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跡FutureBeauty 林宇
從8月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藥監局”)加大對化妝品市場監管力度,抽檢和曝光頻次明顯提升。
《FBeauty未來跡》梳理發現,近一周左右時間,國家藥監局已抽檢出超100批次不符合規定化妝品,包含9批次添加禁用原料的行為。從通告信息來看,洗護發、染膏類產品,成為不合格重災區。
01 占比超50%,洗護品類問題較集中
從公告可見,藥監局近期發布的4則通告涉及問題產品達128件,其中洗護發、染膏類產品占比超50%。
主要違規原因大致可歸為三類:1、出現禁用成分;2、防腐劑添加量超標;3、產品檢出成分、標簽與備案資料不一致。
其中,“出現禁用成分”的現象主要集中在洗發液中。在11月21日發布的“9批次化妝品檢出禁用原料”通告中,“發道無硅油控油修護洗發液”、“發道無硅油清涼去屑洗發液”等三款產品被檢出添加了違禁成分“三氯生”。
圖源自“9批次檢出禁用原料的化妝品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三氯生是一種常見的廣譜抗菌和抗真菌劑,學名“二氯苯氧氯酚”。一般在肥皂等日化品種使用。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中,將“三氯生”歸為防腐劑類物質,規定在化妝品中用作防腐劑的限量不大于0.3%,但在洗發露洗發乳中,是絕對的禁止添加物。
而“成分添加量超標”以及檢出成分與成分、標簽與備案資料不一致,主要體現在防腐劑 “甲基氯異噻唑啉酮和甲基異噻唑啉酮與氯化鎂及硝酸鎂的混合物(甲基氯異噻唑啉酮:甲基異噻唑啉酮為3:1)”,這款防腐劑俗稱“卡松”。
據了解,卡松是一種高效的廣譜抑菌劑,價格便宜的同時,配伍性好。但由于致敏性較高,這款防腐劑在化妝品中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中規定,卡松在化妝品中使用時的最大允許濃度為0.0015%,適用范圍和限制條件為“淋洗類產品”,且不能和甲基異噻唑啉酮同時使用。
但在23號、27號、28號發布的不符合規定化妝品通告中,頻頻出現卡松在洗發水、護發素、沐浴露等洗護產品添加過量的問題。其中,廣州雅勝化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OR NOT午夜玫瑰花瓣沐浴露”添加量高達0.0093%,遠超規定使用限量。
此外,在11月22日檢出的45批次涉嫌違規的產品中,有超十款染發膏被檢出添加量 “苯基甲基吡唑啉酮”,但產品備案的配方中并未標注,且出現超量添加情況。
“苯基甲基吡唑啉酮”是化妝品準用染發劑之一。《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中,將此成分的最大使用量規定為0.25%(苯基甲基吡唑啉酮含量占染發劑與氧化劑質量之和的比例),但名單中的“天科染發膏(自然黑)”添加量高達0.74%。
2006年12月,歐盟消費品科學委員會(SCCP)曾發布該組分的評估報告,稱苯基甲基吡唑啉酮作為染發劑,以最大濃度為0.25%應用于成品化妝品中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帶來顯著危害,但具有一定的致敏性。
整體上來看,近期抽檢不合格的洗護產品主要問題集中在防腐體系上,據行業人士分析,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為成本因素,但也暴露了涉事品牌方對防腐體系掌控能力不強,甚至犯了一些“常識性錯誤”。
02 洗護發、染膏產品,為何成“重災區”?
值得關注的是,洗護發、染膏類產品,一直都是出現質量問題或不符合標準的重災區。今年以來,國家藥監局抽檢的79批次含有禁用原料的化妝品中,洗護發產品甚至接近一半。涉事洗護產品涉嫌違規并沒有局限于防腐體系的范疇。
今年7月,有網友對抖音TOP3洗發水“十二草集”某款產品號稱“無化學原料添加”表示質疑。不久前,《消費者報道》購買相應產品并送檢,該媒體披露的結果顯示,備案表中的多數成分均未檢出,反而測出了苯甲酸鈉等三種化學防腐劑。此外,還檢出該產品菌落總數7.3×106CFU/g,超出標準限值7300倍。
在2023年第60號通告中,一款名為“從頭開始養發護發素(女士專用)”備案編號為桂G妝網備字2017000725,備案人為南寧大旭美化妝品有限公司。不過,藥監局官網顯示“桂G妝網備字2017000725”的備案已于今年5月注銷。
搜索電商平臺可見,疑似同一款仍在售,但產品詳情頁備案編號卻是“國妝特字G20100759”,不僅與產品原編號不符,還搖身一變成“特殊用途”化妝品。
截自電商平臺
國產特殊化妝品注冊信息系統搜索發現,此注冊號對應的產品為“毛博仕防脫育發液”,備案人為同一家企業。業內人士解釋,這有可能是 “一號多用”的套證行為。
我國化妝品行業法規規定,“冒用他人特證或備案”和“一證多標”,一直屬于違法違規行為。某資深研發工程師曾告訴《FBeauty未來跡》:“國家給企業留了兩年時間緩沖期,到2023年,特證該過期的過期,產品該賣完的賣完,一切重新開始。如果還有膽子大的,國家就要嚴懲了。”
為何洗護發、染膏類產品出現問題的比例如此高?防腐劑添加相關問題為何屢次出現?
“染發劑標識不一致是一個老問題。”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表示,一些產品在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注冊,與當前市場需求有差異,便出現私自更改配方,以此滿足市場需求的情況。
此外,針對防腐劑問題,某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有時候不是企業有意添加過量,可能是出現了“疊加”問題。“例如卡松,是最經典的防腐劑,在市面上應用范圍很廣。有些企業生產環境比較差,為保證產品不長微生物,便‘頂格使用’防腐劑。但有時購買的成分中也含有卡松,二者疊加便會產生過量情況。”
“一是企業想壓成本,例如卡松成本就比較低。二是當前企業對防腐體系技術相對陌生。”弗圖醫學創始人梅鶴祥如此評價。
03 專業化升級,市場“容忍度”進一步降低
藥監局在短短一周內對洗護品類進行了兩次集中通報,且抽檢的方向也更精準,可見在越發嚴格的市場監管背景下,洗護發、染發劑產品“渾水摸魚”的老毛病已經無可遁形。
在正經歷升級的洗護品類中,更嚴厲的監管,無疑有利于拉高品類的準入門檻。
在品類頂層,我國洗護發市場正面臨進一步專業化升級,進入更加注重功效的“頭皮護理”時代。
英敏特的數據顯示,從2018年開始,中國洗護市場的年均增長僅為1%,但頭皮護理賽道的增速卻高達24%。僅2021年,海外美護發新品牌入駐天貓國際的數量就呈現翻倍增長,進口頭皮護理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340%,洗護品類中頭皮護理的份額占比在加速擴增。
在消費者對洗護品類提出更高要求的當下,許多國貨品牌也在不斷突圍,在數輪市場迭代中與國際品牌拉近了距離,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了超越。
“洗護發市場也將迎來高質量發展階段。”業內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連基本合規都做不到的企業,被淘汰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
廣州市白云區研美化妝品銷售總監翁永冠也告訴《FBeauty未來跡》,此前的市場確實比較亂。“頻繁嚴查,會讓一些本身有實力、規范的企業迎來更友好公平的發展環境,但另一方面,也會讓一些小型企業生存面臨挑戰。”
可以確定的是,相關部門對洗護發品類的監管從未放松,倒逼市場“優勝劣汰”的局面日漸明朗,最終帶動行業走向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