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刻度 天闕堡
編輯|高 智
華為,從來不缺話題。
前不久,在智界S7及華為全場景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演示了“自己會開,自己能停”的超視距自主泊車功能,并強調這是業界唯一機械車位泊車輔助。
這之后,相關的體驗視頻不斷浮現,成為互聯網議論的焦點。
自主泊車,究竟是來“秀肌肉”還是玩真的?“停車自由”的背后,華為到底在盤算什么?牽手華為,能否圓傳統車企的“高端夢”?
從B端走向C端,技術門檻抬升
自主泊車,起于B端。
一名算法工程師告訴鋅刻度:“AVP(自主泊車)是L4等級的自動駕駛,在C端還是新鮮事物,但B端有AGV(無人駕駛引導運輸車),應用已較為成熟,兩者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譬如,京東智能倉庫配置的AGV,可以自動尋找貨物,并搬運至打包處,經過分揀系統后,再分別送達小件分揀區、大中件分揀區或者特殊物品分揀區等區域,將“人找貨”模式變為“貨找人”,效率大大得到提升。
再譬如,上海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預,AGV扮演了“優秀員工”的角色,獨立自主完成貨物搬運。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自主泊車與無人駕駛引導運輸車均具備無人駕駛、自動導航、路徑優化、主動避障、精準停車等功能,但技術難度并不在一個量級。
上述算法工程師進一步表示,C端的應用場景較為復雜,僅僅會車就可以分為直道、彎道、路口、窄路、陡坡等。
更為麻煩的是,C端的變量較多,不同停車場的大小、形狀、坡度可能不一樣,同一停車場不同時刻的車輛數量、行人數量等也可能不一樣。
如此一來,實時建模、實時決策、實時博弈、實時應變等成為“必選項”。
“還要考慮碰到不守規矩的情況,比如車庫內有車逆行抄近道,造成前面有車動不了,后面有車退不了……”該算法工程師稱。
不難看出,自主泊車的技術門檻更高。
眼下,較為成熟的是主控泊車與自動泊車,即使遙控泊車與記憶泊車都還沒有普及,自主泊車卻要上演降維打擊了。
對此,一名資深保險從業人士告訴鋅刻度:“自主泊車是一個新商業模式,承保如何界定還缺少行業標準以及實踐經驗,讓多方信服并不簡單。”
一言以蔽之,保險的厘定機制滯后科技的發展,配套高級自動駕駛交強險或商業險,才可以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徹底打開自主泊車的市場“大門”。
游戲規則變了,高端的內核是智能駕駛
以上可見,自主泊車全面普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這并不影響華為的盤算。
多年以來,以BBA為代表的海外品牌牢牢把控著高端市場,擁有無可爭議的話語權,更為重要的是還擁有了定義權:高端不等于高價,更不等于高配。
須知,高價與高配,一直被國內品牌視為上躍的關鍵抓手。
據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的數據顯示,2023全球汽車價值品牌100強,中國擁有25個品牌,可Top 10卻無一席之地,依然任重道遠。
于是乎,華為出手改變游戲規則。
傳統燃油車時代,高端的底座是發動機缸數與最大馬力,內核是時間的沉淀與文化的底蘊;新能源時代,高端的底座是三電,內核是智能駕駛。
換道競爭之下,通過技術革新有了彎道超車的可能:華為的打法是通過智能駕駛重新定義高端,從而打破傳統的固有印象,謀求掌握市場的話語權。
譬如,奔馳更早公開了自主泊車視頻,附加了諸多特定條件不說,表現更是一言難盡,怠速行駛、拐彎一次不過、路邊有布娃娃不動……,作為燃油車行業開創者與領導者的奔馳,都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用遑論了。
一名互聯網觀察人士告訴鋅刻度:“未來,高端勢必由中國汽車來定義,過去大肆宣傳的檔次感、豪華感、科技感、運動感、機械素質、賽道基因、駕駛樂趣都將成為過眼云煙,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簡而言之,華為正在攻占消費者的心智,一旦智能駕駛與高端標簽成功進行了心理錨定,國內品牌就有走向高端的底氣。
對此,余承東表示:“我們一直認為,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臺。”
據多家媒體報道,華為的新合資公司,除了長安汽車及其母公司之外,北汽、江淮、奇瑞、賽力斯四家智選車四家合作伙伴均收到加入的邀請,并與東風集團、一汽集團等多家投資者進行深度洽談,各購買至多5%的股份。
由此可見,中國汽車工業迎來“ChatGPT時刻”,借助智能駕駛的“東風”,向多年未成的高端化挺進,看到了破局的曙光。
“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表示:“外國車企隨便拿出點毫無誠意的新功能,就想賣高價,然后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日子將會過一天少一天了。”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參照智能手機的滲透率提升路徑,智能駕駛賽道才剛剛開啟全場景元年,爭奪高端的定義權與話語權還需要久久之功。
可華為的“陽謀”,卻始終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