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可能是貫穿2023年始終的極受資本市場關注的板塊,機器人也名列其中。例如截至2023年11月23日14:42,機器人ETF(159770)漲超1%,自10月底至今已出現明顯上漲,備受市場關注。隨著人形機器人落地加速,我們對機器人的想象空間也逐漸打開。那么,如今機器人產業究竟受到了哪些催化,未來又有哪些想象空間?
近期機器人產業都受到了哪些催化?
自11月初相關部門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來,人形機器人領域動作頻發。11月Optimus行走測試預期+人形新品層出不窮+鴻蒙+機器人應用模式出現等催化共振,近期機器人概念熱度再次提升。
催化一:11月Optimus行走測試預期
此前特斯拉CEO馬斯克曾透露特斯拉已制作了大約10個Optimus機器人,預計在11月進行行走測試。據機構推測,主要可能是對各種下肢關節執行器方案進行測試和修正,若順利進行執行器方案有望定型,成為明年AIDay最終方案。
催化二:開普勒推出人形機器人,印證創業潮趨勢
純米創始人帶領的開普勒上周發布了軟硬件對標Optimus的三款人形機器人,從展示來看,也能完成類似Optimus進行的視覺分揀、踩雞蛋等動作。外形結構和參數基本對標Optimus,應用行星滾柱絲杠和諧波減速器執行器;預計24年對外銷售,目標價格低于2萬美金。
催化三:開源鴻蒙系統應用于小型人形機器人
上周五,深圳開鴻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樂聚機器人宣布,首款基于開源鴻蒙系統的專業級人形機器人正式發布。鴻蒙系統在機器人領域應用落地,象征意義重大。鴻蒙系統作為機器人開發的底層系統,隨著和其他公司的推廣合作,軟件和數據在不同硬件端復用,減少開發者重復工作,軟件賦能下機器人有望加快迭代速度。
催化四:人形機器人領域標準研究再加強
11月21日,“人形機器人標準化工作組成立大會暨標準化技術研討會”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報告廳順利召開。本次大會中,參會人員人形機器人標準化工作組的成立,將有助于加強人形機器人領域標準研究布局,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發展,借力標準實現我國自主優勢技術快速產業化、規模化應用。
催化五:新聞聯播提及人形機器人,凸顯行業重要性提升
11月21日,新聞聯播中表示,自相關部門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后,各地開始加大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創新培育力度,在人機交互、機器視覺和運動控制等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果,產業鏈也更加完善,預計今年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下一步,我國將堅持應用牽引、創新驅動,加強央地協同,共同培育世界級機器人產業集群和應用示范基地,預計到202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機器人產業“破曉”時刻有望復制新能源車發展路徑
毫無疑問,2023年是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破曉時刻,特斯拉Optimus從概念到樣機落地僅兩年時間。從軟件和硬件上來看,當前時點剛好是各項技術大突破的交匯點,無論是精密控制零部件方案的迭代升級,還是GPT大模型的不斷進步,都讓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破曉時刻”更近了一步。
近期,相關部門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指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為什么將人形機器人對標新能源汽車?原因有三,賽道屬性類似(空間大+產業鏈夠長),驅動因素類似(產品+政策周期),產業周期類似(從主題成長到景氣成長)。
曾經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的大動作,不僅催生了國內諸如“蔚小理”等一系列造車新勢力,還迅速推動了其最大競爭對手比亞迪迅速壯大,比亞迪更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構建了全方位的閉環體系,筑起技術壁壘。
如今,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進展有望再次引發“鯰魚效應”,類似于多年前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影響。業內人士認為,如果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最終取得成功,國內也將孕育出一批類似于“比亞迪”的人形機器人行業先驅。
如何看待機器人產業投資機遇?
延續上面的論述,我們去復盤新能車股價周期,對當下的機器人產業投資,會理解更深。
新能源車賺錢效應最大的是在1-10(2019-2021年)。2010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在0.8萬輛,2014年達33萬輛。當前人形機器人距離大規模商業落地還很遙遠,相關行情機會仍處于主題成長階段,但人形和新能源車的區別在于其創新性和迭代性、甚至是增長潛力更大,且當前的特斯拉不是當年的特斯拉,疊加復用汽車供應鏈,發展速度或更快,故人形機器人最大賺錢效應或是在0-1。
圖:新能源車行情復盤(資料來源:天風電新)
同時,多方勢力也開始進軍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包括:(1)專注機器人的廠商如達閥、傅利葉等,其通常有部分機器人技術的積累。(2)國內車企如小鵬汽車跨界布局了人形機器人賽道,從其參數來看,或對標海外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技術水平。(3)互聯網企業如科大訊飛、小米也是人形機器人賽道潛在的競爭者,大模型賦能下人形機器人的“具身智能”正漸行漸近。
從空間看,人形機器人天花板高于車。按照人形機器人馬斯克1人配2臺(存量市場),對標汽車、手機、筆記本電腦年度銷量分別8-9k萬輛、13-14億臺、3億臺,預計人形機器人的年度銷量天花板有望達2億臺,按照ASP=15W,預計市場空間達30萬億。
從估值看,新能源汽車在2021年的估值飆升了原來的50到65倍,而考慮到人形機器人的潛力更大,市場占有率更低,它的估值可能會超過50到65倍。簡單來說,電動車銷量達到100萬輛時的估值大約是40到50倍,但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空間比汽車還要大,即使銷量也達到100萬臺,市場占有率實際上更低。所以以50倍估值100萬臺人形機器人并不過分,甚至有可能再提高。
長遠來看,人形機器人未來的潛在市場空間巨大,或催生萬億藍海應用市場。比如在家庭服務領域,就算只有5%的家庭使用,僅國內市場的價值就達到了千億級別。而我國基于產業鏈上的一些優勢,未來在人工智能領域可能迎來重大機遇。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已經積累了成功經驗,在智能駕駛、軟硬件整合、產業鏈優化、車型更新換代方面擁有相當明顯的優勢。同時,國內供應鏈企業在客戶響應速度、產品更新、降低成本等方面也具備類似優勢(例如電機、電池等)。國產傳感器、精密減速器、滾珠絲杠和中空電機的比例也將會提高。
對應到資本市場里,不少人選擇以指數基金參與布局相關產業公司。例如中證機器人指數就從滬深市場中選取系統方案商、數字化車間與生產線系統集成商、自動化設備制造商、自動化零部件商以及其它機器人相關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以反映上市公司中機器人相關證券的整體表現。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22日,該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包括匯川技術、國電南瑞、科大訊飛、大華股份、先導智能等,前十大權重股合計占比約為51.31%。(數據來源:中證指數公司,指數成份股不代表個股推薦)
圖片來源:中證指數官網,數據截至2023年11月22日
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改變人類社會的又一輪技術革命將逐漸到來,也將推動這些優質企業的飛速發展。如果希望前瞻布局工業機器人國產替代機會,以及人形機器人從0到1的爆發機遇,聚焦機器人ETF(159770),或許場外指數基金天弘中證機器人ETF聯接C(014881)就是不錯的選擇,上支付寶、天弘基金APP、天天基金等平臺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