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時之歌Project》停擺三年“復活”,國創音樂物語企劃為什么不好做?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時之歌Project》停擺三年“復活”,國創音樂物語企劃為什么不好做?

為何被抵制?

文|音樂先聲  丁茜雯

編輯|范志輝

11月上旬,停滯三年的音樂物語企劃《時之歌Project》發布一個名為《給所有知道時之歌的朋友們的一封公開信》的視頻,宣布即將重啟,并向大眾闡述這一曾出圈的里程碑式音樂物語IP的過往與現今。

不過,這個視頻卻被《時之歌Project》原主創班底堅決抵制,并被大量泛二次元與古風圈受眾、網絡唱見“罵”上熱搜,討伐之聲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其中,不乏喵醬、吾恩等B站頭部、知名音樂UP主。

那么,再次重啟的《時之歌Project》為什么會招來這么多惡評?音樂物語企劃這一舶來品是怎樣的發展模式,前景又如何?

《時之歌Project》被抵制始末

所謂“音樂物語”,最初于2010年代在日本興起,指的是用原創音樂與原創PV(MV在日本的稱呼)來敘述故事、人物,借此組成一個龐大的世界觀、可供“閱讀”的串聯故事。而回溯《時之歌Project》被抵制始末,版權及資金分割成為貫穿這一風波的焦點。

2015年11月,由吾恩、喵醬等知名唱見組建的“泛音堂”團隊正式作為出品方,推出《時之歌Project》音樂物語企劃,以音樂為載體,講述了“維爾哈倫大陸”一位平民少年無意間打開神秘之書后,掀起四個國家巨大風波的故事。

這一音樂物語中涵蓋古風、和風、搖滾等多元曲風,更有虛擬歌手洛天依、樂正綾等參與。僅在第一階段,《時之歌Project》便發布了五首世界觀歌曲、十余首人物角色劇情歌曲,開始受到關注。而所謂的“人物”,也是由唱見將自己的聲線、性格特點融入其中創建的個人OC(泛指個人原創漫畫角色),比如B站百萬UP主“喵醬”的OC便是《時之歌Project》中的“迷之少女”彌幽·格雷文。

巔峰時期,這個企劃的相關PV一經上線便能夠占據B站熱門、音樂平臺榜單前列。像是2015年12月發布的第一首原創曲《末日派熱舞》便在短期內突破B站百萬播放,后續發布的《歸一》《懸空》等也同樣如此。

隨著《時之歌Project》在泛二次元領域的爆紅,擁有著詞曲、OC等涉及企劃內版權的主創團隊,在保留原有主創權利的基礎上,開始吸引資本的介入以支持繼續運營,加速變現進程。同一年,泛音堂、唐音工作室(從事游戲、動漫配樂制作)等參與方于2016年合作成立有度文化,共同開發“物語音樂”IP打造企劃。

但好景不長,隨著吾恩因病暫退,這一企劃背后的團隊也爆發了嚴重內斗。

據原主創之一的唱見“丁丁Rajor”發文回憶,有度文化負責人王沖曾在吾恩病期揚言“趕走恩白(主創成員吾恩、蒼白)”,并試圖將主創團隊所創作的所有內容歸公司所有。而這起“孽緣”的終結,在于主創團隊發現當初簽訂的合同其實是文字陷阱,“大家發現資方注入的千萬資金并沒有做到專款專用,而是被拿去做了其他的投資,繼而發現自己(《時之歌Project》主創)沒有公司股份”。

但在有度文化看來,所謂的主創則是“外包團隊”與“合作藝人”,終止與原主創們的合作也是“續約協商失敗”。據公開信息顯示,“泛音堂”與“時之歌SONG TIME”的商標、《時之歌Project》人物系列以及歌曲專輯等相關著作權,悉數為登記在有度文化名下的知識產權內容。因此,即便原主創悉數離開,有度文化仍然握有《時之歌Project》的IP所有權。

然而,失去原有味道的《時之歌Project》卻并未能得到良好的后續發展,在唱見、受眾圈層的抵制以及資金鏈斷裂下,該企劃也最終在2020年后被有度文化擱置。此外,根據天眼查顯示,有度文化負責人王沖在今年10月也被列為被執行人、增設限消令。這一情況,也被諸多粉絲普遍認為是重啟《時之歌Project》的原因所在。

對此,丁丁RaJor也提到,今年8月,原主創團隊便收到了有度文化示好以及欲要轉移《時之歌Project》版權的消息,“因為IP太久沒動靜、資方開始問責了,他(王沖)可能會有法律風險”。

在此背景下,原本久別重逢后的情懷大戲,也就變成了一場群體抵制。

停擺三年為何還能“借尸還魂”?

