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為緩解基層財政困難,財政部周四晚發布了修訂后的《中央財政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和2019年版本相比,此次辦法突出了“保基本民生”的重要性。
“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是指中央財政設立,主要用于激勵引導地方保障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等必要支出需求,獎勵地方改善縣級財力均衡度、加強縣級財政管理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2023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預算數為4107億元,比2022年執行數增長8.7%。
辦法第一章即總則指出,本辦法的出臺是“為增強基層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簡稱’三保‘)的能力”,保障基層政府實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以及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基本民生政策的基本財力需要“。
和2019年的辦法相比,“保基本民生”超過“保工資”“保運轉”,被提到首位。這和2020年以來,財政支出向基本民生領域傾斜的趨勢是一致的。2020年“兩會”上,財政部在《關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提到“三保”時,順序為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在這之前,財政部在向全國人大作報告時提到“三保”時的順序為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和2019年的老辦法相比,新獎補辦法關于保基本民生的表述更為具體。辦法指出,基本民生支出主要包括落實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健康等領域國家統一制定的政策,重點保障以人員或家庭作為直接補助對象的民生補貼類項目,以及有明確保障范圍和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事項。而此前的表述更為籠統,僅提到領域,沒有提及重點保障對象。
在“保工資”即財政供養人員經費方面,新辦法明確,這包括國家統一出臺的基本工資、獎金和津貼補貼,規范的地方津貼補貼、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工資性附加支出和離休人員離休費等項目。和老辦法相比,刪除了“養老保險支出”,在“地方津貼補貼”前增加了“規范的”定語。此外,辦法重申,對不切本地實際違規增加財政供養人員或財政管理出現重大失誤的地區,予以扣款。
新辦法還在以下方面作了改進,比如,對縣級“三保”等必要支出需求,結合按財政困難程度、“三保”支出占財力比重、人口等測算的綜合系數予以補助;對努力改善縣級財力均衡度、提高縣級財政管理水平的地區予以獎勵;對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的特定區域和事項給予階段性支持,等等。
近年來,受疫情沖擊、經濟下行、土地市場低迷等因素影響,地方財政收入下滑,而民生、債務等剛性支出不減,收支矛盾加劇。根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3月發布的《2022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調研報告》,2022年,地方財政自給率為48.4%,比上年下降4.3個百分點,轉移支付成為地方政府維持基本運轉的主要資金來源。
由于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下移,基層財政面臨的壓力更大。財科院在報告中指出,基層財政庫款保障水平是觀察基層財政運行情況的一個窗口。從庫款管理要求看,0.3是一個臨界值,這意味著庫款可保障轄區內9天(30天×0.3=9天)的支出需求。若低于0.3臨界值,則會觸發庫款保障預警。而財科院對全國521個市縣的調研數據顯示,近50%市縣的庫款勉強維持在0.3或低于0.3的實際情況。
“經濟越困難的地區,財政越需要加力減收增支,用更多的財力穩增長、促發展,這就倒逼財政困難地區不得不更多依賴舉債和其他特殊手段抓收入,由此導致一些地方陷入’經濟困難—財政收入減少—財政減收增支穩發展任務加大—非常規手段抓收入—收入不實質量不高—調控質量不高—經濟困難‘的循環。”財科院課題組在《2022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分析及2023年展望》中稱。
地方發債規模大增,又導致地方債付息增速較快,沖擊基層政府可用財力。財科院舉例稱,西部某縣2020-2022年債務利息年均增長10.66%,每年在“三保”的前提下,難以有多余的預算資金償還政府債務利息。
財政部在《2023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中提到,上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91.1%,具備條件的均已下達完畢,為地方做好基層“三保”工作提供了有力財力保障。接下去,將繼續強化各級財政“三保”責任落實,指導地方統籌轉移支付資金和自有財力,在優化支出結構上多下功夫,加大財力下沉力度,加強庫款保障情況監測預警,對困難地區及時予以適當支持,確保基層“三保”不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