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當光伏行業內部都在預警產能過剩和洗牌潮,仍有跨界企業不管不顧地往里闖。
華夏能源網獲悉,近日,A股上市公司星光股份(SZ:002076)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星光發展擬以3000萬元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星光能源”,主要從事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的投資、開發和運維服務。
星光股份原名“雪萊特”,是2006年在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塊掛牌上市的老牌照明企業。星光股份“跨界”進入光伏,瞄準的是分布式這片“藍海”——今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達1.29億千瓦,再超集中式成光伏裝機主力。
執著跨界光伏的不止星光股份。9月以來,多家A股上市公司如濱海能源(SZ:000695)、璉升科技(SZ:300051)、交建股份(SH:603815),均先后宣布重金投資光伏項目或收購光伏資產。其中,濱海能源更是一口氣拋出了兩個一體化項目,產能規模合計122GW,總投資高達254億元,豪橫之勢堪比光伏龍頭企業。
回顧2022年,受光伏板塊高景氣帶動,一年內有7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掀起了一波讓人目不暇接的跨界潮。但眼下,隨著產能大量釋放光伏行業進入過剩周期,市場形勢已今非昔比,此時還要執意趕上“最后一班車”的這些跨界者們,該醒一醒了。
跨界光伏,成了“救命稻草”?
跨界光伏的企業,很多都野心不小。
比如濱海能源,其規劃的兩個項目,一個是在包頭某開發區建設10GW光伏太陽能電池片、5GW組件一體化項目;另一則是某工業園區年產15萬噸工業硅、12萬噸多晶硅、40GW單晶硅拉晶、40GW單晶硅切片及其它配套項目,覆蓋了晶硅光伏主產業鏈所有環節。
璉升科技聚焦于電池環節,瞄準的是相對前沿的異質結路線,規劃了110億元的總投資。繼年初宣布擬投資40億元在四川眉山建設8GW異質結電池項目后,今年10月又宣布,在江蘇南通建設12GW異質結電池項目,總投資70億元。
相比而言,星光股份3000萬元的啟動資金已屬小打小鬧。不過,這些跨界企業的共同之處也很明顯,主業不振、多年虧損、數次轉型,如今想再找個“救命稻草”。
星光股份前身雪萊特,原本是主做照明業務,自2014年開始轉型,先后涉足充電樁、無人機、智能包裝設備和鋰電池生產設備等領域。但幾年下來,業績非但沒有突破,反而陷入了投資失利、連年虧損的泥潭。
華夏能源網查詢其歷年年報發現,星光股份的扣非凈利潤已連續虧損了近六年,到2023年9月底,已經合計虧掉了18.17億元。期間還兩次因凈資產為負值而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在重組更名為星光股份后,業績依然不理想,2022年度盈利了1938萬元,但今年前三季度又虧損了708萬元。
璉升科技前身是三五互聯,今年9月11日更為現名。2015年至2019年,三五互聯先后嘗試轉型汽車賽道、新能源車賽道,但兩次跨界均不理想。2019年公司實控人龔少輝將三五新能源進行了業務和資產剝離,2022年12月控制權變更,璉升科技成為其控股股東。
而濱海能源因為多年虧損,至今已是五次易主、第三次轉型了。其主營業務經歷了最初的涂料(2003年以前)、熱電(2003-2018年),印刷包裝(2018-2023年),再到如今的光伏。
目前的大股東旭陽控股于2021年以6億元取得公司20%股份而入主,其后虧損狀況并未改善,反而呈現擴大趨勢。據2022年年度報告,全年營業收入為4.15億元,和上年相比減少了15.5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2億元,和上年的-0.57億元相比,虧損擴大了近八成。
持續的業績低迷和多次轉型失敗,讓這些企業急于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來講一個新的故事,正在享受政策紅利、風頭正盛的風光新能源成為了不二之選。很顯然,投機一把就走是這類企業的普遍心態。只是,在光伏行業已經到了周期頂部還往里沖,這樣的下注時機賭的不是“運”,是“命”了。
形勢不對,它們選擇了“撤退”
2022年是光伏跨界的熱鬧年。據統計,跨界光伏企業的數量多達75家。由于時點稍早,實實在在謀求轉型的一些企業抓住了新的發展機會與增長點,通過跨界光伏而逆風翻盤。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曾主營汽車內飾業務的鈞達股份。
2021年,鈞達股份通過收購捷泰科技全部股權而成功轉型光伏,進入中游太陽能電池環節。一年就實現了業績扭虧,并躋身國內太陽能電池片領域出貨TOP5行列。
而更早一步的京運通(SH:601908)、弘元綠能(SH:603185)、雙良節能(SH:600481)這幾家光伏設備商,借著行業的高景氣度向上游切入(跨界硅棒、硅片生產),憑借先發優勢在業內站穩了腳跟。
然而時移世易,今年下半年,跨界光伏熱已經明顯退潮。一些企業看清形勢,選擇了撤退或及時止損,對已開發、未開發的光伏項目進行拋售出清。
8月以來,水牛奶大王皇氏集團(SZ:002329)通過轉讓安徽皇氏綠能科技有限公司80%的股權給魯嚴飛及經營團隊控制的企業,注銷旗下控股孫公司皇氏晶華(廣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基本退出了光伏板塊,回歸了水牛奶主業。
8月,印刷油墨龍頭樂通股份(SZ:002319)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對投資47億元建設4.8GW高效HJT電池及組件項目主體的投資,由不低于40%的股權變更為出資持有5%的股權。
6月,奧維通信(SZ:002231)宣布終止與熵熠(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投建 5GW 高效異質結(HJT)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
經不完全統計,此前高調跨界光伏的上市公司中,已有近10家終止光伏相關的項目、再融資計劃等。他們為何選擇了主動出局?