頭部唱見、UP主的憤怒,也令“音樂物語企劃”或者說“物語音樂”模式再次回到了公眾視野。

據了解,物語音樂的起源與千禧年時期日本誕生的Vocaloid文化發展密不可分,不少P主(Producer)通過Vocaloid這一人聲合成軟件制作出合成音樂來塑造虛擬人設,比如初音未來、鏡音鈴等便都是最為熟知的角色。

而在201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P主也開始有意識地將Vocaloid曲目作為自我創作的大型世界觀架構的傳播基礎,吸引二次元受眾以音樂的方式來了解“物語”故事。

以《陽炎Project》為例,其最初便是由音樂人Jin在2011年于NICONICO發表的Vocaloid技術制作的音樂;2013年,該企劃中的第11話歌曲《文乃的幸福理論》更是在NICONICO平臺上創下新投稿4小時8分鐘突破百萬播放的紀錄,不僅成為傳說級的Vocaloid曲,也刷新陽炎系列新紀錄。此后,這一劇情以講述“目隱團”成員的離奇夏日物語的企劃,也被改編為被熟知的動漫《目隱都市的演繹者》。

而《東方Project》《陽炎Project》等現象級音樂物語IP,至今仍占據著日本音樂物語市場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并歷經十多年的發展長盛不衰。

但在國內,音樂物語企劃實際上仍處于摸索起步階段。自2014年起,雖陸續有不少音樂物語企劃問世,但因缺乏故事吸引力、音樂質量、資金等問題接連夭折,直至2015年《時之歌Project》開始運營,才真正令國內音樂物語市場有了一定生機。

僅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時之歌Project》便在B站積累超過25萬粉絲,物語音樂曲目大量超過百萬播放,總點擊量累計超過千萬。即便主創退出、項目叫停,《時之歌Project》在停擺四年后仍舊有著大體量的關注度,微博超話迄今累計已有超過4.2億閱讀量,仍然是粉絲同人創作音樂、Cosplay等內容的素材庫。

近幾年,雖然有《茶明拾貳律》《界限公約Project》等音樂物語企劃出現,但總體上,也未能達到《時之歌Project》一經推出便引起大規模追捧、同人二創的火熱現象。

可以說,時至當下,音樂物語在國內即便仍有較為可觀的二次元消費受眾,但仍舊是未能有超越《時之歌Project》的大型企劃來瓜分市場。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三年之后,這一企劃又被“借尸還魂”。

國創音樂物語企劃為什么不好做?

作為音樂IP,音樂物語企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它可以在音樂的基礎上來衍生出插畫、漫畫、小說、游戲等內容進行可觀的變現方式。

據《2022中國二次元內容行業白皮書》顯示,我國泛二次元用戶規模已達到4.9億人,預計在2026年將突破5.2億人,占據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這一龐大的消費群,也正是音樂物語IP的重合消費群體。

在日本,音樂物語IP的商業化變現十分多樣且具有長期性,除了版權改編,最主要的方式則是依靠CD販售和線下演唱會。比如上海愛麗絲幻樂團(《東方Project》主創)迄今已發行超過60張相關CD,且有大量線下見面會、演唱會舉辦。

此外,也有部分音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專輯作為音樂物語企劃的模式來創作,比如以作曲家Revo為中心的流行音樂組合Linked Horizon便汲取音樂物語的創作方式,并基于此為現象級動漫《進擊的巨人》創作了系列主題曲。

