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T財經數據通 張津京
從上周六開始,關于ChatGPT以及母公司OpenAI控制權的宮斗大戲,于昨天落下了帷幕。
當地時間周五,突發的一則新聞炸醒了很多關心科技圈人士的美夢。OpenAI的創始人也是ChatGPT之父,山姆·奧特曼,居然被OpenAI的董事會解雇,并除去了CEO和聯合創始人的職位。
而且整個OpenAI清除奧特曼的行為是在非常粗暴的環境下誕生,所有的過程僅是口頭和郵件通知。
根據奧特曼密友,也是OpenAI前總裁格雷格·布洛克曼在推特上的講述,11月16日晚,山姆.奧特曼收到OpenAI首席科技家伊利亞·薩斯克韋爾的短信,邀請其第二天中午參加一個Google Meet會議,除了格雷格之外,整個董事會成員都在場,伊利亞告知奧特曼他被解雇的消息。隨后,格雷格也被邀請參加了一個Google Meet會議,他被告知他將被從董事會除名,但鑒于他對于OpenAI公司的重要性,仍保留他的職位。
OpenAI在博客中表示:“董事會經過深思熟慮的審查程序后,開除奧特曼。董事會審查程序得出的結論是,他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始終不坦誠,阻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董事會不再相信他有能力繼續領導OpenAI。” 并且,OpenAI正在尋找長期繼任者,過渡期間則由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臨時接任。
然后,這場風波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開來,情節激蕩讓吃瓜群眾應接不暇。
反轉到反轉
周五奧特曼被開除,其實不是這件事最讓人擔心。因為奧特曼的強大號召力和他一手建起OpenAI的偉大功績,讓他在公司具備了超大的影響力,并有一群核心的研發人員愿意追隨他的腳步。
于是人們發現在奧特曼被解雇的24小時之內,包括OpenAI研究主管、風險預測主管等核心研發管理崗位和相關團隊近40名核心工程師紛紛宣布離職。
這一下子把推動奧特曼離職的OpenAI首席科學家伊利亞弄懵了。據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可以確認,現已離職的這40名工程師,絕大多數都是OpenAI最核心的研發人員。他們的離職不僅僅是個人職業生涯變動這么簡單。
據說目前OpenAI內部近20個項目研發停滯,甚至有的研發小組集體離職。
這還不是伊利亞遇到最嚴重的打擊。
不為人知的是,奧特曼在OpenAI的定位是管理者和首席產品經理與首席融資官。換句話說,所有的產品研發是通過他這里部署和執行的,對外的融資也是奧特曼全力去維持的。
甚至很多后續簽約的投資完全是投資給奧特曼本人的。
于是伊利亞作為首席科學家,鼓動董事會作出解聘奧特曼的決定,讓很多剛剛簽約完成的投資人異常憤怒。原本伊利亞以為投資人看中的是OpenAI乃至ChatGPT的發展前景,高管的變動不會影響已經落實的投資。
但據實際情況顯示,已經有投資方明確通知OpenAI在11月底即將進行的融資款發放將暫緩。
這成為壓倒整個事件的最后一棵稻草。
作為OpenAI最大的投資方和扶持者,微軟的態度非常絕妙。一方面,有知情人士表示,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一直與奧特曼保持聯系,并承諾無論他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都會支持他。另一方面,有意思的是微軟又拒絕了其他投資人要求直接向OpenAI董事會施壓的建議。
這些壓力撲面而來,讓一貫不準備在周末加班的美國人,不得不緊急提升自己的辦公效率。OpenAI的董事會在周日又緊急向奧特曼發送了邀請,希望他于19日,也就是周日前來OpenAI的董事會詳談重任CEO事宜。
在19日清晨,奧特曼信心滿滿地發布了一個推特。在配發的圖中,他佩戴了OpenAI的“訪客名簽”,表示這是自己用“訪客”的身份來拜訪OpenAI。這組照片背后,凸顯著奧特曼心理上具備的優勢。
然后談判細節不得而知,但雙方肯定非常激烈,條件差距很大。伊利亞在晚上不得不發布講話表明,與奧特曼的談判破裂,他將不會回到OpenAI擔任CEO。
同時奧特曼宣布,自己會成立一家新公司來繼續AI方面的研究和產品的開發。然后就在19日當晚,OpenAI剩余不多的核心研發工程師也幾乎全部遞交了辭呈,而且已經有更多的員工在推特等社交媒體發文威脅,如果奧特曼不復職,他們也將離開。
緊接著就是美國當地周一上班,微軟迅速發表聲明,將聘任奧特曼和OpenAI前總裁布洛克曼領導一個新的高級人工智能研究團隊,為這個動蕩不安的周末畫上句號。
這場人工智能領域最引人關注的宮斗大戲,就此落下帷幕。
為什么是奧特曼出局?
