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筷玩思維 陳富貴
2022年8月,短視頻平臺傳出海底撈有“分手套餐”的消息,哪怕海底撈品牌方出面回應稱沒有該套餐服務,然而被掛上分手套餐之名的四人餐還是在2周內賣出了57萬份,由于市場需求強烈,海底撈不得不對員工進行分手套餐的標準化服務培訓。
從生日到分手,只要和顧客需求有關,海底撈幾乎都能照顧好顧客的小情緒,餐飲體驗大獲好評。
從整個餐飲業來看,行業并不缺吃火鍋的門店,但能為顧客情緒服務的,也就寥寥幾家品牌,其中以情緒價值出道并初心不改的大概也只有海底撈了,而情緒價值這個事兒,它在餐飲業還只是剛起步。
為什么情緒價值與餐飲消費最契合?
大多年輕人基本說過一句類似的臺詞:千金難買我愿意。這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倔與犟,正是情緒青年在上頭時為情緒買單的消費氣勢。
為情緒買單,其消費代價可高可低。
在歷年高考前后,大多奶茶品牌們玩起了玄學,益禾堂限定新品的順順珠手串、甜啦啦的金榜題名桶、喜茶的好運符、奈雪的茶的上上簽……學生們喝的仿佛不是奶茶,而是對未來的期待與向往。
在淘寶等電商平臺,學子們熱衷于花1分到5毛下單一個“愛因斯坦的腦子”,認為這可以提供“智力加持”(商家通過聊天框給付費用戶發一張愛因斯坦的圖片)。
有意思的是,多數商品鏈接說明基本寫著“下單即生效”,玄學效果、玄學購物,但大學生們也并非魔怔到是非不分,他們只是為情緒價值買單。從電商平臺銷量來看,不少早期賣“愛因斯坦腦子”的商家,銷量最高可達數萬之數。
情緒價值的體現可以是實體經濟,也可以是虛擬經濟,當然更可以是虛擬和實體經濟的結合,比如海底撈的分手套餐或者慫火鍋的生日娛樂,又或者為高考學子點一杯金榜題名奶茶桶。
情緒消費不一定是顧客發起,有時候也是商家行為,比如廣西某奶茶店的兒子考上了北大,收到消息后,老板豪送2000杯免費奶茶,排隊免費拿奶茶的顧客還可以與北大學子合影沾喜氣。
再比如結婚宴、升學宴、喬遷宴、百日宴,又或者婚葬禮的流水席等,人們大起大落的情緒總是和飲食有關,這也意味著,情緒價值消費與餐飲產品結合,效果大概是最好評估的。
情緒價值消費的抓手
說起玩情緒價值,茶飲營銷算是老手了。
2020年秋,茶飲品牌們集體營銷“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顧客通過買賣奶茶來炫耀親密關系,在購物的人看來,一杯奶茶的費用不高,還能實現專屬關系,而對于被贈予的人來說,可以追捧熱點又炫耀了有人關心,還可以得到一杯奶茶,再進一步,有禮貌的被贈予者大概會購買一杯奶茶反贈回去,用一份營銷梗來推動兩份及多份消費,一舉多得。
在茶飲范疇的產品里,有些品牌宣傳真茶、真奶、真水果、低糖,茶和水果引動顧客對健康消費的需求,低糖減少了健身減肥人群的負擔感,還有膠原蛋白小料,一定程度上實現的是美容價值。
這大概是情緒消費的兩個抓手:價值、與我有關。
比如愛因斯坦的腦子(產品為圖片),價值:買了后就可以和愛因斯坦一樣聰明;與我有關:自主購買等同于自我實現。
又比如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價值:可以通過奶茶表達專屬感情,而且比起黃金、珠寶、化妝品,一杯奶茶實在是太便宜了;與我有關:這杯奶茶是我送的,我拿到了某人的第一杯。
再比如海底撈的分手套餐、生日歌,價值:分手了情緒需要宣泄、生日了需要被關注;與我有關:我生日或者分手,情緒激動或者抑郁,在門店得到了撫慰。
從愛因斯坦的大腦這類虛擬產品來看,情緒消費起源于情緒、滿足于情緒,對比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實體消費的優勢還在于“顧客不僅情緒得到了滿足,還得到了實物”,由于是餐飲,實物還有飲食的功能,這進一步強化了情緒消費的價值和意義。
情緒價值消費的邏輯通道
一個事物(無論實體還是虛擬)有了價值和相關的抓手,這還遠遠不夠。從理性到情緒,它是有距離的,這是一場關于商家價值和顧客需求的博弈及表演。比如海底撈的分手套餐和生日祝福,它要主打的并不是生日和分手的客群,也就是品牌并不倡導只有生日和分手時才去海底撈(客群太窄),品牌倡導的是以分手撫慰、生日慶祝等情緒滿足這類優質服務,以此形成的好口碑來吸引所有的客群。
比如某個人說自己尊老愛幼,把老幼需求放第一位,他不僅能得到老幼的好感,家里有老幼的,都會對這個人有好感,這也是宣傳者的深度目的所在(孟子)。
就拿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來說,難道秋天已經買過奶茶了,就不是“第一杯”的客群了嗎?營銷是要把面做大,而不是做窄,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實際是要讓大家曬奶茶,再刺激更多人喝奶茶。