但這種變現玩法,在國內則相對制約。由于以流媒體消費為主,國內單純依靠CD販賣行不通,線下演出成本高、收益低,也難以持續。

以《時之歌Project》為例,2018年也曾試水線下演出,更在上海靜安體育中心創下4分鐘售罄4000張門票的火爆場面,上座率達到99%。但這種融合舞臺劇、音樂劇等制作的非傳統演唱會,不管是布景、舞美、人力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高額成本支出,200萬的票房收入在主辦方看來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動漫化、游戲化等授權則成了內地音樂物語IP商業化的主流。像是《時之歌Project》在2018年與B站合作推出同名手游,開服首月便達到了注冊率超過55萬人、全平臺流水超2000萬元;同名動態漫、動漫也在B站共計超過千萬播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時之歌Project》在2020年后停止作為音樂物語IP模式運營后,持有版權的有度文化則開始推動劇本殺、元宇宙、虛擬人等方面的試水。

根據天眼查顯示,有度文化負責人王沖在2021年成立了一家從事XR場景娛樂體驗開發服務的新公司“有瞻科技”,并在今年8月份獲得了沉浸娛樂領域頭部數字化平臺小黑探的戰略投資,主攻劇本娛樂產業、場景互動娛樂。據有瞻科技的披露,《時之歌Project》也成為后續IP內容VR版本、劇本殺等孵化內容中的一大原創IP。

依托故事性的世界觀、原創音樂、人物等作為早期元素架構出來的音樂物語IP,對于投資方而言,無異于更高的性價比和成功率。

早在2015年,國創音樂物語企劃也在二次元受眾活躍時期陸續獲得關注。在歷經三年沉淀后,《時之歌Project》所屬的有度文化于2018年獲得辰海資本、B站數百萬天使輪融資用于線下演出規劃;又在2020年4月在B站數千萬融資下進入Pre-A輪,并在同年9月獲得睿成投資的股權融資。

同樣,能夠看到B站在音樂物語市場始終有著十分活躍的身影。作為泛二次元用戶的聚集平臺,音樂物語也是“專業對口”的消費內容,平臺也對《時之歌Project》有著高度扶持和介入,尤其看重內容制作,迄今除了仍是有度文化和有瞻科技的股東。

但作為國創音樂物語企劃的標桿,《時之歌Project》的游戲化與動漫化并未收到消費受眾的廣泛買賬。最為詬病的,便是人物形象和劇情的改動、以及逐漸將音樂物語概念從IP開發中抽離出來,影響到了音樂物語IP的質量問題。

身為這一企劃老粉的“喜不辭”便對音樂先聲表示,《時之歌Project》在后續的開發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意味,“這不僅僅是因為吾恩這批元老的離開,讓物語中的人物失去了半個靈魂,也是因為有度文化逐將重心轉移到做手游,音樂物語企劃最重要的‘音樂’早早就被邊緣化了。”

據公開信息顯示,有度文化Pre-A輪資金80%用在了動畫開發,更是入股動畫制作方澧泉文化將《時之歌Project》外包制作,這也引起原有受眾不滿。2020年,原主創盡數離開后,《時之歌Project》發布的映像曲《鯨·尋》更因主要在呈現畫面而非用音樂講述故事,被受眾憤怒吐槽,“《時之歌Project》是一個音樂物語企劃,卻連最基礎的音樂都沒有了”。

站在受眾角度來看,亞文化內容要想大眾化出圈,先通過游戲化、動漫化等大眾化的宣發手段進行IP引流,不失為短期內引起注意的有效手段;而諸如線下聯名、主題餐飲、快閃合作、數字盲盒等,也同樣是可借鑒效仿的變現方式。

可以看到,國創音樂物語企劃仍面臨著亞文化屬性影響下的變現渠道受限,也更需要靈活驅動發展模式來實現IP效應。

結語

回過頭來看,音樂物語企劃從一開始便能夠吸引在此次元受眾中得到青睞,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用戶群體對于“偽世界”的好奇與向往。迄今為止,仍有不少粉絲在網絡中自詡為《時之歌Project》中某一國家的“子民”,繼續用自作同人音樂、小說、插畫幻想著那個世界未完結的故事。

但相應的,當一個音樂物語企劃的初衷不再是以“物語音樂”的內核,且大肆更改早已被受眾接受的世界觀,就算是有資本重新攙扶起停擺的IP,崩塌的內容也很難維持當年的盛景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時之歌Project》停擺三年“復活”,國創音樂物語企劃為什么不好做?

為何被抵制?

