以安全印務為主業,是國內彩票印刷行業的龍頭之一。今年上半年,印刷業為公司貢獻收入的比例能達到91.52%。
而此次監管函的內容,就與印刷有關。根據調查,2021年9月至12月,鴻博股份子公司昊天科技與客戶簽訂了一批圖書印刷合同,后客戶違約,并賠付了違約金。然而,昊天科技卻把本應計入“營業外收入”的違約金收入計到了“主營業務收入”下。
2022年,還是昊天科技,有客戶指定了紙張供應商和采購價格,想讓昊天科技代收代付紙張采購款后直接進行圖書印制。如此一來,昊天科技在確認這部分圖書印刷業務收入時,就應該把紙張采購金額減去,結果公司未扣減,直接導致虛增主業收入和成本882.97萬元。
此外,2022年鴻博股份還把應列在“長期股權投資”科目的投資項目錯列在了“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下,導致虛增利潤總額101.69萬元。
如果說投資并不是鴻博股份的老本行,出錯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印刷可是公司一直貫徹的主業。
昊天科技早在2010年就已經成立,與印刷訂單相關的各種情形、客戶的要求都已經見怪不怪,財務的錄入方式更應爛熟于心,但公司還是出現了這類“低級”的錯誤。
而且即使算上這部分虛增的金額,對于公司的業績報表也并沒有明顯的美化作用。2022年,鴻博股份實現收入5.46億元,同比下滑5.01%,凈虧損5681.52萬元,同比驟降370.26%。算上虛增的收入和利潤,既不能改變同比下滑的趨勢,也無法轉變盈虧性質。
來源:Wind數據
如此一來,鴻博股份的會計錯誤就更顯得有些“摸不著頭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被監管點名擔責的鴻博股份時任董事長毛偉、財務總監浦威都有過被罰的“前科”。
今年年初,鴻博股份曾連續漲停,公司公告稱不存在董監高直系親屬買賣股票的行為,但經查毛偉母親確有在漲停期間清倉賣出股票,毛偉也因此被通報批評。而浦威,曾為鴻博股份違規向毛偉關聯公司提供財務資助擔責。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連續兩年出現會計差錯更正問題,意味著該公司的治理結構、內部控制制度以及財務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對于出現的會計差錯更正事件,公司應及時披露并采取相應措施以維護投資者利益和市場信心。
又簽大訂單,什么來歷?
比起收到監管函,鴻博股份隨后披露的近14億元大訂單顯然更受市場關注。
根據披露出的協議內容,鴻博股份子公司英博數科將向百川智能提供一定規模的英偉達智算服務器所有算力和資源,涉及金額預計13.82億元,履行期限為2024年1月30日開始的三年。
百川智能的創始人是前搜狗CEO王小川,是立志要做“中國版Open AI”的老板。10月,百川智能完成一筆3億美元的融資,目前股東中站著阿里、騰訊、小米等多家科技巨頭。
英博數科則是此前被市場熱議的“英偉達概念”公司,也是鴻博股份股價“走妖”的源頭。2022年8月,鴻博股份宣布與英偉達合作成立了北京AI創新賦能中心,正式向AI領域跨界。而英博數科,可以視為鴻博股份與英偉達合作的直接平臺。
英偉達在人工智能界的地位近乎壟斷,現在的市值高達1.1萬億美元。國內大廠搶破頭皮也要買的正是英偉達的芯片。
而鴻博股份,在與英偉達合作前,曾先后嘗試跨界轉型大數據、手游、5G、區塊鏈、小家電等領域,但都沒成功,營收在最近十年間一直原地踏步。結果跨界AI行業的第一步,就傍上了英偉達,未免顯得有些“不真實”。
事實上,鴻博股份也確實因此受到了投資者的質疑。
人員上,2022年鴻博股份的研發人員中只有2名碩士,擔任英博數科總經理的周韡韡,此前履歷主要集中在媒體和品牌方面,與“卷經驗”、“卷學歷”的AI大廠形成了鮮明對比。直到今年5月,英博數科才招來了前京東云副總裁吳東出任CTO。
資金上,2022年鴻博股份期末賬上現金不足11億元,而大廠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動輒以百億、千億為計量單位。至今年3月,鴻博股份只斥資數千萬元,從英偉達處買來了20臺服務器。
甚至,在英偉達官網的中國合作伙伴欄目下,都搜不到鴻博股份的名字。
即便如此,也不影響鴻博股份股價自今年1月20日至6月12日期間漲幅達到502.29%。但就在質疑聲越來越大時,鴻博股份似乎又用實際行動“打臉”了。
“英偉達故事”,講通了嗎?