這件事情讓很多熟悉公司架構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按照傳統公司的構成,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一般會在董事會擁有絕對的控制和投票權,哪怕股份不夠,但投票權一定會壓倒多數,保證自己的權威。
但很好玩的是,正是對這種權威的公司架構不滿意,想挑戰權威的奧特曼和伊利亞在創造OpenAI這家公司的時候,就為他匹配了一個非常奇葩的管理模式和董事會。
因為最早OpenAI作為一個非盈利公司注冊,主要是接受捐款進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所以董事會重要的職責其實是審批相關研究的項目可行性,并對此進行撥款和管理相關研究項目的進度。
為了讓這種工作推動的順利,并擺脫所有捐款人的影響,在奧特曼和伊利亞的推動下,整個OpenAI設立了一個脫離股權架構的非盈利性董事會。
根據公司章程,只有少數董事會成員可以在某個時候擁有公司的財務股份。而作為創始人,奧特曼本人在公司中沒有任何股權,一開始他只是想利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跟傳統企業理論的切割,但其實這進一步削弱了他在董事會中的影響力。
然而在非盈利公司時代,這種董事會可以完全從專業性角度出發決策,反而大大加快了公司發展的速度。
但在GPT3.0出現之前,之前硅谷各位大佬捐贈的研究資金已經不夠用了,OpenAI準備開始進行商業化的融資。為了迎合投資人的入股需求,OpenAI設立了一家盈利性的子公司,以便承接融資和投資人的股權。但這家子公司是完全由OpenAI董事會直接管理。
這意味著,哪怕微軟作為OpenAI最大的金主,前后投入了將近130億美元的巨資,但它也只占到這家盈利性子公司49%的股權,并不可能像OpenAI的董事會派出任何一名董事,也不具備在OpenAI任何事務上的投票權。
這種奇葩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摒除了所有投資人對OpenAI日常業務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將所有商業化事件規范到這一家商業子公司的范圍內,可以保證所有投資人分享商業營收的紅利。曾經被奧特曼認為是自己在商業設計領域的一個創舉。
然后這種被奧特曼認為簡直“太棒了”的架構,雖然屏蔽了所有投資人對OpenAI日常工作的指手畫腳,但也在OpenAI這個奇葩董事會想把奧特曼清理出局的時候,無法施加真正的壓力。
某種程度上,OpenAI的董事會更像是一群科學家坐在一起研究某項事件時的討論組,所有人都有相關的票權,每人一票,超過半數即可推動決議的生成。而奧特曼被逼離職的相關決議,就是在董事會以4:2的方式通過。
大概率估計,那兩張反對票可能就是奧特曼和他的總裁投下的。而這種脫離公司股權和經營利益的董事會架構以及投票權設定,最終讓自詡最懂經濟的科學家奧特曼,吃了最大的虧。
微軟扮演什么角色?
其實微軟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引人深思。
一方面微軟,一直通過各種方式向奧特曼表達著自己的支持,并承諾他做任何決定都會得到微軟全力的扶持。另一方面,微軟并沒有像其他人預想的那樣對OpenAI的董事會施壓,甚至相關的表述都沒有做出過。
而在OpenAI跟奧特曼的談判破裂后幾個小時,微軟就成功與奧特曼達成了合作協議,并正式邀請他加入微軟。
這似乎終結了這場大戲。
但更精彩的其實還正在發生中。
周一晚間,OpenAI的700多位員工中有505位,一起簽署聯名信,明確表示董事會解雇奧特曼以來的行為危及公司,被視為并不再有能力履行責任。聯名信的結尾,這500多名員工說他們全都得到了微軟的承諾,可以無縫跳槽到微軟為奧特曼成立的新公司,他們都愿意追隨過去,除非董事會全體辭職,并恢復奧特曼的一切職務。
在社交網絡上,大把OpenAI員工都在發送同一條信息:OpenAI is nothing without its people(意思為:沒了員工的OpenAI啥也不是)。
從現在這封公開信可以看出,絕大多數OpenAI的員工可能都將平移到微軟為奧特曼成立的新公司。而微軟不費一兵一卒,就將實現挖空OpenAI,并重建一個在微軟體系下ChatGPT的事實。
實際上微軟看似是OpenAI最大的贊助人,但其實在OpenAI推動ChatGPT商業化之后,微軟也成為OpenAI最大的競爭者。
