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板洞察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孩子的感統能力,感統訓練行業也借勢而起,眾多早幼教及青少年培訓機構紛紛推出相關課程,一些家長甚至不惜花費過萬為孩子報名學習。
那么感統訓練究竟是一門怎樣的課程,為何有如此魅力能夠撼動家長的錢包。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這幾年,又引發了哪些爭議?
01、基于感覺的課程,感統訓練因何而生
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感統訓練及背后相關產業,需先弄清楚何為“感統”。感統是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Ayres.J 在上世紀 70 年代所系統提出的理論,全稱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匯總,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簡單來說,是一項利用不同感官通路從環境中獲取信息,并對其進行加工再處理的能力。
而據有關研究表明,兒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者占 10~30%,這種失調與先天遺傳及后天環境均有關系,即使是正常發育階段也可能會出現,且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四川省兒童工作資源中心負責人、成都理工大學李海梅教授表示,感統失調是一個臨床心理學概念,通常也被叫做學習能力障礙,是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腦綜合功能發揮失調的一種表現。
并且,隨著孩子的成長,除常規五感(視、聽、味、嗅、觸)外,其深部感覺如前庭覺、本體覺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兩者對習得更高級的技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前庭覺是孩子分辨自己是直立還是平臥,是在做加速、減速還是在做直線、曲線運動的關鍵,與平衡感關系密切。當前庭器官受到較強烈的刺激時,就會產生惡心、嘔吐等現象。
而本體覺則與觸覺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是大腦可充分掌握自己身體的能力。從簡單的吃飯、脫衣、寫字到高難度的體操動作都需要本體覺的參與。常見的嬰幼兒走路不穩,就是因為本體覺和前庭覺的統合能力還不夠。
因此,從上述科學理論出發,感統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幫助孩子理解和適應外界的感覺刺激,使之對環境做出恰當的反應。除涉及到基本的感官功能,也與注意力、行為、情緒和學習等方面息息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 3-6 歲為感統訓練的黃金期,若錯過該時期,則需要進行更大力度更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改善孩子感統失調問題。超過 12 歲的孩子,其感統能力則很難再通過后天訓練改變。
02、高速發展的背后,行業亂象不容忽視
不可否認,感統訓練作為早期教育中的分支,隨著近幾年教培機構轉型等因素的催化,其發展迅速,日趨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家長的認可。與此同時,行業出現的一些亂象也不容忽視,亟待治理解決。目前來看,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首當其沖的即整個行業尚無統一的標準和監管機制,導致市場上的感統訓練機構及從業者質量水平參差不齊,進而致使一些不專業或不合理的訓練方法被使用。此外,由于業內尚無統一標準,意味著機構在宣傳上基本是“一言堂”,刻意制造感統失調焦慮,大肆鼓吹感統訓練效果,以達到讓家長付錢的目的。
課程收費上,目前市面上的感統課程根據授課形式不同、教學地點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收費差異也較大。如線下收費高于線上收費,一對一感統訓練和一對多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一線城市的收費普遍高于二、三線城市;容納兒童各項能力的綜合訓練比單項訓練的收費高不少。綜合來看,感統訓練的費用大多在每小時 100 元至 400 元之間,但也不乏近千元的“天價課”。
從業資質上,目前市場上做感統訓練的人員大多冠以國家感統咨詢師、家庭感統訓練師的名號。但事實上,這些感統訓練師和感統咨詢師并沒有所謂的國家認可或頒布的證書。并且,所謂的感統訓練師證書并不是技能等級證書,也并非從業資格證書,只能證明學習過相關課程,多數單位和機構都可頒布類似證書。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機構考取感統訓練師等相關證書時,只需滿足 18 歲以上條件即可,專業上也不做過多限制,只要高中畢業就能報考。
此外,一些訓練課程往往忽視孩子的個體差異和綜合治療?,F實中,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他們在感官處理和整合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單純進行感統訓練往往無法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需要結合其他治療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更重要的是,盡管一些研究表明感統訓練對于改善兒童的感官整合能力及相關問題有積極影響,但行業仍然缺乏足夠且嚴謹的科學依據來支持其可靠性。這也是感統訓練長期陷于爭議的關鍵所在,需要更多臨床研究來驗證其實際效果。
03、失調因人而異,家長不必過分焦慮
針對前文提到的亂象問題,有業內人士認為,要提高相關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康復質量,必須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從理論、評估、到治療實操,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的技術和能力。同時,相關部門應出臺能夠規范感覺統合治療的標準化管理機制,在從業人員的資質、上崗培訓內容、上崗資格考核、在崗繼續教育等方面出臺嚴格有效的管理標準和模式。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做好“把關人”的角色,切莫因過分焦慮沖昏頭腦。導致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涉及遺傳、早期發育、神經系統、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赡芤恍W習障礙(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或行為問題(如自閉癥譜系障礙)與感統失調有關,但每個孩子的情況是獨特且復雜的,具體原因需因人而異。
北京市某婦幼保健院一醫生表示,兒童本身就處在快速的動態發育中,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個體發育差異也十分合理,并非真的感統失調。家長對此需科學看待,保持理性。孩子是不是存在感統失調,培訓機構、早教機構無法作出專業診斷,應當由專業醫療機構進行診斷。
因此,如果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的跡象,最好咨詢專業醫生或治療師進行評估和診斷,再制定相應的治療計劃。并且,家長在決定是否對孩子進行感統訓練時,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實際發育情況,單純的感統失調也許是正常發育過程中的差異化或不成熟的表現,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幫助孩子克服感統失調帶來的不適。
結語
綜合來看,感統訓練雖然不能徹底解決孤獨癥或多動癥的核心癥狀,但對提高兒童的感覺整合能力、社交能力、注意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確實有所幫助,相關部門和機構如果能有序組織、合理運用,其能在教育大市場中尋找到一片安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