慫火鍋的生日瘋狂與海底撈不是一個風格,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對著服務員說今天你生日(誰管你是不是真的生日),餐廳就會安排專門的氣氛組對你尬歌尬舞,開心不開心的,誰在乎,主要還是玩(顧客在玩,服務員也在借著顧客的需求玩)。通過情緒宣泄(海底撈是服務員給顧客祝福,海底撈略正經些,慫火鍋是顧客和服務員一起玩,絲毫不考慮正不正經),慫火鍋也實現了破圈。
高端餐飲通常會播放舒緩的純音樂,當人的情緒逐步穩定平和,人的思維也會更加開放,這時候大概會嘗試一些高端消費。在講究翻臺率的餐廳,有些還會不講武德播放快節奏音樂,使顧客加快用餐且不多停留。
不只是餐飲,超市也很善用情緒引導,在購物環節,一些超市會在啤酒專柜播放喜慶喝酒的場面與音樂,情緒一上頭,啤酒的銷量就增加了。當要打烊的時候,超市后臺播放一首薩克斯的“回家”,滯留的顧客們會默認加快離去的步伐。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品牌借助于聲音(聽)、畫面(視)、文字(思維)等綜合情境對顧客進行主動引導,使人的情緒產生波瀾,由此引發消費。這就是情緒價值消費的邏輯通道。
很明顯,商家這幾年在情緒價值方面下功夫,其目的并不單單是用于提高客戶滿意度,更是要提高收入及利潤,包括復購等。
深挖情緒價值的目的還是為了擴大收入
情緒價值起源于顧客感知價值,主要用來衡量顧客在消費中的情緒收益(包括負收益,簡單說,就是消費完了一肚子氣就是負收益),給顧客帶來正向的情緒收益即高情緒價值,反之則是低情緒價值或者負情緒價值。
在當前經濟低迷的市場環境下,情緒價值主要用于提高顧客滿意度及增加消費動力。
在顧客情緒價值消費環節,它通常從某一個能引動顧客情緒的事件著手,這里有兩個對象:一個是事件,另一個是情緒。
比如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這里的事件是送禮,情緒標簽是炫耀、喜慶、被關心以及嫉妒等(嫉妒是一種情緒動力,被嫉妒有時也是一種情緒需求)。
又比如甜啦啦的金榜題名桶。這里的事件是高考,情緒標簽是高中、上榜、期待好運、祝福。
在事件和情緒之外,商家行為還得回到消費本身——情緒產品及情緒消費價值的審判。
以奶茶類產品為例,無論是不是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產品的價格不高,隨處可見,在送禮及贈送環節可以說是最便宜省心的產品,不貴又好喝,且對于贈送者或者收禮的一方,都能得到炫耀的喜悅,再者,奶茶是甜的,富含糖、水、乳制品等,飲用時還能得到身體情緒的正反饋,也就是上文說的,既有價值,又與我相關,最后還回饋了正向的情緒。
整體的鏈路明朗而清晰,商家根據外部環境(天時地利人和,比如高考等)進行事件營銷,再進入產品情緒激發鏈路設計(細化到產品、產品營銷及門店購買銷售環節),比如在高考前推出金榜題名桶,高考后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營銷方案,通過對顧客情緒的激發、引導,繼而產生消費,讓情緒消費以產品為落腳點,以此實現情緒、消費、產品的三者統一。
需要注意的是,外部資源不只是集體的認知(比如高考等),還來自于個體的行為和經驗,比如海底撈的分手套餐和生日祝福,此外更包括個體意識,比如人看到明亮的色彩會激發開朗的情緒,這是此前諸多餐飲品牌多巴胺情緒營銷的產品玩法(純色、多彩果蔬汁等)。
可見,情緒是一種營銷,營銷必然要以消費的形式來評估效果,而產品是落腳點,產品體驗和產品價值對于顧客情緒的滿足和回饋,最終形成了閉環,而消費者的再傳播、復購以及拉新等,這就是閉環后的進一步所得。
結語
從形式來看,情緒來自于事件,分為集體的和個體的、原生的和推動的。
集體情緒是大規模營銷,從高考到開學、從春節到國慶,這屬于多品牌玩法,且基本實現了營銷及產品的標準化,講究出奇制勝。
個體情緒是個體行為及經驗主導,顧客從失戀到熱戀、從趕進度到休假、開學到放學等,講究服務及察覺,比如海底撈分手套餐的出圈是因為顧客提出了分手需要被關懷,海底撈門店緊急出了新的方案,又比如顧客單獨去海底撈用餐,服務員洞察到了,于是在顧客對面放一個玩偶陪伴用餐。
原生情緒有兩個角度,其一是心理的,比如原生的喜怒哀樂,還可以延展到佛教的五毒六妄七情八苦(貪、嗔、癡、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等),針對集體或者個體情緒差異進行撫慰,其二來自于生理的,饑餓對碳水及多巴胺刺激的需求等,吃好喝好心情好。
推動情緒又可以稱為是構建的、敘事的(可以簡單理解為蹭熱點、編故事、講故事),比如李佳琦事件后,“哪里貴了/哪李貴了”成了一個熱梗,李炮秤盤麻辣燙上海店的營銷關鍵詞是“哪李貴了”(宣傳圖突出李),李姓顧客消費打3.9折,以此博吃瓜群眾一樂。
餐飲情緒價值簡單說就是讓顧客處于正向的情緒(開心、高興、寧靜等)中,且在正向情緒中把單買了,形成顧客自營銷、增強品牌口碑,以此實現顧客情緒滿足后帶動品牌增長的全鏈路消費服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