對于OpenAI來說,當下必須實現自己商業化的閉環是重中之重。哪怕微軟給的相關投資,也是有很多條件才能啟動;而在上半年剛剛完成的最新一輪百億美元融資,微軟的份額已經降到了最低,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外在投資基金的熱錢涌入。
這其實從另一個方向說明,很多微軟的投資現在根本動不了,OpenAI只能另尋他路。
另一方面,商業化的勢在必行,原因就在于OpenAI的資源越來越不夠用。年初剛剛上線,日活超1億甚至近10億的規模,OpenAI都沒有發生ChatGPT頻繁宕機的行為。但到了最近,ChatGPT的周活在1億左右,宕機卻頻繁發生。
這固然有之前發售的Plus用戶,大部分都是重度使用者帶來資源耗費的因素,當然也跟OpenAI開始將大量算力用作ChatGPT進一步的發展有關。
但這樣的事實背后就是資源不夠用,而資源必須依靠資金的投入來解決。所以11月6日奧特曼發布的一系列產品,與其說是ChatGPT的進化,不如說是ChatGPT為商業化準備的各種可行方案。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方案中很大部分是與微軟的相關產品在微軟體系下的定義相沖突。而且OpenAI很多對外提供的服務是架構在微軟云的基礎上,當然微軟也必須從內部調取OpenAI的接口更多的展示給用戶,這兩方實際上都有著互相依存的關系。
但微軟對OpenAI相關服務的定義和價格早已確認,Office365和Windows即將整合相關的能力推出。
就在這樣的節骨眼上,OpenAI發生了宮斗大戲。而山姆·奧特曼的離開并帶領幾乎最核心的研發團隊加盟微軟,會迅速讓微軟掌握ChatGPT核心的技術和能力,并在微軟體系下建出另外一個ChatGPT。
這對微軟來說就是形成一個自洽的商業和技術閉環,不再各種相關業務需要尋求OpenAI的支持。
也許這才是微軟的態度,如此微妙的重要原因。
ChatGPT未來會咋樣?
作為大模型的應用開創者, ChatGPT一直被視為美國技術發展的一個標桿。
但其實從奧特曼開始,所有的OpenAI高管都后悔一件事,就是在ChatGPT剛剛上線的時候,他們急于商業化推出一個月費20美元的Plus套餐。
因為這種接口的套餐不限制調取的次數和能力,使用時所有的用戶都可以頻繁使用相關能力,雖然在人數少的時候是吸引市場的一個利器,但是到現在固定的應用數量增長,讓OpenAI對這種低價值客戶卻高中度使用的狀態非常無奈。
這讓OpenAI無法把更多的算力用于服務更具收入價值的客戶。
某種程度上,這種矛盾可能才是這場宮斗出現的一個導火索。現在OpenAI任命了一位從視頻流媒體網站Twitch出來的新CEO,一個商業上的天才入駐OpenAI,其實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
當然伴隨著奧特曼的離開,可能很多融資的協議會暫停或無法繼續維持。這必然逼迫OpenAI的董事會更多關注商業造血行為,有可能會在Plus套餐的上面做文章,大幅拉升相關的費用,以便屏蔽掉絕大多數薅羊毛的玩家。
這是商業邏輯,不是社會道德。
另外OpenAI有可能會讓ChatGPT的功能,更多向大客戶傾斜,甚至會讓ChatGPT能力分成三六九等,根據付費的標準不同提供不同的能力。
這些動作都是猜測,但建立在OpenAI需要快速在商業上實現收支平衡的基礎上,有可能成為他們的選擇。
而現在這種低費用玩家占多數的局面,很有可能會平移到微軟的相關產品上。因為對于OpenAI最擔心的算力和基礎設施費用,微軟已經建立了龐大的云服務可以分攤。
微軟需要的實際上是利用這種武器,快速將同等類型的服務在微軟這樣的理念普及開來。而相關大批量調用產生的數據,可以更快加速微軟版ChatGPT的進化。
所以很有可能OpenAI未來會推動ChatGPT越來越精品化,而微軟引入奧特曼建立的新公司,則會把微軟版的ChatGPT改成一個普及的渠道。
這兩者將在商業上完美實現互補。
這可能就是這場宮斗大戲最后的結局。
現在最炸裂的消息是,那封直指OpenAI董事會的聯名信,推動這件事情發生的OpenAI首席科學家伊利亞也簽署了。并且在周一的晚上,伊利亞發了一條推文,說對自己參與董事會的行為深表遺憾,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傷害OpenAI,也將盡一切努力重新團結所有人。
而這篇推文得到了奧特曼的三顆小紅心推薦。
也許,這件事情可能還有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