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態LT 吳狄
編輯|胡展嘉
OpenAI“宮斗大戲”最新反轉又又又來了!
據美國福布斯新聞網報道,當地時間20日,美國OpenAI公司超過700名員工簽署聯名信,要求該公司董事會辭職。
信中稱,除非董事會辭職并恢復前CEO山姆·奧特曼和前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的職位,不然他們將加入微軟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門。據介紹,OpenAI的員工總數約為770名。
?▲圖:網上公開的700多名員工聯名信
700多名員工集體反水,要求董事會必須、馬上、全體辭職,只為向一個被董事會剛剛開除人,討一個公道。
這不是抖音都市劇,而是正在上演的一場“逼宮”鬧劇。
兩周前,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在一次采訪中深情地說,AI將不會讓人失業。結果就在上周五,他的同事——OpenAI聯合創始人、前CEO奧特曼毫無征兆的被突然開除了。
幕后的主導者雖然尚待查明,但該公司首席科學家伊利亞是“作案動機”最大的那個。
11月18日,奧特曼在告別發言中,將i love you all單獨列為一行,從藏頭詩的邏輯來看,首字母連起來剛好就是ILYA,矛頭直指伊利亞。
這次,金主微軟也沒比奧特曼強多少,在決策將被執行的前幾分鐘才得到消息,導致微軟CEO納德拉整個周末都沒顧上休息,一直在試圖讓奧特曼重回崗位。
然而,無論對奧特曼,還是開除他的董事會成員來說,他們中間的裂縫既然已經撕開,那么就算奧特曼最終回歸,和董事會的關系也會變得無比微妙。
一個集體,卻再也無法成為一個整體。
既不能放奧特曼單飛,又臨時在微軟找不到合適位置,逼得納德拉最終在11月20日,發文表示“先讓奧特曼來微軟,負責一個新的高級人工智能團隊”。
往好的方面想,微軟即將擁有一個全新的“OpenAI”,還不是二手的,而且更聽話。但實際情況是,微軟估計已經在心里把難聽的話都想了一遍。
▲圖:納德拉聲明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誰能想到,OpenAI內斗還在繼續!
從11月20日開始,陸續有員工公開表示反對此次決策,當天就有500多名員工簽署聯名信,要求OpenAI董事會集體辭職,并重新聘請奧特曼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截至目前,簽名人數已超過700名。這劇情可真是一天三折,作為一家AI公司,公司內部無心搞科研,全員上演宮斗劇,這就很離譜。
此外,簽署聯名信的員工還稱,他們辭職后會追隨奧特曼前往微軟任職。
OpenAI內斗,微軟贏麻了?
面對此次內斗,有人認為“胳膊擰不過大腿”,也有人認為“資本不會戰勝人民群眾的力量”。其實,如果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不如問問ChatGPT吧。
與此同時,一度被指控為幕后黑手的伊利亞,卻突然角色轉換成了污點證人。根據最新消息,有知情人表示,伊利亞向員工給出了兩個董事會開除奧特曼的理由:一個理由是,據說奧特曼把同一個項目交給了兩名不同的員工;另一個理由是,對同一名員工,奧特曼給了兩位董事會成員不同評價。
這個伊利亞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能掀起如此大的浪濤?
1、舉世無雙的“不知名”AI專家
如果把OpenAI比作一個軍團,奧特曼負責對外征戰,那么伊利亞就是負責制造裝備和彈藥。
作為OpenAI首席科學家,伊利亞眼神堅定,發量稀疏,經常板著臉目視前方,似乎腦子里有一顆不停運轉的GPU。談到AI相關的問題,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講上幾個鐘頭,而對他不感興趣的領域則表現的缺乏熱情。
和耀眼的奧特曼相比,伊利亞在公眾眼中就是一個小透明。如果不是此次“逼宮”行動,伊利亞很可能長期深居幕后而不為人知。
但在AI圈內,伊利亞的知名度不僅不低,甚至在某些技術人員心目中,奧特曼這種大學一年就輟學、長期做投資人、直到2019正式擔任OpenAI CEO的人,頂多勉強算得上一名全職AI從業者,根本不能和科班出身的伊利亞相比。
伊利亞師從人工智能三巨頭之一的Geoffrey Hinton,在2012年和導師Hinton、同學Alex Krizhevsky一起,提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卷積神經網絡AlexNet,直接引燃了后續深度學習大爆發。
此后幾乎每一次的AI浪潮中,如戰勝柯潔的AlphaGo,引爆AI作畫熱潮的DALL-E,全民追捧的GPT…伊利亞都功不可沒。
馬斯克將OpenAI成功的關鍵歸因于伊利亞。
馬斯克聲稱,在他還是OpenAI創始團隊成員時,為了搶奪伊利亞,他和谷歌旗下DeepMind創始人戴密斯·哈薩比斯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期間伊利亞一直搖擺不定,但最終還是被他拉入了OpenAI的陣營,馬斯克也將整個過程形容為最艱難的“挖人戰”之一。
奧特曼對伊利亞的評價同樣很高,稱其為舉世無雙、無可替代的OpenAI首席科學家。
同樣是曾經的同事,馬斯克和奧特曼的分手鬧得很不愉快,但對伊利亞態度友善,經常在評論區和伊利亞互動,盡管大部分時間都得不到對方的回應,馬斯克依然樂此不疲地想引起對方的注意。當被問到對伊利亞的看法時,馬斯克說他是人類里面好的那一個,聰明且有一副好心腸。
而這樣一個“好心人”,正在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高情商的說法建議他先去讀一讀愛德華·魯瓦克的《完全政變手冊》;低情商的說法則直接開噴:愚蠢、瘋狂、傻。
狂熱的網友甚至跑到伊利亞的視頻下罵他,還遷怒于被提名的新CEO,認為其遠不及奧特曼和臨時CEO米拉。
這么牛的頂級科學家,為何會遭受落得如此處境?
