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方卓然
“我既是中國史學者,也是世界史學者。”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說。
2023年11月24日,以“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為主題的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議公布了2023中國學貢獻獎獲獎者名單,卜正民就是獲此獎項的三位學者之一。
卜正民以研究明史著稱,卻不拘于明史,這位72歲的西方漢學界、中國史研究領域領軍人物之一,還曾涉獵了中國自13世紀至20世紀的諸多議題。《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等著作已成為海外中國歷史研究的經典。
近年來,卜正民出版了《偉大的國家:中國和世界》一書,用橫跨8個世紀的13個瞬間,反映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關系的重要面向。他的著作將中國置于全球背景中,并以世界的視角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
回憶起與中國的淵源,卜正民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隨著全球意識的興起,戰后世界秩序的逐漸瓦解。“我們這一代人開始相信,沒有任何單一的文化傳統足以應對世界面臨的經濟、政治和環境挑戰;一種不依賴于種族主義或民族主義的新世界秩序將會出現。”
全球意識使卜正民對大乘佛教產生了興趣。隨后他選擇來到多倫多大學,學習倫納德·普里斯特利教授的佛教哲學課。“這門出色的課程讓我更加相信,源自亞洲的宗教和哲學傳統應該與我在基督教和歐洲傳統中所接受的教育發生互動。”卜正民說,一旦開始學習佛教哲學,便意識到如果不學習佛教中所使用的亞洲語言,就無法理解其中的關鍵概念。那之后,他的專業從英語文學轉到了中國學。
1975年,卜正民作為交換生來到復旦大學留學,主攻明史研究。卜正民說,對明史研究的偏愛,源自于明代是中國人與歐洲人交往的開端。同時,他也欣喜地發現,莎士比亞時代英格蘭文學和思想與晚明中國史恰好處于同一個時代。
在復旦大學的求學,讓卜正民意識到明代中國并非孤立存在,它是一個全球性世界的一部分,并且已如此存在了數百年。這個認識也讓他走上歷史研究之路:將中國置于一個更大的、超越其本身的全球框架中來看中國。
卜正民認為,縱觀歷史,大多數關于過去的作品——無論是關于歐洲歷史還是中國歷史的——都是內向式的、與文化綁定的。也就是說,它們書寫何種文化的歷史,便與何種文化的信條和愿景綁定。
“我不是中國人恰巧為研究中國文化的提供了另一種角度。”卜正民說,“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直視政治記載、文化實踐和檔案記錄中浮現出來的中國。我所依循的惟有歷史記載的權威、歷史分析的正當實踐和學界同仁的集體智慧。”
明代中國的起點在上海。作為深耕明史研究的學者,卜正民與上海也緣分匪淺。從50年前來到復旦大學讀書,到如今在上海獲得中國貢獻獎的殊榮,卜正民感慨道:“這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等中國學術機構的同仁對我在中國學領域所作貢獻之價值的認可。盡管我永遠無法像一個局內人那樣完全理解中國,但局內人們已經認可。”
他認為,他的一些想法和見解可能有助于形成一種對中國更客觀、更普遍的認知——這不僅僅是一種從中國自身出發、為中國自身服務的認知,而是將中國視為世界一員的認識——畢竟,這個世界是人類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