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孫媛
今日,養豬又誕生了一個新IPO。
12月6日,四川德康農牧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德康農牧)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36.95港元/股,開盤價即發行價,開盤后股價呈現微漲趨勢,截至上午收盤,股價為37.40港元/股,較發行價上漲1.22%,市值為145.44億港元(約合133.8億元)。
來源:百度股市通截圖
這家來自四川成都的企業主要從事生豬及黃羽肉雞的畜牧養殖,由于德康農牧2022年生豬銷量為540萬頭,在中國生豬供貨商中排名第六,故也被稱為“豬老六”。
事實上,“豬老六”的上市之路并不算順遂。公司分別在2021年6月、2023年1月和7月三次遞表,才得以在沖刺上市3年后順利敲鐘。
而隨著德康農牧上市,這家豬企不僅成為繼牧原、新希望、溫氏等上市豬企的后來者,更成為四川成都今年第6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
兩個企業家養豬,3年營收330億
要說德康農牧,背景也并不一般。
其第二大股東陳新育原名為劉永美,1950年出生于四川省新津縣城關鎮,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三哥。但兩歲時,由于家庭生活困難,被過繼到一家姓陳的人家,故改名為陳育新。
盡管被過繼,創業時陳育新依然與劉家三兄弟一起,創辦了育新良種場。1990年四兄弟選擇分家,陳育新繼續擴大飼料業務,最終形成了華西希望集團,而這家公司跟德康農牧實控人王德根頗有淵源。
王德根在1994年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設備結構專業畢業后,于1999年5月加入四川省內江萬千飼料有限公司(成都華西希望集團的附屬公司)任總經理,2005年至2020年擔任四川特驅董事長,其中2013年9月升任華西希望集團總裁。
可以說是,飼料生意+華西集團讓兩人走到了一起。
2008年,重慶特驅由華西希望集團成員之一的四川特驅及執行董事胡偉分別出資85%及15%成立,早期主要是家禽業務。
時任董事的王德根在2011年意識到畜牧業的潛力后,以代價1040萬元從四川特驅收購重慶特驅42%的股權,成為重慶特驅最大單一股東,并持續發展重慶特驅的生豬及家禽業務,同時,四川特驅另外將其余股權中35%以700萬元轉讓予陳育新。次年,重慶特驅便改名為重慶德康。
在重慶德康從一家加拿大生豬基因公司進口了800多頭種豬,建立自有生豬養殖體系,并建立一號家庭農場模式后,德康農牧于2014年以重慶德康股權及現金出資成立,重慶德康則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
自此,身為第一、第二大股東的王德根與陳育新便開啟了做大做強的“養豬”之旅。
據招股書,截至2023年5月31日,德康農牧專注于生豬及黃羽肉雞的育種及養殖,擁有生豬、黃羽肉雞育種、養殖以及飼料生產方面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業務已遍布中國13個省及自治區的39個城市。過去10年,公司生豬銷售量增長超過100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2年,按生豬銷量計,德康農牧在中國生豬供應商中排名第六,市場份額為0.8%;按黃羽肉雞銷量計,該公司在中國黃羽肉雞供應商中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2.1%。
公司業務主要分為三個板塊,即生豬、家禽以及輔助產品,輔助產品主要包括飼料原料。
來源:德康農牧招股書截圖
其中,生豬產品為公司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于2020年、2021年、2022年2022年及2023年5月31日止五個月,德康農牧分別實現收入81.45億元、99.02億元、150.37億元和63.62億元,公司生豬產品貢獻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70.6%、72.4%、78.1%及78.8%。
IPO后,王德根直接持股3.06%,并通過德盛榮和間接持股33.7%,以合計持股36.76%位列第一大股東,陳育新持股11.49%。以目前市值134億元計算,實控人王德根身家為49億元。
6年估值漲超21倍,在豬肉“下行期”IPO擴能
德康農牧一路高速發展中,既有企業家的正確掌舵,也有資本的強大助力。
據招股書顯示,從2015年至2021年,德康農牧接受過個人及機構的多次投資。其中從光控麥鳴、宜興光控、蘇州厚齊及上海潯然分別得到1.8億元、5億元、6000萬元及1.2億元投資額,用于公司日常業務發展和運營、固定資產收購、購買生產設備及樓宇。
在這些融資后,德康農牧的估值也隨之走高,投后估值從2015年的10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221.2億元。
來源:德康農牧招股書截圖
IPO后,光控麥鳴、宜興光控、蘇州厚齊及上海潯然分別持股9.66%、3.16%、1.69%、0.51%,按市值134億元計算,持股價值分別對應12.9億元、4.2億元、2.3億元、0.68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康農牧IPO后市值相較2021年最后一輪投資后估值“縮水”近87億元,或許跟當前處于行業豬周期下行階段,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現況相關。
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約為36.08億元、-31.73億元、9.10億元、-21.84億元,今年前五個月出現超20億元虧損。同期,德康農牧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8.8%、7.7%、13.8%和-6%;生豬銷售的毛利率分別為55.8%、10.2%、14.3%和-5.7%,呈下行態勢。
來源:德康農牧招股書截圖
凈利潤跟毛利率的波動一部分源于生豬價格低迷,一部分源于飼料及飼料原料價格的上漲,此外銷量增長疊加上下游價格擠壓,虧損呈現擴大趨勢。
從新希望、牧原股份、溫氏股份、天邦食品等A股上市養豬企業公布的前三季度財務數據來看,也均出現虧損情況。其中,新五豐、巨星農牧、神農集團、羅牛山、東瑞股份前三季度虧損額創下歷史新高。
而在這波豬周期的下行區間,據海益基金研究,其特點是負債擴產能、自養及外購豬仔養殖利潤持續為負、去化緩慢以及出現壓欄等。
也就是說在虧損的同時,各家豬企仍會進行產能擴張。根據海益基金的統計,2021年至2022年就有牧原股份、唐人神和羅牛山等多家上市公司進行非公開募集,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或產能擴張。
從2021年開始沖擊上市的德康農牧亦是如此。
2020年至2023年1-5月,德康農牧購置物業、廠房及設備的金額分別達到了29.4億元、22.3億元、10億元和5億元。截至2023年5月底,物業、廠房及設備的賬面凈值為93.5億元,其中包括了11億元的在建工程。
此次通過IPO,德康農牧將把募資的50%用于未來三年拓展現有生豬和黃羽肉雞養殖業務、15%用于未來兩年發展食品加工業務。
在招股書中,德康農牧表示,需要以具成本效益及高效的方式擴展生豬及黃羽肉雞養殖業務規模,鞏固其市場地位,并拓展業務至肉制品生產及加工,實現上下游一體化。
可見,成功登陸二級市場后,德康農牧挑戰依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