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今年9月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宣布事實性破產時,英國地方政府聯盟就警告超過20個地方委員會將在未來兩年內面臨事實性破產風險。
當地時間11月29日,英國民間傳說英雄羅賓漢的故鄉、諾丁漢郡首府諾丁漢宣布事實性破產。諾丁漢是英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僅次于倫敦的第二大貿易集散地。
諾丁漢市由英國反對黨工黨領導,該市的事實性破產也成為了黨派之爭。
諾丁漢官員指責保守黨政府常年削減對地方政府撥款,再加上通脹高企導致該市入不敷出。保守黨人士則指責管理諾丁漢的工黨政客們錯誤投資、開銷過大釀成了財務問題。
諾丁漢市政委員會曾創立羅賓漢能源公司,成為英國第一個創辦能源公司的地方政府。但由于虧損嚴重,公司已倒閉,給諾丁漢市政委員會留下數千萬英鎊損失。

周三,諾丁漢市政委員會在官網發布“第114條通知”,意味著該市事實性破產。根據英國法律,地方委員會必須保持預算平衡,如果地方委員會無法為預算籌集資金則必須發布“第114條通知”。
通知發布后,地方委員會不能有除保護弱勢群體、維持法定服務之外的新支出,現有合同則繼續履行。
諾丁漢市政委員會解釋,居民對兒童和成人社會服務需求上漲、相關部門為保障無家可歸者基本生活的支出增加以及通脹持續,導致委員會預算存在巨大缺口。過去的財務治理問題、上一財年超支也影響了委員會的支付能力。
2023/2024財年尚未結束,諾丁漢市政委員會已經被預計將超支2300萬英鎊。諾丁漢市政委員會領導人梅倫(David Mellen)解釋,超支中有2100萬英鎊都用于提供社會服務和安頓無家可歸者。
他同時把矛頭對準保守黨政府,指責政府從2010年以來每年對諾丁漢的撥款都減少1億英鎊。梅倫稱,在撥款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要讓市政委員會自己處理成本上升問題是不現實的。
對于類似羅賓漢能源的投資失誤,梅倫認為此類失誤給諾丁漢造成的損失遠遠不及政府削減撥款。
諾丁漢市政委員會在2015年成立羅賓漢能源,初衷是想抗衡英國的大型能源公司,為居民提供低價能源。羅賓漢能源公司為非營利性質,不需要向股東分紅。
鼎盛時期,羅賓漢能源有12.5萬客戶,包括工黨前領袖科爾賓。工黨領導的諾丁漢市政委員會也成為英國第一個創辦能源公司的地方政府,工黨高層多次前往羅賓漢能源參觀,科爾賓還在工黨年會上專門提起過該公司。
但從創立之初,羅賓漢能源就處于虧損狀態,到2018/2019財年虧損超過2300萬英鎊。2019年,英國能源監管機構天然氣與電力監管辦公室(Ofgem)要求羅賓漢能源按時繳納能源稅,否則將吊銷公司執照。
由于無法按時籌集所需費用,羅賓漢能源被迫關門。公司230名員工被裁,11.5萬客戶被轉至英國最大的能源公司英國天然氣,諾丁漢市政委員會損失超過3810萬英鎊。
當時外部審計員撰寫的公共利益報告指責諾丁漢市政委員會對羅賓漢能源的財務狀況存在“機構性盲區”,在運營時把政治目標凌駕于現實之上。
隨著諾丁漢事實性破產,市政委員會主導的一批大規模基建也遭到質疑,諾丁漢正計劃翻修一家大型購物中心。本周二,造價1000萬英鎊的一座新圖書館才剛剛開門營業。梅倫表示,市政委員會不會關閉圖書館。
與伯明翰的情況一樣,英國政府并不打算為諾丁漢提供救助。伯明翰事實性破產后,英國首相辦公室強調,英國政府此前已經提高了對地方委員會的撥款,地方委員會應該對自己的預算負責。
隨著諾丁漢赴伯明翰后塵,英國住房和計劃部發言人表示,去年該部門就依照法定權力介入諾丁漢市政委員會的“嚴重治理和財務問題”中,要求諾丁漢當局必須做出改進。
發言人稱,英國住房和計劃部對諾丁漢市政委員會缺乏緊迫性表示了關切,強調相關改進需要由諾丁漢當局自己做出。
英國地方委員會的資金主要來自中央政府撥款、提供收費服務以及稅收,包括營業房產稅、居住房屋稅。之后,諾丁漢市政委員會可能將出售資產、停止新招聘、裁員、縮減部分服務。
雖然諾丁漢的破產部分原因是與市政委員會的管理有關,但地方政府事實性破產已經成為英國近年來的多發事件。從2020年至今,英國先后有六個地方政府宣布事實性破產。
英國地方政府協會7月發布的預測顯示,由于高通脹持續影響地方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的能力,即便今年底英國的通脹率回落到2.9%,明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地方政府依然將面臨至少20億英鎊的資金缺口。2024年到2025年的資金缺口將為9億英鎊。
今年下半年以來,英國的通脹有所緩和。10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為4.6%,低于9月的6.7%,創兩年來新低。從去年10月開始到今年3月,英國的通脹率一直維持在兩位數。
去年底,首相蘇納克同意在2023年到2024年為地方委員會撥款595億英鎊,同比上漲9%。但地方官員指出,英國的高通脹已經抵消了大部分撥款增量。
由英國47個地方政府組成的團體Sigoma(Special Interest Group of Municipal Authorities)在8月進行的調查顯示,至少26個地方委員會將在未來兩年內面臨事實性破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