文|音樂先聲  丁茜雯

編輯|范志輝

11月上旬,停滯三年的音樂物語企劃《時之歌Project》發布一個名為《給所有知道時之歌的朋友們的一封公開信》的視頻,宣布即將重啟,并向大眾闡述這一曾出圈的里程碑式音樂物語IP的過往與現今。

不過,這個視頻卻被《時之歌Project》原主創班底堅決抵制,并被大量泛二次元與古風圈受眾、網絡唱見“罵”上熱搜,討伐之聲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其中,不乏喵醬、吾恩等B站頭部、知名音樂UP主。

那么,再次重啟的《時之歌Project》為什么會招來這么多惡評?音樂物語企劃這一舶來品是怎樣的發展模式,前景又如何?

《時之歌Project》被抵制始末

所謂“音樂物語”,最初于2010年代在日本興起,指的是用原創音樂與原創PV(MV在日本的稱呼)來敘述故事、人物,借此組成一個龐大的世界觀、可供“閱讀”的串聯故事。而回溯《時之歌Project》被抵制始末,版權及資金分割成為貫穿這一風波的焦點。

2015年11月,由吾恩、喵醬等知名唱見組建的“泛音堂”團隊正式作為出品方,推出《時之歌Project》音樂物語企劃,以音樂為載體,講述了“維爾哈倫大陸”一位平民少年無意間打開神秘之書后,掀起四個國家巨大風波的故事。

這一音樂物語中涵蓋古風、和風、搖滾等多元曲風,更有虛擬歌手洛天依、樂正綾等參與。僅在第一階段,《時之歌Project》便發布了五首世界觀歌曲、十余首人物角色劇情歌曲,開始受到關注。而所謂的“人物”,也是由唱見將自己的聲線、性格特點融入其中創建的個人OC(泛指個人原創漫畫角色),比如B站百萬UP主“喵醬”的OC便是《時之歌Project》中的“迷之少女”彌幽·格雷文。

巔峰時期,這個企劃的相關PV一經上線便能夠占據B站熱門、音樂平臺榜單前列。像是2015年12月發布的第一首原創曲《末日派熱舞》便在短期內突破B站百萬播放,后續發布的《歸一》《懸空》等也同樣如此。

隨著《時之歌Project》在泛二次元領域的爆紅,擁有著詞曲、OC等涉及企劃內版權的主創團隊,在保留原有主創權利的基礎上,開始吸引資本的介入以支持繼續運營,加速變現進程。同一年,泛音堂、唐音工作室(從事游戲、動漫配樂制作)等參與方于2016年合作成立有度文化,共同開發“物語音樂”IP打造企劃。

但好景不長,隨著吾恩因病暫退,這一企劃背后的團隊也爆發了嚴重內斗。

據原主創之一的唱見“丁丁Rajor”發文回憶,有度文化負責人王沖曾在吾恩病期揚言“趕走恩白(主創成員吾恩、蒼白)”,并試圖將主創團隊所創作的所有內容歸公司所有。而這起“孽緣”的終結,在于主創團隊發現當初簽訂的合同其實是文字陷阱,“大家發現資方注入的千萬資金并沒有做到專款專用,而是被拿去做了其他的投資,繼而發現自己(《時之歌Project》主創)沒有公司股份”。

但在有度文化看來,所謂的主創則是“外包團隊”與“合作藝人”,終止與原主創們的合作也是“續約協商失敗”。據公開信息顯示,“泛音堂”與“時之歌SONG TIME”的商標、《時之歌Project》人物系列以及歌曲專輯等相關著作權,悉數為登記在有度文化名下的知識產權內容。因此,即便原主創悉數離開,有度文化仍然握有《時之歌Project》的IP所有權。

然而,失去原有味道的《時之歌Project》卻并未能得到良好的后續發展,在唱見、受眾圈層的抵制以及資金鏈斷裂下,該企劃也最終在2020年后被有度文化擱置。此外,根據天眼查顯示,有度文化負責人王沖在今年10月也被列為被執行人、增設限消令。這一情況,也被諸多粉絲普遍認為是重啟《時之歌Project》的原因所在。

對此,丁丁RaJor也提到,今年8月,原主創團隊便收到了有度文化示好以及欲要轉移《時之歌Project》版權的消息,“因為IP太久沒動靜、資方開始問責了,他(王沖)可能會有法律風險”。

在此背景下,原本久別重逢后的情懷大戲,也就變成了一場群體抵制。

停擺三年為何還能“借尸還魂”?

