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沈庹
創業25年、歷經跌宕起伏的燕之屋,終于要在港股上市了。
1年之前,燕之屋本已走到了A股門口,定于2022年9月底上交所主板首發上會,但臨時取消審核后,一直未有進展,最終鎩羽而歸。
幾個月之后,燕之屋轉投港股,6月遞交招股書,不到半年便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即將成為“燕窩第一股”。
部分雨燕及金絲燕分泌的唾液,混合海藻、植物纖維、羽毛等所筑成的巢穴,就形成了燕窩。
因起主要成分含有水溶性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唾液酸、鈣磷鐵鈉等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燕窩被認為具有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細胞生長、促進新陳代謝和增強機能的功效。
燕窩主要產自東南亞,特別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不過,擁有400年燕窩滋補史的中國,占據了世界燕窩市場70%的份額。
1997年,從新加坡回國的黃健,創立燕窩專營企業廈門雙丹馬,在全國各省市的商場和藥店開設燕窩專柜。與此同時,開設“燕鮑翅館”,積累了燕窩燉制經驗。
5年之后,他推出燕之屋品牌,以“現點、現吃、現燉、現送”的連鎖經營模式,解決了燕窩食用不方便的行業痛點,后來更是推出“開碗即食”的高端即食燕窩“碗燕”。
新的商業模式,高舉高打的廣告代言策略,一舉將碗燕培育成大單品,幫助燕之屋在20年前就在燕窩行業登頂。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1年,“毒血燕”事件爆發。當年,浙江工商通過大規模抽檢,發現血燕不合格率達到100%,亞硝酸鹽含量嚴重超標。
原來,大量通過糞便熏染或色素染色的燕窩,逃避監管經走私進入中國市場。隨后,中國限制燕窩進口兩年,行業遭遇重創。
2014年前后,燕窩行業重啟。黃健另起爐灶,創立廈門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燕之屋”)。
隨著國人消費能力大幅提升,中國燕窩進口量快速恢復,從2014年的3.1噸增長至2022年的489.9噸。
燕之屋延續以往的策略,通過創新產品+多元渠道+廣告代言模式重新崛起,成為燕窩市場老大。2022年,無論是按照進口量、專賣店數量還是銷售額計算,都在行業內排名第一。
即便如此,對于燕窩市場與行業老大燕之屋來說,仍然充滿了挑戰。
關于燕窩的營養價值,一直爭議頗多。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燕窩的營養價值不如雞蛋和牛奶,吃燕窩不如吃銀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燕窩的市場接受度。
而且,燕窩市場魚龍混珠,很多燕窩產品,就連最基本的燕窩含量,都很難保證。前幾年,燕窩是直播帶貨黑榜上的常客,辛巴因“糖水燕窩”備受質疑,后來他又舉報劉畊宏賣假燕窩。
燕窩行業的主流企業,此前也曾遭遇過此類質疑。2020年,有機構對多款即食燕窩進行測試后發現,多款頭部品牌的產品,97%以上為糖水及增稠劑。該行業充滿爭議,產品價格較高、市場利益太大,行業競爭也從未放松。
大家日常生活中,以克計價的商品,除了黃金,應該就只有燕窩了。去年,進口價8.6元/克的干燕窩,燕之屋稍加包裝,就可以賣到27元/克,毛利率高達40%;加工后的碗燕、鮮燉燕窩以及燕窩制品等,盈利能力更強,部分超過60%。
老牌燕窩企業同仁堂,以干燕窩為主;燕之屋與小仙燉,作為行業新勢力,以即食燕窩為主。
同樣在2014年,出生于中醫世家、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的林小仙,推出“鮮燉燕窩”產品。與碗燕相比,鮮燉燕窩添加少,保質期更短,采取冷鏈運輸。近年,這一品類已經成為行業的主要增長點。
小仙燉的崛起,對燕之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核心品類碗燕進入增長瓶頸、今年前5個月銷售額下滑,燕之屋整體以價換量,都與之有關。
貼身肉搏的競爭日漸白熱化,傳統燕窩市場的增長卻相對有限。于是,近幾年,行業逐漸將目光轉向“燕窩+”和“+燕窩”市場。
純燕窩是指燕窩投料比≥1%并最高可達6%的品類,包括碗燕、鮮燉燕窩、冰糖官燕、干燕窩等;“燕窩+”是以燕窩為基底的產品,包括人參冰糖官燕等;“+燕窩”是指使用燕窩或燕窩提取物的相關產品,燕窩投料比<1%,包括燕窩粥,燕窩化妝品,甚至燕窩月餅和燕窩粽子等。
2022年,純燕窩市場規模為399億元。在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看來,“燕窩+”市場和“+燕窩”市場的潛在規模分別達到800億元和4500億元。
就連純燕窩產品的燕窩含量都難以保證,那些含量低于1%的燕窩衍生品,更是妥妥的“智商稅”。
然而,通過撒錢式的營銷,燕窩行業愣是強力壓制住了外界質疑,將燕窩及其制品,打造成了“滋補佳品”。
行業老大燕之屋,早年通過聘請關之琳和濮存昕代言打響市場知名度,近年代言人換成了當紅女星趙麗穎。其競爭對手小仙燉,代言人包括章子怡、陳數以及王俊凱。
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五個月,燕之屋的廣告及推廣費分別為2.36億元、2.69億元、3.26億元、1.2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接近兩成。
當一個行業都把重心放到營銷,而非產品和研發上的時候,這個產業還有什么穩定成長的空間呢?
在當下消費降級、Z世代引領未來消費趨勢的背景下,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信奉的是,“不是燕窩吃不起,而是銀耳更有性價比”。鉆石的信仰已經崩塌,燕窩的神話還能持續多久?
從燕之屋的運營數據來看,燕窩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確實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2020年-2022年,公司的注冊付費客戶分別為14.37萬、16.82萬、20.48萬,分別占當年注冊客戶總數的25.0%、22.1%、23.5%,付費率有所下降。2023年前5個月,注冊付費客戶11.76萬,占注冊客戶總數的7.2%。
在行業爭議不斷、市場競爭不減的背景下,燕之屋近年規模增速下滑,今年前5個月收入、業績增速分別為12.3%和20.7%——因為燕窩進口價格連年下降,公司才穩定了整體盈利能力。
不過,誰又能知道燕窩價格的周期性什么時候反轉呢?到那時,整個燕窩市場又會是什么樣的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