2、不得人心的好心人
因為,雖然董事會成功趕走了奧特曼,同時也引發了一波離職潮。
數十名員工,包括OpenAI聯合創始人、前董事長兼總裁Greg Brockman,GPT-4負責人兼OpenAI研究總監Jakub Pachocki、人工智能風險評估團隊負責人Aleksander Madry和開源基線研究員Szymon Sidor等核心成員,當即憤而離開。
而被任命臨時頂替奧特曼職位的現任CTO米拉,隨后發布了一條只有一句話的動態“沒了自己的人民,OpenAI啥也不是”,表達對本次決策的不滿。在米拉的帶頭下,OpenAI團隊十多名成員集體發布同樣的內容,奧特曼進行轉發并附上了??。
▲圖:奧特曼為同事點贊
毫無疑問,那些已經離職的科學家,是OpenAI親自為競爭對手送去的生力軍;而留在OpenAI的員工,也無法心安理得繼續將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一家如此“任性”的公司。
顯然董事會沒有預料到這樣的結果,以至于伊利亞被迫無奈站出來公開道歉,表示無意傷害公司(指大量員工尤其是核心人員離職),并將傾其所有讓公司團結起來。
▲圖:奧特曼轉發伊利亞的道歉
公司確實團結起來了,只不過是團結起來要求董事會立刻全體辭職。
超過700名員工聲稱,OpenAI必須召回奧特曼,否則就給董事會表演一個集體跳槽到微軟,而微軟似乎也很配合。
同時,伊利亞確實也實現了他的承諾,因為,他是第十二個簽署該公開信的。不僅如此,他還發表了強硬的聲明,表示如果董事會不收回決議,他將辭職。毫不夸張的說,伊利亞一旦辭職,OpenAI很可能也將因此畫上句號。
劇情的發展再一次撲朔迷離起來,人們此前的看法開始出現一些動搖。有人覺得,伊利亞這么用力的表態,幕后黑手一定不是他了;但我認為,就目前的證據來看,伊利亞的嫌疑還沒洗清。
沒有消除嫌疑的伊利亞
6月5日,伊利亞和奧特曼罕見地,同時出席了特拉維夫大學的采訪。
整個采訪過程中,兩個人各講各話,并沒有太多的互動。奧特曼表現和很平常沒什么兩樣,而伊利亞的表現,正如下面評論所說,顯得有些“強硬、心不在焉”,和平時視頻中的表現判若兩人。
當被問到為什么加入OpenAI時,伊利亞表示源自奧特曼的一封郵件。信中,奧特曼說自己和一些很酷的家伙組了個局,邀請伊利亞過來。伊利亞覺得很好奇,就去了。
但伊利亞用了cold email這個術語。這個詞通常用于電子營銷行為中,指的是向不熟悉、甚至是陌生人發送郵件,并期望獲得對方的回復。采訪一開始,伊利亞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了。
盡管很多人認為,奧特曼和伊利亞的決裂,是因為兩人走向了不同的陣營。
奧特曼是“有效加速主義”,而伊利亞是“超級對齊主義”。但實際上,兩人之間的共識遠大于分歧。但不要小瞧分歧,套用伊利亞在節目中的一句話來形容,大概就是5%的差異。
這5%至關重要。到了奧特曼和伊利亞這個級別,為了消除這5%的差異而做出極端的決策,不是不可能。
在解釋為什么錢多、模型大、資源廣的大廠沒搞成生成式AI,卻被小小的OpenAI搞定、使其一躍成為業界領袖的原因時,兩個人都提到了信念。但伊利亞口中的信念,更確切的說,是信仰。他強調AI發展的快慢,取決于信念有多堅定:“這話聽起來像是個玩笑,但并不是!你越堅信,AI的進展就越大”,講到激動處,伊利亞攥緊了拳頭。
而奧特曼本質上是個商人,對AI充滿了樂觀,認為AI終將走向美好的明天;而伊利亞則對AI安全充滿憂慮,計劃在未來4年用20%的算力,讓AI在價值觀、情感、倫理等層面和人類“對齊”,以防超越人類智能的AI脫離人類控制,變成像黑客帝國中Matrix一樣的存在。
種種跡象表明,伊利亞對奧特曼的不滿,已經積累很久了。
或許,伊利亞最大的不滿,源自于駕馭OpenAI的是一個商人,而非科學家。
這場鬧劇顯然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奧特曼回歸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加碼。
因為,如果奧特曼真的加入微軟,這700員工就“不得不”跟著一起跳槽。雖然微軟表示已經有新的高級人工智能項目,但事發這么突然,要一下子安置這么多員工也是件頭疼的事。
更關鍵的是,伊利亞也不得不跟著一起辭職。
可想而知,此時競爭對手的心里話已經震耳欲聾:你辭啊,你倒是快辭啊!
如今看來,奧特曼回歸是一個當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但最終會不會再次迎來反轉,現在依舊充滿變數,而最希望看到OpenAI劇情再反轉的,除了吃瓜群眾,恐怕就是競爭對手了。
也許塵埃落定時,誰對誰錯已經沒有意義,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件事將會對當前人工智能的行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并以其無與倫比的狗血程度,永久載入人工智能發展的史冊。
運營|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