頭部唱見、UP主的憤怒,也令“音樂物語企劃”或者說“物語音樂”模式再次回到了公眾視野。

據了解,物語音樂的起源與千禧年時期日本誕生的Vocaloid文化發展密不可分,不少P主(Producer)通過Vocaloid這一人聲合成軟件制作出合成音樂來塑造虛擬人設,比如初音未來、鏡音鈴等便都是最為熟知的角色。

而在201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P主也開始有意識地將Vocaloid曲目作為自我創作的大型世界觀架構的傳播基礎,吸引二次元受眾以音樂的方式來了解“物語”故事。

以《陽炎Project》為例,其最初便是由音樂人Jin在2011年于NICONICO發表的Vocaloid技術制作的音樂;2013年,該企劃中的第11話歌曲《文乃的幸福理論》更是在NICONICO平臺上創下新投稿4小時8分鐘突破百萬播放的紀錄,不僅成為傳說級的Vocaloid曲,也刷新陽炎系列新紀錄。此后,這一劇情以講述“目隱團”成員的離奇夏日物語的企劃,也被改編為被熟知的動漫《目隱都市的演繹者》。

而《東方Project》《陽炎Project》等現象級音樂物語IP,至今仍占據著日本音樂物語市場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并歷經十多年的發展長盛不衰。

但在國內,音樂物語企劃實際上仍處于摸索起步階段。自2014年起,雖陸續有不少音樂物語企劃問世,但因缺乏故事吸引力、音樂質量、資金等問題接連夭折,直至2015年《時之歌Project》開始運營,才真正令國內音樂物語市場有了一定生機。

僅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時之歌Project》便在B站積累超過25萬粉絲,物語音樂曲目大量超過百萬播放,總點擊量累計超過千萬。即便主創退出、項目叫停,《時之歌Project》在停擺四年后仍舊有著大體量的關注度,微博超話迄今累計已有超過4.2億閱讀量,仍然是粉絲同人創作音樂、Cosplay等內容的素材庫。

近幾年,雖然有《茶明拾貳律》《界限公約Project》等音樂物語企劃出現,但總體上,也未能達到《時之歌Project》一經推出便引起大規模追捧、同人二創的火熱現象。

可以說,時至當下,音樂物語在國內即便仍有較為可觀的二次元消費受眾,但仍舊是未能有超越《時之歌Project》的大型企劃來瓜分市場。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三年之后,這一企劃又被“借尸還魂”。

國創音樂物語企劃為什么不好做?

作為音樂IP,音樂物語企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它可以在音樂的基礎上來衍生出插畫、漫畫、小說、游戲等內容進行可觀的變現方式。

據《2022中國二次元內容行業白皮書》顯示,我國泛二次元用戶規模已達到4.9億人,預計在2026年將突破5.2億人,占據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這一龐大的消費群,也正是音樂物語IP的重合消費群體。

在日本,音樂物語IP的商業化變現十分多樣且具有長期性,除了版權改編,最主要的方式則是依靠CD販售和線下演唱會。比如上海愛麗絲幻樂團(《東方Project》主創)迄今已發行超過60張相關CD,且有大量線下見面會、演唱會舉辦。

此外,也有部分音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專輯作為音樂物語企劃的模式來創作,比如以作曲家Revo為中心的流行音樂組合Linked Horizon便汲取音樂物語的創作方式,并基于此為現象級動漫《進擊的巨人》創作了系列主題曲。

但這種變現玩法,在國內則相對制約。由于以流媒體消費為主,國內單純依靠CD販賣行不通,線下演出成本高、收益低,也難以持續。

以《時之歌Project》為例,2018年也曾試水線下演出,更在上海靜安體育中心創下4分鐘售罄4000張門票的火爆場面,上座率達到99%。但這種融合舞臺劇、音樂劇等制作的非傳統演唱會,不管是布景、舞美、人力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高額成本支出,200萬的票房收入在主辦方看來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動漫化、游戲化等授權則成了內地音樂物語IP商業化的主流。像是《時之歌Project》在2018年與B站合作推出同名手游,開服首月便達到了注冊率超過55萬人、全平臺流水超2000萬元;同名動態漫、動漫也在B站共計超過千萬播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時之歌Project》在2020年后停止作為音樂物語IP模式運營后,持有版權的有度文化則開始推動劇本殺、元宇宙、虛擬人等方面的試水。

