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陳振芳
深圳三個合作辦學項目終止。
近日,針對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詢問深圳高等教育學校具體進展,深圳市教育局回復稱,目前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學院、華南理工·羅格斯創新學院三個合作辦學項目均已終止。
三所高校“擱淺”原因不一。按官方口徑,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學院項目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于2020年12月提出“因無法充分、可持續地將資源用于深圳項目”,經合作三方協商,2021年2月終止該項目。
而華南理工·羅格斯創新學院項目“終止”是因為華南理工大學在廣州布局建設國際校區,因而取消了在深圳的合作辦學項目。
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項目本是由深圳、吉林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三方共建,但由于教育部原則上不支持、不鼓勵跨省異地辦學,經合作三方協商,已于2017年8月終止該項目。
這并非孤例,早在2020年,武漢大學深圳校區也因同樣的原因“擱淺”。
2019年,教育部在回復人大建議曾明確指出,異地辦學存在著一系列難以克服的深層次、根本性問題:
一是稀釋高校原有優質教育資源品牌,不利于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二是伴隨異地校區設立,學校辦學規模擴張和區域布局擴大,導致學校規范統一管理呈現效應逐步遞減、高校內部治理水平下降等情況。
三是異地校區難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學科研資源和校園文化資源,辦學積淀積累薄弱,難以較好地實現育人目標,對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作用往往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
四是異地辦學普遍缺乏高水平穩定師資隊伍,影響其辦學質量和水平。
教育部表示“在體制機制上對上述問題找到合理解決方法前,原則上不鼓勵高校異地合作辦學。”
2021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要求從嚴控制高校異地辦學,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
此后,西南交通大學清理了青島、唐山、深圳三地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撤銷四個異地研究院。
上述回復中,深圳市教育局還提到,目前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等新高校正在籌建。
伴隨著深圳的經濟高速騰飛,該地在教育、醫療領域等不斷加碼,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清華大學國際研究生院相繼落地深圳。
2016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爭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約20萬人,三至五所高校排名進入全國前50,進入教育部學科評估前10%的學科達到50個以上,進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學科達到30個以上。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求推動教育合作發展”;2020年,教育部、廣東省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
2021年,《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力爭三至五所高校進入全國前50名高校。高等教育學生人數要從2020年的13.6萬人,增長到2025年的21.5萬人。
針對高等教育,上述規劃提出幾大任務: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籌建新一批高校、開展重大項目建設。到2025年,爭取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海洋大學、深圳理工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和香港大學(深圳)等獲教育部批準設立。
從1983年創建深圳大學,到2000年引進重點高校辦研究生教育,深圳高等教育路線專注于合作辦學。2012年以來,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高校獲教育部批準正式招生。
201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2017年,首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開學。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大學關于在深合作辦學備忘錄》正式簽署。
目前,深圳市還有多個高校項目正在推進。
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計劃今年開始建設,將于2024年開始招生,預計2026年三季度完工投入使用。
深圳理工大學項目一標段樓棟將在2023年6月上旬前陸續封頂,同年12月底完成竣工驗收。二、三標段計劃于2024年底完成竣工驗收。
深圳海洋大學預計2026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全日制在校生擬招一萬人左右,該校總投資60.53億元。
由天津大學和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共同舉辦的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預計2025年內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辦學規模為3000人。
2023年10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龍崗管理局發布關于《暨南大學橫崗南片區選址地塊概念城市設計研究》采購項目的中標公告,目預算和中標金額均為69.6萬元。這意味著,將有一所211高校落地深圳龍崗區。
2023年11月2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在福田區合作舉辦基礎教育階段各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