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周五在官方微信發布消息稱,近期,生豬價格低位運行。為推動生豬價格合理回升,按照預案有關規定,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年內第三批中央豬肉儲備收儲工作。
分析師表示,收儲可能會對豬價起到一定程度的托底作用,但鑒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尚未發生改變,以及收儲規模較小,豬價短期內難見大幅反彈。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界面新聞表示,收儲更多是對市場信心的提振,政府托底下拋售可能會減少,對市場有一些良性影響。不過,收儲量對市場需求量來說數量有限,對供需關系的影響不會很大,最近一段時間豬價明顯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他指出,近期豬價持續走低,一方面是暖冬的因素,消費高峰遲遲沒有到來。另外,北方地區入冬后,豬病壓力增加,拋售白條豬和母豬的情況比較嚴重,對豬價產生了比較大的沖擊。
中國養豬網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生豬價格多次探底,在7月1日跌至年內低位后開始反彈,但8月再次進入下行通道。11月23日,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4.86元/公斤,較8月3日的17.61元/公斤下跌15.6%。
此外,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第46周(11月13日-11月19日),豬肉批發市場均價為每公斤20.19元,環比跌1.3%,為連續11周下跌,同比低39.7%。
大智慧金融信息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員丁宇佳也認為,從歷次收儲情況來看,單次收儲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豬肉市場的供需格局,短期內更多地是起到一種減緩豬價下跌、提振行業預期的托市作用。
她表示,豬肉價格持續下行背后是市場供需錯配導致的結果。從供給端看,本輪豬周期產能去化緩慢,能繁母豬存欄量始終處于高位。從需求端來看,消費整體處于弱復蘇態勢,旺季不旺,端午、中秋國慶雙節的備貨行情都沒能拉動豬肉價格走強,季節性需求彈性較往年偏弱,導致豬肉價格持續尋底。
據農業農村部測算,10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4210萬頭,為4100萬頭正常保有量的102.7%,已經連續10個月回調,但是考慮到母豬生產效率提升明顯和豬肉消費增長不及預期,目前生豬產能仍高于合理水平。
丁宇佳還表示,隨著接下來新一波冷空氣到來,收儲引導供需格局改善的政策效果會更加明顯,屠宰企業壓價情況有望緩解,預計春節前豬價趨向回升,但供應寬松下不會大幅上漲。
馮永輝也認為,春節前豬價或將回升。“一方面是南方地區腌制臘肉會帶動豬肉需求,另一方面是北方地區有 ‘殺年豬’的習俗,一般是離春節兩三周左右。在這兩方面因素下,后續豬價存在一定反彈空間。”
“不過鑒于消費降級等因素,終端消費需求不強,反彈力度可能不會很大。“馮永輝說。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院付一夫也表示,當前豬價仍處于探底階段,雖然政策端的收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市場供需格局改善,但考慮到當前居民消費需求恢復進度相對緩慢,且供給端的過剩會對價格上行造成壓制,因此豬肉價格短期內難以大幅度上漲。后續隨著豬肉消費旺季的到來,市場需求逐漸回暖,豬價可能會逐漸企穩并步入溫和上行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