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如今要說哪一個科技巨頭在這輪AI浪潮中分到了最大的一塊蛋糕,毫無以為非慧眼識OpenAI的微軟莫屬。無論New Bing、還是Microsoft Copilot,也都讓外界看到了微軟對于用AI改變大眾日常生活的意圖。不過在大力推進AI賦能現有業務的同時,“One Windows”這一跨平臺互通互聯設想,似乎也并沒有被微軟方面放棄。
日前根據美國商標和專利局(USPTO)公示的清單顯示,微軟方面獲得了一項關于跨設備體驗的相關專利。據悉,這是一個跨設備技術,通過在平臺層內嵌遠程發現和控制模組,可實現電腦、平板、手機等設備之間的互聯控制。而這項專利的核心,則是基于網絡的遠程控制系統,使得用戶能夠輕松的在不同設備之間共享和控制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在這一專利中主要聚焦跨設備發現和控制的問題,與之前的“三屏統一”戰略有著一定的差異。事實上,三屏一云更強調不同設備間的無縫云同步服務,而此次的專利更關注的則是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設備間的互聯控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軟的這一新專利是基于過去失敗經驗上的改良。
微軟試圖將所有終端“大一統”的意圖其實始于移動互聯網早期,當時眼見Android和iOS真正意義讓手機從通訊工具變成了計算終端,在2012年面向平板電腦的Windows RT以及面向移動端的Windows Phone 8,就與Windows 8一同亮相了。然而遺憾的是,Windows Phone手機與Surface RT孱弱的產品競爭力以及缺乏開發者的支持,讓微軟初次嘗試統合PC、平板和手機的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
到了Windows 10時代,微軟方面拿出了通用Windows平臺(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簡稱UWP),核心目的是讓應用程序可以在Windows 10和Windows 10 Mobile上運行、且無需重新編寫。毫無疑問,UWP是個不錯的好想法,因為它讓用戶可以在不同設備上獲得近似的使用體驗。可問題是,微軟方面卻希望UWP來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操作,即借助Windows生態積累的龐大開發者群體和相關資源,來反哺Windows Phone/Windows 10 Mobile。
相信此前微軟在總結Windows Phone 8失敗的教訓時,一定會認為缺乏開發者社區的支持,是導致Windows Phone用戶沒有App可用,而開發者不愿意為其開發應用,則是因為該平臺因用戶規模小、缺乏變現潛力。所以當時他們認為跳出合一死循環的辦法是兼容,即通過各種途徑將其他平臺既有的應用拿過來用,從而最終改善自家Windows Phone的體驗,因此也就有了UWP。
不得不說,微軟的這個想法可以說是極富創造力,如果盤活PC端資源為移動端所用的UWP最終獲得成功,微軟的市值想必也早就超越蘋果了。很可惜UWP同樣也是中道崩殂,因為其并不代表一個應用程序一定就可以在PC和移動端使用,而是代表一種可能性。而在各大操作系統的擁有者中,微軟對于自家生態的控制力毫無疑問幾乎是最弱的。
Windows是從技術上閉源、但在市場層面又是極度開放,所以這就使得微軟并沒有像蘋果和谷歌一樣,強制簽名校驗軟件的安裝來源,這也就導致了從技術上來說,第三方應用市場有存在的可能性。
事實上,微軟應用商店搞不起來,恰恰也與Windows生態中應用分發去中心化的格局密切相關。相當于是又想要跨平臺、又不愿開源,此外微軟還不給實際利益,畢竟就連谷歌都知道要讓游戲大廠留在Google Play Store,每年都得交“歲幣”,因為開發者憑什么去替微軟完成它的大一統夢想呢。
誠然,UWP應用在Windows 10 1809版本后,就已經擁有相當可靠的穩定性和更完善的API,也實現了比以往更好的性能、更低的資源占用,以及更高的安全性。但是在PC端還有更好用、功能更全的exe程序,用戶又何必去使用UWP應用,而且UWP應用還不能“耍流氓”,開發者自然也就不愿意花費人力財力去開發UWP應用了。
畢竟在同樣的設備、同一批用戶的情況,開發者為什么要去開發兩個版本呢?由于Windows 10 Mobile在與iOS和Android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也使得微軟在移動端失去了陣地,甚至變成了“年度最佳iOS和Android開發者”。當原本計劃是“兩條腿走路”的UWP應用“瘸了”后,UWP的預期就變得更低了。
因此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大一統雖然是微軟擴張野心和內部管理能力極限的妥協產物,卻很難稱得上是市場的真實需求。歸根結底,微軟領導下的Windows生態更近似于一個松散的聯邦,微軟沒有能力讓合作伙伴為了長遠的利益,而付出巨大的前期成本。如今隨著Windows Mobile的失敗,微軟也不打算繼續死磕移動端操作系統了,他們的跨平臺戰略也從終端變成了數據。
微軟此次曝光的新專利所希望實現的,就是讓相同的用戶數據在不同平臺上流轉,基座也從終端設備變成了云。相比于單純的軟件移植,這種不改變現狀的跨平臺互聯顯然更具現實意義,并且與目前更常見的串流方案相比,跨設備的數據互通在效率層面顯然也更有優勢。但是盡管微軟的這一設想很好,可最終在落地時不可避免的會也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數據的控制權。
如今的情況,是用戶設備里的數據在實質上是平臺和用戶共管,數據流入其他平臺對于平臺方而言則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問題。微軟的互聯控制專利在某種程度上則是在“白嫖”其他平臺的數據,在用戶數據的價值早已有共識的現實條件下,這個想法真的有可行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