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25.3 GW/53.4 GWh,同比增長超過260%;新增裝機12.3 GW/25.5 GWh,同比增長超過920%。預計今年底全年新增裝機將達49.6 GWh,約為去年的三倍。”
11月23日,在2023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儲能專題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表示。
GW為功率單位,表示儲能系統的最大瞬時功率;GWh為能量單位,表示儲能電池的容量。
2022年,國內新增新型儲能裝機6.9 GW/15.3 GWh;累計裝機首次突破10 GW,達到13.1 GW/27.1 GWh。
史玉波稱,儲能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技術的創新性和規模化布局與應用,將對中國能源轉型、電網格局、電源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理事長陳海生也在會上預測,今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將達到15-20 GW,超過去十年的總和;累計裝機規模23-31 GW之間,總體符合預期。
近年來,新能源發展成為各國能源領域關注的重點。國網能源研究院原院長張運洲在會上稱,新能源發展呈現四方面特點:一是光伏裝機比重較高;二是開發模式向縱深推動,比如國家提出大基地項目、海上風電開放等,資源好,但開發難度大。
三是分布式能源面臨瓶頸,配電網承載力受到限制;四是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較高水平,但同時進入瓶頸期,部分高滲透率省區已經開始下降。
“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將給電力系統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所以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張遠洲稱。
張遠洲認為,從未來發展看,儲能應用場景廣泛,滲透到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因此需要站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角度,探究儲能在整個行業生態鏈中的真正價值空間。他同時強調,要關注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的功能定位和差異。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目前,新型儲能是整個儲能板塊關注的焦點。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儲能累計裝機規模75.2 GW,同比增加50%,其中,以鋰電池為主導的新型儲能同比增速約2.8倍,占比已超三成;抽水蓄能占比則不斷下降。
陳海生表示,從儲能技術上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基礎研究技術示范和應用示范最活躍的區域,主要可分為四個梯隊。首先是抽水蓄能,最成熟且應用最多,裝機也最多。
第二梯隊是鋰電池、壓縮空氣、液流、鉛蓄和儲熱技術等,已實現了百兆瓦以上的示范和應用,其中鋰電池發展最快,有可能會躍升至鑒于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之間的地位。
第三梯隊是鈉離子、飛輪等技術,已實現了兆瓦級以上的示范性應用,正在快速地發展。其中,鈉離子受到的關注居多;第四梯隊是正在開展研發和示范的液態金屬離子水系電池等。
“國內外對比看,中國大部分的儲能技術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陳海生稱。
伴隨國內儲能系統規模化增長,招投標市場競爭激烈。
截至今年9月底,國內儲能系統招標規模達到15.7 GW/57.4 GWh,是去年全年系統采購量的2.8倍,集采量超過50%。
疊加上游原材料價格下降,今年儲能中標價格下行趨勢明顯。據陳海生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儲能系統中標量近40 GWh,9月儲能系統中標均價跌破1元/Wh。
1-9月,EPC和儲能系統中標均價一直呈下行態勢,其中,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達到0.99元/Wh,同比下降35%,環比下降8%,與今年初相比下降34%,最低中標價格跌破0.9元/Wh。
同時,儲能電芯報出現了低于0.5元/Wh報價;0.5C儲能系統出現低于0.7元/Wh報價。C是指電池充放電能力倍率。0.5C是指儲能電池可以在2小時內放全部電量。
近月來,“內卷”、“競爭”、“過剩”等已成為儲能行業的主要關鍵詞,業內悲觀聲音不斷。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此前的上海儲能展上表示,截至2023年年中,中國鋰電動力(儲能)電池行業實際產能近1900 GWh,行業名義產能利用率不到一半,且仍在下滑。儲能行業當前處于高度內卷的狀態,資本競相涌入、新玩家跨界入局,導致了大規模的擴產潮,行業無序競爭風險進一步加劇,同質化、價格戰頻現。
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也公開表示,明年可能80%的儲能系統集成商會倒下。
“儲能指數仍處于調整期。”陳海生稱,但他對未來儲能的需求仍持樂觀態度。此外,他預計到今年底,中國主導全球電池供應鏈的趨勢愈發明顯,電池產量有望翻番,出口占比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