今年7月,鴻博股份在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時,交代了與英偉達合作項目的主要業務,為算力出租、云資源采購一站式服務、人工智能教育培訓以及產業實驗室。
其中的算力出租,指的就是從英偉達及其余供應商處進購整機服務器,再以單臺機器為最小單位,對外出租算力。租金以預付方式按月支付。
通常情況下,業內會以“p”為衡量算力多少的單位,p越多算力越高。一個例子是,去年8月小鵬汽車曾與阿里云合作,在烏蘭察布建成了當時國內最大的自動駕駛智能計算中心扶搖,算力達600p,致力于自動駕駛模型的訓練。
鴻博股份剛開始到貨20臺服務器的時候,規劃的算力是100p。而今年10月,英博數科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內容顯示,9月底公司有一批由英偉達H800服務器組成的共計3000p智算設備到貨。此外,10月底公司還將有另外128臺英偉達H800服務器到貨。
來源:英博數科官方微信公眾號
按照業內人士的估算,一臺英偉達H800設備的算力是16p,那么截至10月底,英博數科在手算力已經達到5000p以上,確實擁有了可以對外簽單并且按時交付的底氣。
此外,由于市場供不應求,一臺英偉達H800設備的價格已經飆升到了200萬元以上。據此計算,英博數科買下這些設備至少需要6億元以上的資金。
鴻博股份證券部表示,這只是公司現有的算力,其他還有一些已經下單,但機器還沒到位的訂單,公司對今年年底算力調度的規劃預期是1萬p。
值得注意的是,11月英偉達受政策原因面臨對國內企業禁售。對此,鴻博股份稱公司應對現有需求沒有問題,既然簽了合同,就有履約能力,訂單大多是禁售前下的,受影響不大;至于禁售后下的單,需要等待政策更清晰一些才能評估情況。
目前,鴻博股份買到的英偉達服務器都放在租用的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廠房中。
事實上,就在與百川智能簽單前,10月英博數科還與北京京能簽下了9.9億元訂單。雙方將共同建設智算中心,一期規劃算力1024p。
在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據鴻博股份董秘王彬彬介紹,英博數科自今年5月開始產生收入,截至9月30日已實現算力出租收入1127.13萬元。
種種跡象表明,這門一開始遭到質疑的生意,似乎真的走上了正軌。而鴻博股份在這個過程中展示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便是其與英偉達的“交情”。
大模型爆火的今年,國內涌現出了大批相關的創業者,已有的大廠也都紛紛下場投入。在此背景下,英偉達設備光是賣給頭部企業都不夠,其他上市公司也有在規劃里將自己的算力出租說得“天花亂墜”,但大部分都是“紙上談兵”。
比如做味精的蓮花健康(600186.SH),10月稱將如期交付330臺英偉達H800服務器,11月就被證監會采取行政監管措施,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算力服務器交付進展信息披露不準確;12月董事長被刑拘的恒潤股份(603985.SH),一度在公眾號里規劃智算算力規模超過40000p,但沒過多久就澄清表示,該目標“僅為愿景”,目前相關業務仍處于前期啟動階段。
而鴻博股份,不僅能持續買到服務器,而且為了證明服務器到貨,還自己拍起了開箱視頻。
來源:英博數科官方微信公眾號
鴻博股份證券部表示,這些都與去年跟英偉達簽的合作協議有關,公司能直接拿到原裝的最新算力設備。
當然,公司也有可能并不都是在英偉達那里直接買的。今年7月,英博數科曾向紫光曉通采購了部分設備,斥資4.94億元。紫光曉通隸屬紫光股份(000938.SZ)旗下,而紫光股份的另一家子公司新華三,則是英偉達在國內最高級別的合作對象之一。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如果公司已經購買了大量的服務器并能夠出租盈利,那么這可能意味著公司的算力出租業務已經初步跑通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公司的整體業務模式已經完全成熟,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評估。
在張孝榮看來,目前國內一些大廠在購買英偉達的設備方面都面臨一定的困難,對于一家之前沒有任何AI從業背景的小公司來說,可能會更加困難。然而,這也取決于公司的市場策略、合作伙伴關系以及技術實力等多種因素。10000p算力有一定市場,但也很難說有很大用處。巨頭跑無人駕駛的算力常常都以數百T開始計算,頂級算力超過E級算力。
需要注意的是,項目出現的持續進展并不能完全抹除此前的質疑。即使拋開資金和管理的問題,公司能否長期穩定在市場生存還是個疑問。
科技博主“董指導聊科技”認為,算力租賃的劇本,曾在數據中心IDC身上演繹過。十年前IDC也曾爆發造富潮,但后續則經歷回落。究其原因,IDC本身是低壁壘的,核心是看誰能拿到客戶,會遭遇巨大競爭;其次,互聯網流量大戶屈指可數,面對大玩家,IDC經營者沒有議價能力,而且當流量成為核心,客戶會希望自建。對比而言,算力租賃的大玩家更多,大客戶還是會自建,而且附加服務比租賃更重要。小公司依然很難做。
你認為鴻博股份這次能跨界成功嗎?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