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清北人大學生把“雞腿阿姨”送上熱搜的勁頭還沒過,這屆大學生又開始忙著給母校打分。
近日,社交軟件虎撲上的“高校評分”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不同于官方發起的評價,這份“野榜”更多出自學生的第一視角和真實感受,吐槽更是直擊“痛點”、不留情面,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部分高校生活的真實面貌。
例如2024年QS亞洲大學排名首位的清華大學,在這份“野榜”中只獲得5.0分,截至發稿有超八萬人打分,分數低的原因不是學校本身不好,而是學生“得不到就要毀掉”的戲謔和自嘲心態。其中點贊最高的評論是“感覺學校一般,我周圍都沒有多少人上這個學校”。

北京大學在這場“清北之爭”中奪得上風,獲得8.6的高分。上萬名網友認為北大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大學,沒有之一”,給予高分的原因還有該校的“人文關懷”與“自由浪漫”。
哈爾濱工業大學以9.6分排在前列,有學生給滿分的原因是該校提供了優越的住宿環境——雙人間、干濕分離的獨立衛浴、空調暖氣、免費健身房羽毛球乒乓球,下樓過一個暖廊就能上課,去實驗室有全天候校園巴士,入學還發兩萬二。
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憑借9.3的高分,成為這份“野榜”中的一匹“黑馬”。“全世界最好的校長”是其“出圈”的主要原因。
“你給明星發信息他不一定回,但你給‘九口校長’發信息他鐵定回”,類似的話語頻繁出現在該校下方的評論區。網友們口中點贊的“九口校長”,就是景德鎮陶瓷大學現任副校長呂品昌。因名字中有9個“口”,呂品昌被網友和學生們稱為“九口校長”。

從師資到學業強度,從地理位置到住宿環境,甚至是校徽設計,都成為大學生評價學校的考量維度。整體看來,這份“野榜”雖然不乏正經評價,但更多是戲謔且帶著主觀色彩的個人吐槽。
之所以能在學生群體中引發熱議,原因之一在于這份民間榜單的稀缺性。
目前對于大學評價主要來自三方面的主體:一是行政評價,即政府部門對學校的辦學評價;二是專業評價,即專業機構按照專業標準對大學及學科專業的評價。三是社會評價,包括學生、家長、企業以及社會輿論。
自上而下的評價常因為行政色彩和官僚主義難以引起共鳴;市面上也不乏專業機構的大學評價,以學科實力、師資力量、科研成果等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相對來說更加多元客觀,但更多是作為升學參考的指南。
這份從在校生和校友視角出發的大學評分榜,成為一個民間自下而上的發聲出口,沒有官方或第三方的過濾或干預,從里面能探聽最真實的聲音,尋找到最大公約數的共鳴,這是大家自發參與并傳播的基礎。
其二,不少評語成為新的“網絡熱梗”,這些自帶流量密碼的“熱梗”通過社交媒體進一步擴散。
如學生吐槽北京中醫藥大學時稱“人文關懷毫無首都風韻,行政管理頗具慈禧遺風”;南京審計大學的學生吐槽宿舍條件惡劣——“21世紀18人寢,中國人自己的緬北”;陜西師范大學“把從大山里考出來的孩子送回深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聚是一團火,散是派出所”;北京服裝學院“身在城鄉結合部,心在巴黎時裝周”。
這些“熱梗”所體現的“拉踩互黑”、“自黑”成為網絡亞文化的延伸,自帶娛樂性質的吐槽消解了評分本身的嚴肅性和學術性,也實現了評價標準的下沉和意見表達門檻的降低,成為全國高校評分吸引百萬人參與的關鍵。
熱議背后,高校評分不應只起到娛樂作用,高校應從學生的真實聲音中,審視自身的管理水平及漏洞,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提升教育水平。
“近幾年國內一直在推進對高校的評價改革,包括淡化行政評價、強化專業評價、鼓勵社會評價。”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稱。
熊丙奇認為“對于社會評價,大學不應該太當一回事,也不能不當一回事。”
所謂“不能太當一回事”,是因為與專業評價相比,社會評價的專業性顯然不夠,無法專業客觀反映出學校水平,往往帶有很多主觀因素,比如學生對母校的情感或個人恩怨等;“不能不當一回事”,則是對于這種社會評價,學校應該作為辦學參考之一,據此來改善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條件,由此提高辦學的社會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