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11月27日,開拓藥業發布公告宣布,其在研新藥福瑞他恩(研發代號:KX-826)在中國的注冊性III期臨床試驗頂線數據未讀出顯著性差異。同日,開拓藥業股價大跌超30%,并延續至收盤,收盤價為2.310港元/股。
KX-826是開拓藥業的核心產品之一。其是一款小分子AR(雄激素受體)拮抗劑,用以治療雄激素性脫發(AGA)和痤瘡。本次公告提及的臨床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旨在評估每日外用兩次0.5%濃度的KX-826治療中國成年男性脫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終點為治療24周結束時,目標區域內非毳毛數(TAHC/cm2)對比基線的平均變化。
試驗結果顯示,24周后,KX-826組TAHC結果與基線相比促進了毛發生長,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1)。與安慰劑組相比,KX-826組TAHC在各個訪視點均有提高,顯示療效趨勢,但差異在統計學上未達到顯著性。
簡而言之即為,KX-826在治療脫發上安全,但不比安慰劑更有效。
當下,脫發成為困擾越來越多人的問題。數據顯示,中國脫發人群達到2.5億人,其中65%為男性。這當中,AGA又是主要類型。
面對巨大的市場,以往批準上市的治療藥物主要為米諾地爾和非那雄胺。但前者局部應用,缺乏明確的機理證據;后者的機制為系統性抑制雄激素雙氫睪酮(DHT)合成,可能帶來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為患者所顧慮。因而這一市場實際上期待新藥獲批。
KX-826也是全球首個進入注冊性III期臨床試驗用于脫發治療的AR拮抗劑。開拓藥業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將繼續分析本次中國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并展開該藥用于治療脫發和痤瘡的多項試驗,持續探索KX-826上市的可能性。
據開拓藥業2023年中報,除前述中國注冊性III期臨床外,KX-826目前還有3項臨床研究,分別是在中國進行的長期安全性III期臨床試驗,以及正在準備的針對男性脫發的美國/全球III期臨床試驗、針對女性脫發的中國III期臨床試驗。
而值得一提的是,截至KX-826上述試驗未取得顯著性差異,開拓藥業上市以來的2款核心產品都經歷了試驗失敗。
開拓藥業最初的管線即圍繞AR相關疾病。公司于2009年成立,2016年12月在新三板掛牌,2018年自愿退市。直到2020年5月,公司再登陸港交所。彼時,格力集團旗下投資公司是其主要基石投資者,而支撐起開拓藥業市值的則是紅極一時的“新冠神藥”普克魯胺。
作為開拓藥業的另一核心產品,普克魯胺是一款小分子二代AR拮抗劑,原本開發用于治療前列腺癌、AR+乳腺癌等腫瘤適應證。在新冠疫情中,由于發現AR信號通路與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關鍵蛋白有關,普克魯胺被“老藥新用”開發治療新冠感染。
在巴西的臨床研究顯示,普克魯胺能大幅降低新冠非住院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風險,并顯著縮短重癥新冠患者的住院天數。普克魯胺也在全球范圍內開啟了多項針對輕中度、重癥住院新冠患者的III期臨床研究。
開拓藥業CEO童友之曾表示,普克魯胺相比競品的優勢在于對輕中癥、重癥、危重癥新冠患者均有療效。加上其作為小分子口服藥,生產、運輸、儲存成本更低,更容易擴產,普克魯胺一度被寄予厚望。
但直到2021年年末,隨著默沙東莫諾拉韋、輝瑞Paxlovid相繼獲批,開拓藥業卻在12月27日宣布,普克魯胺用于新冠非住院患者的III期臨床中期分析結果未達到統計顯著性。一日之后,開拓藥業股價一度暴跌85%。
戲劇性的是,到2022年4月6日,前述III期臨床數據揭盲,開拓藥業稱該藥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對服藥超過7天的全部患者保護率達100%。這一結果引發質疑的同時,公司當日股價盤中一度超漲200%。
不過,該藥至今僅于2021年7月獲巴拉圭的EUA(緊急使用授權),未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獲批。
而除了新冠,普克魯胺在原本的適應證上也表現不佳。公司上市之初,普克魯胺針對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適應證正在中國進行III期臨床試驗,公司預計當年可以提交普克魯胺單藥治療mCRPC的上市申請。
但到同年9月,該III期試驗未得到獨立數據監查委員會的積極審評結果,即未建議提前終止試驗,提交上市申請,而是繼續試驗。到目前,該試驗已經終止,開拓藥業的管線中也未再披露普克魯胺除新冠以外的適應證。
此后,公司重點也更往皮膚科產品轉移。
在該領域,除了KX-826,開拓藥業的另一管線為GT20029,這是一款外用AR-PROTAC化合物,同樣用于治療脫發和痤瘡,也是全球首個進入II期臨床試驗的外用PROTAC(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化合物。公司今年的中報顯示,該藥治療男性脫發的中國II期臨床試驗完成入組,預計將在2024年第一季度獲得該試驗的頂線數據;同時,該藥治療脫發和痤瘡的適應證在美國均處于臨床I期階段。
頻頻失利,又同時展開中美臨床的情況下,開拓藥業能走多遠?業績數據顯示,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逐漸擴大,2020年至2022年,分別虧損5.08億元、8.42億元、9.54億元,即上市以來合計虧損23.04億元。2023年上半年虧損2.12億元,減虧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研發支出和行政支出減少。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期末余額分別為10.65億元、9.26億元、8.64億元、6.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