在關于注銷皇氏晶華的公告中,皇氏集團表示“基于公司整體戰略布局考慮,為整合及優化公司現有資源配置,降低非乳業板塊的經營管理成本”;奧維通信則在《關于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告》中稱,“鑒于交易各方對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交易方案進行多輪協商和談判后,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對價、業績承諾、投后管理等交易方案的核心條款達成一致意見。”
跨界光伏的由熱轉冷,也暗合了近一年來光伏板塊低迷的市場走勢。根據Wind數據,橫向對比超30家光伏板塊上市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的業績數據,有接近半數企業營收同比呈現負增長,超半數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出現負增長。
光伏企業增長“失速”,高增長階段已告一段落,跨界的故事沒法再講下去了。此時選擇撤退,哪怕是“一地雞毛”,也比將來丟胳膊斷腿的好。
內外交困,結局或已注定
時至今日,光伏還有下注的機會么?
從內部環境來看,經過三年的快速發展,光伏行業的上行周期已基本告一段落。今年以來,由于產能嚴重過剩,降價傳導至產業鏈各環節,光伏上市公司集體增長失速,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相當難看。
今年年初以來,產業鏈各環節已出現兩輪降價潮。目前,硅料價格再次跌至6萬元成本線;硅片價格也在持續下跌,組件投標價格更是跌破了1元/W。在很多行業人看來,行業見底還早,這次的寒冬將比以往都冷。
殘酷的價格戰意味著各環節都已無利可圖,不少龍頭企業甚至開始出清產能。卷到極致,最終一定是大廠“卷死”小廠,小廠“卷死”新廠。樹大根深的頭部企業憑借技術和產業鏈優勢已經在行業內形成了碾壓優勢,它們不懼寒冬。而還未立穩腳跟的新企業,將普遍面臨投產即虧損的命運。
再看看那些新近入局的跨界企業,盡管拋出上百億的投資規劃,似乎是財大氣粗,但真的儲備有足夠的糧草來熬過寒冬么?這需要打個問號。
查看三家企業財報。截止今年三季度末,璉升科技總資產18.68億元,負債9.97億元,凈資產為8.71億元。這樣的家底,要撐起110億元的總投資,顯然是捉襟見肘。
實力最小,野心卻最大的濱海能源,現總資產6.37億元,負債4.05億元,負債率已經高企,但其此番跨界卻一口氣規劃了254億元的投資規模,錢從哪兒來?
星光股份3000萬的投資額,更經不起折騰。盡管分布式光伏勢頭良好,但光伏電站開發屬于重資產行業,建設一個分布式光伏電站就需要幾百萬、上千萬的投入,平均投資回報周期一般是7~8年,按照星光股份現有資金實力,后續能否持續運營下去就不好說了。
當然,很多跨界企業也并沒有真心實意的干光伏,它們只是想套上新能源的概念繼續在資本市場融資。但可惜的是,這個“算盤”如今也要打不響了。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今年8月,證監會發布文件明確指出,為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將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和引導上市公司合理確定再融資規模,“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應當投向主營業務,嚴限多元化投資”。這意味著,想通過炒新能源概念圈錢的路子根本走不通了。
綜上幾點來看,跨界光伏玩票者的結局已經注定。光伏行業是利國利民的產業,肩負著能源轉型、生態發展的重任。只有那些堅持長期主義,固守初心恒心的企業,才能真正享受到行業發展的紅利。如果現在還想來投機賺快錢,這樣的想法當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