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駕網 曉西
編輯|浪浪山上的小豬妖
盛傳已久的華為車BU業務獨立今天終于鑿實。
今天華為與長安汽車共同確認,昨天(11月25日)雙方在深圳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經雙方協商,華為擬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長安汽車總裁王俊,長安汽車黨委副書記譚本宏,長安汽車紀委書記蒲星川,長安汽車副總裁王輝,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等共同出席了該簽約儀式。
根據備忘錄,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將有意投資該公司,并與華為共同支持該公司的未來發展。
在長安汽車今天發布的公告中稱:“甲方(華為——智駕網注)設立目標公司,其業務范圍包括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云、AR-HUD與智能車燈等,并將專用于目標公司業務范圍內的相關技術、資產和人員注入至目標公司,具體業務范圍及裝載方案在最終交易文件中進行確定。本次交易乙方及其關聯方擬出資獲取目標公司股權,比例不超過40%,具體股權比例、出資金額及期限由雙方另行商議。”
同時長安汽車確認,雙方計劃在本備忘錄簽署日之后6個月內簽署最終交易文件,包括股權購買協議、股東協議、目標公司章程以及最終交易文件項下定義的其他與本次交易相關的文件。
但同時長安汽車表示,本次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是基于雙方合作意愿的意向性約定,具體出資比例、交易對價尚未最終確定,后續項目合作以簽訂的最終交易文件為準,具體實施內容和進度尚存在不確定性,包括項目終止的可能性。
華為表示,新公司將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及部件產業領導者,并作為服務于汽車產業的開放平臺,對現有戰略合作伙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權,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
新公司將繼續高質量服務好客戶,并與伙伴共同推動智能汽車技術創新和領先、促進汽車產業繁榮發展。
這一消息確認了幾天前資本市場上的傳言,華為擬將車BU業務獨立,引入外部投資。
在今天長安汽車的公告中特別提到了華為的非競爭性條款“目標公司將基于市場化原則獨立運作,采用市場化的管理體系及薪酬激勵框架。雙方承諾與目標公司進行長期合作與戰略協同,業務范圍內的部件和解決方案原則上都由目標公司面向整車客戶提供。甲方原則上不從事與目標公司業務范圍相競爭的業務,乙方將全面推進與目標公司戰略協同。”
11月23日,長安汽車A股盤中一度快速拉升至漲停,不過最終報收于17.40元,上漲6.75%。(詳見《別擔心,華為絕不會把車BU當包袱一樣甩掉》)
在彼時長安股價異動的同時,多個渠道有消息稱:華為將剝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以2500億元的整體估值,轉手后的第一大股東是重慶市國資委;長安是唯一一家參與收購的車企,作價375億獲得車BU15%股權,兵裝集團持股約5%。同時另有消息稱:長安汽車將以3000億元的價格,獲得車BU 30%的股份。
但據智駕網當時的分析,華為智能車業務整體估值應在2500億元至3000億元之間,而不是長安汽車投資3000億元。
不達在今天華為與長安汽車確認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發布的新聞稿中,并沒有提到重慶市國資委,也沒有提到雙方的投資金額,這一切需要后續相關文件和談判確認。
不過,在長安汽車今天發布的公告中提到,備忘錄為意向性文件。
對于此次合作,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表示:“長安汽車與華為雙方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并與戰略伙伴車企攜手,深度協同和戰略合作,將加速智能化技術大規模商業化落地,讓全球用戶都可以享受一流智能化體驗,推動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共享化發展,提升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引領,推動中國汽車品牌邁向世界一流。”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堅持不造車,而是發揮自身ICT技術優勢和營銷能力,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我們會持續履行對客戶和伙伴的承諾,共同推進汽車產業的崛起。”
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我們一直認為,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臺。我們與長安深化合作,同時還會與更多戰略伙伴車企一起攜手合作,不斷探索開放共贏的新模式,共同抓住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機遇,實現我國汽車產業崛起的夢想。”
從余承東的發言來看,這一公司還會接受其他車企或資本的投資。
而從長安汽車占股上限不超過40%的信息來看,車BU業務獨立后,隨著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華為有放棄車BU獨立后公司的控股權的可能。
不過從余承東對車BU公司的定位“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來看,長安汽車在此之前也有過嘗試。
那就是當初聲勢更為浩大的T3平臺。
2020年1月17日晚,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當日,公司與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兵裝集團”)、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寧經開科技”)簽訂協議,共同出資160億元,發起設立T3科技平臺公司。
新公司注冊資本為160億元人民幣,其中長安汽車出資5億元,持股比例為3.125%;一汽出資40億元,持股25%;東風出資40億元,持股25%;兵裝集團出資35億元,持股比例為21.875%;江寧經開科技出資40億元,持股25%。
長安汽車與其母公司兵裝集團聯合出資額與一汽、東風一致,這一平臺,一度引發三家央企合并傳聞。但其主要用意,即是將T3打造成三大國企下一代智能新能源整車研發的共同研究中心,分攤成本、提高效益、減少風險。
這一平臺后來更名為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10月北京亦莊舉辦的第30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中汽創智展示了其成立三年來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創新技術成果,包括高比能全固態電池及其核心材料、云駕C-Pilot車路云一體化解決方案、燃料電池高活性低成本低鉑催化劑等7項技術。
今天 長安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深藍和啟源應用的增程技術、氫動車車型的技術即來自于中汽創智 。
據中汽創智相關人士向智駕網透露,當前其公司的業務重點主要聚焦在氫燃料材料、固態電池、芯片等“卡脖子”技術的創新研發上,意在著力增強在電動智能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同時,目前公司在軟件、車用操作系統等方面已經在一汽、東風、長安等三大車企的新車型上有實際搭載與應用。
根據中汽創智的發展規劃,2020年為公司“基點期”,開展三大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初步建成數字化業務體系;2021年-2023年為“成長期”,實現三大領域技術突破,拉動國內汽車行業共性技術進步;2024年-2025年為“成熟期”,建成超級智能新能源技術平臺。
而隨著長安汽車入股華為車BU,這意味著長安汽車將同時擁有兩個技術共創平臺,將定華為車BU與中汽創智會不會有合作交集則看長安汽車如何推動了。
那么長安汽車的投資會不會改變阿維塔與華為的HI模式合作,再進一步升級為鴻蒙智 行(智選車)模式呢?
華為車BU相關人士向智駕網表示:“現階段雙方關于合作,達成了初步一致,后續還會繼續深入探討合作細節。”
而關于未來公司的合作模式,其表示:新公司“定位依然是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做部件生意,不影響商業模式。”
華為車BU始自華為2014年成立的智能網聯汽車中心,在多次調整后更名為現在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簡稱車BU。
在華為發布的2022年財報中提到”堅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
余承東多次表示,其龐大的人員和研發投入,使其成為華為唯一不賺錢的業務。
關于出售車BU業務曾有多個版本消息傳出,此次華為與長安汽車的合作確認,意味著華為以原車BU業務為平臺,對外開放其智駕與電動化技術的新嘗試。
從短期來看,長安汽車的入資緩解了華為在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上的虧損壓力,但從長期來看,雙方有意以市場的方式打造更為開放的智能電動汽車技術平臺,這對于博世、采埃孚、大陸等國外零部件供應商顯然將形成巨大的壓力。
華為對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影響但比我們想像中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