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2月6日,界面新聞從應急管理部獲悉,近日,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部門和單位召開會商會,對冬季(2023年12月-2024年2月)及12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進行會商研判。
綜合分析認為,當前已形成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持續到明年春,厄爾尼諾可能導致全球氣溫偏高,極端天氣趨多趨強,災害復合鏈發風險加大。
“今年冬季,我國前冬偏暖,后冬接近常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地區可能發生低溫雪災,南方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西南等地森林火險等級高;西南、西北部分地區可能出現階段性氣象干旱;沿海海域災害性海浪過程可能偏多;南方和西北地區地質災害可能分散發生。”應急管理部在本次會商研判中表示。
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冬季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冬季后期(2024年1-2月)影響我國冷空氣過程次數偏多。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可能發生低溫雪災,南方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但出現長時間、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可能性較小。
氣象干旱風險方面,應急管理部指出,9月以來,云貴川渝等地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氣象干旱階段性發展,目前云南東部、貴州西部和南部等地存在中等以上氣象干旱。“預計冬季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北部降水偏少,氣溫偏高,上述地區氣象干旱發展可能性較大?!睉惫芾聿勘硎尽?/span>
此外,應急管理部在預測12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時表示,12月份,華東、華中等地存在低溫雨雪災害風險;華南、西南等部分地區森林火險等級高;北方江河流凌、封河情況將進一步發展;災害性海浪過程較常年略偏多;華東、中南、西南等局地可能發生地質災害。
根據預測,12月份全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偏高,主要有3次冷空氣過程,出現時間為上旬前期、中旬中期、下旬前期,強度中等到偏弱。華北南部、東北北部、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南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存在階段性低溫雨雪災害風險。
對于我國來說,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秋冬季我國東部地區降水容易出現“北少南多”,南方城市內澇現象凸顯,北方城市則降水偏少,容易發生干旱。此前在12月1日,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據監測顯示,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期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峰值強度在1.5°C至2°C之間,強度為中等,類型為東部型,并會持續到2024年春季?!?/span>
賈小龍表示,今年出現大范圍極端嚴寒的可能性較低。此外,厄爾尼諾年冬季,我國南方地區水汽輸送通常較為豐沛,配合冷空氣南下,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和雨雪冰凍天氣,“但是根據我們分析,出現類似2008年年初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可能性小。”賈小龍說。
多年資料分析表明,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當年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
據中國氣象報報道,厄爾尼諾的確是影響我國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的發生常常導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據統計,1951年至2000年發生過14次厄爾尼諾事件,有13次我國冬季出現暖冬。最近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出現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該年冬季我國平均氣溫-2.3℃,較常年同期偏高1.1℃,是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五高。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11月11日發文表示,一次中等或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通常大約能夠使年平均的全球表面溫度上升0.1℃-0.22℃。隨著2023年5月以來的逐月最暖紀錄的出現,較有可能打破2016年最暖年這一紀錄,2023年或將成為1850年以來最暖的年份。
不過,針對近期頻繁到來的寒潮天氣,公眾也開始疑慮今年冬季偏暖的預測是否有誤。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接受中國氣象報采訪時表示,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影響因素也較多,即使在暖冬,也會有階段性的冷,寒潮和大雪紛飛的場景都不會缺席。比如,2016年冬季雖然是1951年以來最暖冬季,但仍遭遇了4次大范圍冷空氣過程,局地降溫幅度超過16℃。目前來看,今年冬天仍然會有階段性冷空氣活動。
據賈小龍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3年冷空氣階段性變化非常明顯。他稱,今年以來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有29次,較常年同期偏多3.7次。其中,上半年1-5月有19次冷空氣過程,較常年同期偏多3.8次,9-11月有10次冷空氣過程,接近常年同期。11月以來較常年同期偏多1.7次。總體來說,今年以來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次數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