根據天眼查顯示,有度文化負責人王沖在2021年成立了一家從事XR場景娛樂體驗開發服務的新公司“有瞻科技”,并在今年8月份獲得了沉浸娛樂領域頭部數字化平臺小黑探的戰略投資,主攻劇本娛樂產業、場景互動娛樂。據有瞻科技的披露,《時之歌Project》也成為后續IP內容VR版本、劇本殺等孵化內容中的一大原創IP。

依托故事性的世界觀、原創音樂、人物等作為早期元素架構出來的音樂物語IP,對于投資方而言,無異于更高的性價比和成功率。

早在2015年,國創音樂物語企劃也在二次元受眾活躍時期陸續獲得關注。在歷經三年沉淀后,《時之歌Project》所屬的有度文化于2018年獲得辰海資本、B站數百萬天使輪融資用于線下演出規劃;又在2020年4月在B站數千萬融資下進入Pre-A輪,并在同年9月獲得睿成投資的股權融資。

同樣,能夠看到B站在音樂物語市場始終有著十分活躍的身影。作為泛二次元用戶的聚集平臺,音樂物語也是“專業對口”的消費內容,平臺也對《時之歌Project》有著高度扶持和介入,尤其看重內容制作,迄今除了仍是有度文化和有瞻科技的股東。

但作為國創音樂物語企劃的標桿,《時之歌Project》的游戲化與動漫化并未收到消費受眾的廣泛買賬。最為詬病的,便是人物形象和劇情的改動、以及逐漸將音樂物語概念從IP開發中抽離出來,影響到了音樂物語IP的質量問題。

身為這一企劃老粉的“喜不辭”便對音樂先聲表示,《時之歌Project》在后續的開發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意味,“這不僅僅是因為吾恩這批元老的離開,讓物語中的人物失去了半個靈魂,也是因為有度文化逐將重心轉移到做手游,音樂物語企劃最重要的‘音樂’早早就被邊緣化了。”

據公開信息顯示,有度文化Pre-A輪資金80%用在了動畫開發,更是入股動畫制作方澧泉文化將《時之歌Project》外包制作,這也引起原有受眾不滿。2020年,原主創盡數離開后,《時之歌Project》發布的映像曲《鯨·尋》更因主要在呈現畫面而非用音樂講述故事,被受眾憤怒吐槽,“《時之歌Project》是一個音樂物語企劃,卻連最基礎的音樂都沒有了”。

站在受眾角度來看,亞文化內容要想大眾化出圈,先通過游戲化、動漫化等大眾化的宣發手段進行IP引流,不失為短期內引起注意的有效手段;而諸如線下聯名、主題餐飲、快閃合作、數字盲盒等,也同樣是可借鑒效仿的變現方式。

可以看到,國創音樂物語企劃仍面臨著亞文化屬性影響下的變現渠道受限,也更需要靈活驅動發展模式來實現IP效應。

結語

回過頭來看,音樂物語企劃從一開始便能夠吸引在此次元受眾中得到青睞,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用戶群體對于“偽世界”的好奇與向往。迄今為止,仍有不少粉絲在網絡中自詡為《時之歌Project》中某一國家的“子民”,繼續用自作同人音樂、小說、插畫幻想著那個世界未完結的故事。

但相應的,當一個音樂物語企劃的初衷不再是以“物語音樂”的內核,且大肆更改早已被受眾接受的世界觀,就算是有資本重新攙扶起停擺的IP,崩塌的內容也很難維持當年的盛景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南县| 黑河市| 彝良县| 故城县| 五莲县| 井研县| 祥云县| 广河县| 麦盖提县| 永春县| 波密县| 西丰县| 宣汉县| 洪泽县| 长沙市| 甘孜县| 德州市| 库尔勒市| 南皮县| 辽阳县| 侯马市| 拉萨市| 和龙市| 宣化县| 时尚| 阿坝县| 浪卡子县| 舞钢市| 穆棱市| 甘谷县| 平塘县| 垦利县| 兴隆县| 天峨县| 昆山市| 襄垣县| 大方县| 双辽市| 聂拉木县| 鄂托克前旗|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