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據法國《世界報》報道,當地時間11月22日,法國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去世,享年94歲。
勒華拉杜里曾將歷史學家分為兩類——“松露獵人”和“跳傘者”。松露獵人對奇怪、新穎和意想不到的案例進行研究,盡管這些案例具有獨特性,卻能照亮所屬的時代;跳傘者采取全景視角,強調大趨勢而非細節。勒華拉杜里在生活中也是一位美食家,所以他將自己劃歸為更偏“松露獵人”的類型。
起初,勒華拉杜里的研究基本上遵從年鑒學派的主流史學研究范式,以經濟史和社會史為重心,關注中長時段的歷史。博士論文《朗格多克的農民》受到導師布羅代爾的影響,布羅代爾認為氣候和地理塑造了歷史的進程,勒華拉杜里則看到,文化和經濟與土地性質和天氣同樣重要。他認為,朗格多克人民無法打破進步和衰落的循環,是因為文化因素阻礙了他們開發先進的技術和進行農業實踐。
此前,年鑒學派強調的是整體史和結構化的歷史研究,并沒有確立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向。《朗格多克的農民》也是一部“沒有人物的歷史”,但1975年出版的《蒙塔尤》成為了年鑒學派歷史人類學的標志性著作。該作出版之后,包括心態史研究在內的微觀史學或日常生活史成為了勒華拉杜里的研究重點。

[法]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 著 許明龍 馬勝利 譯
商務印書館 2023-8
蒙塔尤是法國南部一個講奧克語的牧民小山村。1320年,時任帕米埃主教(后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辦案,他想要弄清每一個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區別誰是異端、誰持正信。在調查、審理各種案件的過程中,雅克·富尼埃發現和掌握了該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個人隱私以及種種矛盾、沖突等。勒華拉杜里發現并利用了宗教裁判所的這些史料,以現代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再現了六百多年前該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習俗的全貌和14世紀法國的特點。
《蒙塔尤》第一部分探索了蒙塔尤居民的物質世界,講述了蒙塔尤最有權勢的兩位人物皮埃爾·克萊格、伯納德·克萊格以及牧羊人的故事。第二部分“蒙塔尤考古:從舉止到神話”探討了蒙塔尤居民的信仰,年鑒歷史學家稱之為“心態”。勒華拉杜里將蒙塔尤比作“一灘臭氣撲鼻的污水中的一滴水珠”,他說,“借助日益增多的資料,對于歷史來說,這滴水珠漸漸變成了一個小小的世界;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微生物在這滴水珠中游動。”這樣的微觀研究貼近生活,凸顯著歷史的生動可愛。
但是,這部著作也曾經招致一些批評。批評者指出,宗教裁判所是司法鎮壓的工具,甚至會動用酷刑,因此把富尼埃的審問記錄作為內容的主要來源其實并不可靠。
歷史哲學家弗蘭克·安柯斯密特(Franklin R. Ankersmit)的《歷史編纂學與后現代主義》(1989)一書認為,微觀史學有三大經典代表作,即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的《蒙塔尤》、意大利學者卡洛·金茨堡的《奶酪與蛆蟲》和美國學者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的《馬丁·蓋爾歸來》(戴維斯也于今年逝世),這三部書為“后現代歷史編纂學的典范之作”,它們的研究對象沒有“落到樹干或樹枝上,而是落在樹葉上”,是為了用樹葉的微觀敘事抵制樹干的宏觀敘事。但實際上,金茨堡、戴維斯都反對這一說法,認為并不存在微觀和宏觀的對立。勒華拉杜里雖然聚焦于蒙塔尤,也是希望把蒙塔尤當成法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細胞來解剖,揭示特定時期人們生活背后的結構。
勒華拉杜里用微觀史方法進行研究的另一部作品是《羅芒狂歡節》,以1578年發生在法國南部城市羅芒狂歡節上大約20名工匠被屠殺的事件為切入點,將大屠殺視為16世紀下半葉法國鄉村社會政治、社會和宗教沖突的縮影。
在一次訪談中,勒華拉杜里談到,“……或許有點出于妒忌,布羅代爾不喜歡我關于蒙塔尤的書,因為里面有性史。但我仍舊忠于他,我敬仰他。我認為我找到了其他領域,比如說氣候史。”勒華拉杜里也被認為是氣候史的創始人。
勒華拉杜里被譽為年鑒學派的第三代“旗手”。他曾這樣評價法國年鑒學派:“總有一天,當我們的同胞在總結20世紀的知識、科學和技術時,他們會發現自己在軍事技術、尖端工業或原子物理等領域內,并不能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這些淺薄的法國人或許能聊以自慰的是,他們畢竟在1930年至1965年間,全靠年鑒派的努力,產生了世界上最好的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