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素楠
“我一直在努力促進全球對中國的深入了解,能夠得到認可,實在是一份巨大的光榮。”剛剛獲得2023中國學貢獻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卓越院士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說道。
2023年11月24日,2023中國學貢獻獎獲獎名單在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開幕式上揭曉。馬凱碩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 獲得2023中國學貢獻獎。
馬凱碩由于行程沖突,此次未能來到頒獎現場。他通過視頻表示,在全球共同體中,特別是在西方,增進對中國的理解,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緊迫需求。中國的回歸,即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連續文明體的回歸,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發展。
他指出,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從公元初年到1820年,中國和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異常狀態是過去200年間的西方主宰。所有的異常狀態都將自然終結。這解釋了中國、印度和其他偉大的亞洲社會自然而然地復興的原因。
“遺憾的是,西方領導人和決策者在智力和情感上,都沒有準備好接受正在我們眼前展開的‘亞洲的21世紀’。慶幸的是,世界上88%的非西方地區接受了這一點。”馬凱碩說。世界上大多數社會,尤其是亞洲,與中國有著數個世紀甚至數千年的密切關系。因此,對中國文明深厚智慧的深刻尊敬是存在的。通過分享自己的智慧,中國正在幫助人們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這就是為什么當今全球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促進對中國的更深入理解。”馬凱碩指出,只要對中國歷史稍加研究,了解中國在海外殖民擴張方面的零記錄,就能幫助美國決策者消除對中國威脅的深刻恐懼。中國沒有威脅美國。實際上,中國愿意與美國和其他全球大國合作解決迫在眉睫的全球挑戰。今天的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應被視作為人類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巨大機遇。

1948年出生的馬凱碩是一位印度裔新加坡外交官,也是一位杰出的學者,其真知灼見使他享譽全球。2004年6月,美國外交政策協會在“全球百大思想家”頒獎詞中總結了他的成就,稱他是“一位酷愛歷史與哲學的天才外交家、一位長于思考也能啟迪人心的作家”。
馬凱碩是“亞洲復興”理念的提出者,新加坡“小國大外交”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推動者。
他于1971-2004年服務于新加坡外交部,其間屢次臨危受命。1973—1974年,他被派往正處于戰爭陰影之下的柬埔寨,當金邊市遭遇炮擊時,甚至有彈片穿透他家的墻壁。
他還曾就職于馬來西亞和美國華盛頓特區。1998年,新加坡政府授予他“公共服務獎章(金獎)”以表彰其突出貢獻。
在聯合國,馬凱碩走上了全球舞臺。他分別于1984-1989年和1998-2004年兩度擔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2001年1月和2002年5月,馬凱碩擔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
2004年,馬凱碩進入學界,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在他任職的13年內,該學院成長為亞洲領先的公共政策學院,獲得了廣泛贊譽。2019年至今,馬凱碩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卓越院士。
他出版了多部關于全球地緣政治及治理的專著與合著,包括《走出純真時代——重建美國與世界的信任》《新亞洲半球》《東盟奇跡》《中國的選擇: 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等。
其最新著作《亞洲的21世紀》電子版,提供在線免費下載,自2021年發行以來,下載量已突破330萬次。
2005年,他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和英國《前景》雜志共同評選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09年被英國《金融時報》列為“關于資本主義未來的辯論中最有影響力的50位人物之一”;2010年和2011年均被《外交政策》雜志推舉為“全球外交政策領域頂級思想家”之一;2014年被《前景》雜志評選為“世界頂級思想家”之一。
“今天我拿到這個獎項,必將加倍努力增進全球對中國的理解。”11月24日,馬凱碩在獲獎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正如其一位已故好友傅高義在此前接受這一獎項時所說的那樣:“在中國被認可為一個真誠致力于向西方解釋中國的人,令我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