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周三,在第21屆《財經》年會上,與會專家認為,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低增長周期,明年還將繼續受到滯脹的困擾,需要從全球共同利益出發,堅定奉行多邊主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和世界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周期性和結構性變化,經濟周期從增長到放緩,全球進入一個經濟低增長周期。與此同時,金融周期從寬松到緊縮,流動性收緊,利率水平上升,金融緊縮和資產負債表普遍錯配,全球金融風險在上升。
他進一步表示,今年起,全球經濟由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高債務,轉向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可以用平庸之年來形容2024年的世界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表示,從整個宏觀環境來講,2022年以來形成的滯脹格局會繼續延續。未來半年全球經濟依然會在一個比較高的長期利率環境下運行,這可能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可能會有新的金融動蕩產生,二是美國經濟在高利率下不堪重負,從而大幅減速。
“2023年肯定是滯脹格局,2024年依然是,延續到什么時候,關鍵取決于地緣政治沖突的走向以及未來我們能不能找到新的方式重塑全球的增長。”他說。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在會上也指出,當前全球正在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時期,經濟復蘇非常緩慢,通脹和債務水平居高不下,各個經濟體的復蘇也并不協同。
不過,對于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金立群并不感到悲觀,他認為,全球也曾經歷過至暗時刻,但最終都走出了危機。
“回顧過去100多年的歷史,只有開放包容,攜手合作,才能共渡難關,化危機為機遇,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經將各國命運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情況下,更需要從全球共同利益出發,堅定奉行多邊主義,重塑國際互信,有效應對挑戰和危機。”他說。
此外,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在會上指出,在當今科技全球化、產業全球化的格局下,“會做的全部自己做”并不是最優選項,這種全能產業結構得不到分工帶來的規模經濟、技術快速送代、利用全球資源、分享全球市場等諸多利益。
江小涓表示,更多利用國外技術,就能在更高起點上加快推進我國科技自立自強進程,我國自主創新水平愈高,就愈能夠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因此,我們要具備平衡這個關系的理念和能力。高舉科技全球合作的大旗,這既符合我國自身利益,也有利于實現全球合作共贏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