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國人民銀行周一晚間發布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其中提到,“積極主動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
分析師表示,這些表述均暗示貸款利率還有下調空間。“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意味著貨幣政策將配合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以及地方化債的需要適度擴張;“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以及報“推動企業居民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更是指向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來實施降息。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對于通脹的觀點較二季度有所修正。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認為,“物價有望觸底回升”;而三季度報告指出,“物價短期還將維持低位”。分析師表示,對于央行而言,偏低的通脹水平決定了貨幣政策至少要維持在擴張區間。
華金證券研究團隊在研報中指出,這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后的首期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央行在報告中“以罕見的坦率的口吻宣告了新一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輪驅動、共同擴張周期的啟動”。央行在專欄三《積極主動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一節中明確表達了“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加強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的導向立場,并詳細闡述了財政擴張需要貨幣政策“主動補位”的核心邏輯:在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加快、四季度增發萬億國債的背景下,由于發債到財政支出存在時間差,我國商業銀行持有國債占比較高,政府債券的集中大量供給需要央行“前瞻性通過降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渠道加大流動性供給”。
華泰證券也表示,報告強調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意味著央行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來配合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以及地方化債,如果穩匯率壓力下降,央行可能會進一步降準降息。
中金公司認為,考慮到年底下調LPR對存量利率定價影響過大,合適的降息時間點可能在明年年初。此外,為了預備明年信貸“開門紅”,不排除12月調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來釋放流動性的可能。
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還提到,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央行在專欄二《盤活存量資金 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一節還提出“盤活存量貸款、優化新增貸款投向對支撐經濟增長同等重要”。
分析師表示,在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以及地方化債的背景下,經濟內生融資需求可能偏弱,央行或將通過結構性政策來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除了信貸總量增長規模,更要注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增速,這是當前衡量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指標。此外,還要把新增貸款與盤活存量信貸資源綜合分析,后者包括在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過程中,通過發放特殊再融資債券置換各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進而釋放沉淀在隱性債務中的巨量信貸資源,以及加快各類資產證券化等。
央行在專欄二中還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信貸增速本身需要適配經濟增長逐步提質換檔,加上信貸結構中“增”的一面和“減”的一面在時間上可能不同步,有時會導致短期信貸增長出現一些波動,要避免對單月增量等高頻數據的過度解讀。
“2023年以來信貸的月度間波動是在經濟修復期、信貸供需匹配的階段性特征,不應過度解讀,一方面,未來可更多關注社融規模及信貸的累計增量、余額增速等指標,另一方面,預計隨著經濟逐步回歸常態化運行,信貸投放也將更加平穩有序。”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在研報中稱。
此外,央行在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中提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分析師認為,這主要是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可能進一步“擴容”,引導金融資源進一步向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領域傾斜。
王青預計,支小再貸款額度在2023年上調2000億元的基礎上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在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再貸款到期退出、存量資金繼續使用的背景下,為重點加大對科技創新及先進制造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排除重新啟用或推出新的支持工具的可能;著眼于為“三大工程”——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長期低成本融資,抵押補充貸款(PSL)有可能再出江湖,或由央行推出相關專項再貸款等;綜合現有房地產行業政策支持工具的具體執行效果,下一步有可能加大實施力度,或推出新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