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解讀】張文魁:促進民企發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循環圈?|?民企大調研⑨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解讀】張文魁:促進民企發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循環圈?|?民企大調研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構建民營企業發展政策,不能僅靠一些具體的政策條文,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應該建立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進而消除“所有制鴻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圖片來源:受訪者提綱

記者 王珍 辛圓

今年7月以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但界面新聞2023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顯示,民營企業經營預期仍偏悲觀、投資計劃整體偏保守。民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并沒有得到徹底激發,民營經濟的收斂態勢仍未逆轉。

相關閱讀:從需求不足到“規模歧視”:界面新聞2023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民企大調研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促進民企民資發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循環圈。除了在極少數特殊領域國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競爭應該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在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鴻溝”,就有利于民企做強做優做大,從而出現更多像華為這樣的大型民營企業。

構建企業發展政策,不能僅靠一些具體的政策條文,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應該建立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鴻溝’他說

張文魁指出,當前民企投資偏保守,這固然與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有關,但未來幾年即使實際經濟增速在5%左右甚至更低,每年的經濟增量也有1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的增量仍然可以給企業提供較大的發展空間。除了宏觀經濟這個因素,還和企業部門對改革開放的預期有一定關系。

“民企的投資計劃偏保守,這很可能預示著民間投資接下來還是難以明顯回升,這樣的調查結果值得高度重視。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對未來都抱著觀望的心理,觀望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推進。”他說。

張文魁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到今日之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營部門在市場競爭中的不斷壯大。這個市場競爭,不僅是國內市場競爭,也包括全球市場競爭。像華為就是一個典型的外向競爭企業。如果有一批外向競爭大企業崛起,并與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形成良好生態,從而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和生產率提升,就可以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使我國人均GDP從現在12000多美元邁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

以下是界面新聞編輯整理的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我們最近做了一份針對民營企業的調查,涵蓋各個行業和不同規模的企業,調查顯示民企對未來的預期仍然比較弱,投資計劃整體也偏保守,特別是較小規模民營企業面臨更多的發展困難。現在經濟整體是呈現復蘇態勢的,三季度GDP增速遠超市場預期,但與民營企業相關的部分經濟指標卻出現惡化,如何看待民營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張文魁:民營企業目前的“體感溫度”跟政府的“統計溫度”可能還是有一些溫差,無論是從你們的調查結果,還是其他方面的數據,大致是同樣的情況。

目前民營企業遇到困難,首先就是疫后經濟恢復并不均衡,有些行業還是比較疲弱,個別行業甚至有所萎縮,這些行業主要是在出口鏈條和地產鏈條上。這兩個鏈條上的中小民營企業,困難比較嚴重。

其次,民企還是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心里沒底,民企民資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并不樂觀,這可能是更大的一個問題。私營工業企業的生產雖然較弱,但還有所增長,但民間投資今年1-10月份是負增長。除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民間投資長時間連續負增長,是有這個統計數據10多年來第一次。如果說生產較弱說明企業現在不積極,那么投資下滑說明企業對未來更加不積極。

你們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民企的投資計劃偏保守,這很可能預示著民間投資接下來還是難以明顯回升,這樣的調查結果值得高度重視。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對未來都抱著觀望的心理,觀望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推進。今年正好是改革開放45周年,民企發展壯大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所以民營企業家自然關心改革開放的走向。

界面新聞: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即“民營經濟31條”)對外公布。此后,國家發改委聯合多個部委發布相關通知落實上述意見部署的各項任務,地方政府也在陸續跟進。哪些政策讓您印象深刻? 

張文魁:7月發布的“民營經濟31條”,規格非常高,必將發揮重大作用。回顧歷史,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底就出過一個關于促進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共有28條。這次31條延續了28條中的許多內容,包括破除市場壁壘、促進公平競爭、保障要素支持、加快清理拖欠,以及公平執法、優化監管等。這次的31條也有一些新內容,譬如針對這兩年數字化浪潮不斷加快的新情況,加入了一些促進民企數字化轉型的內容,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一個亮點。

但是也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實文件”這個循環圈。在促進民企民資發展方面,2005年和2010年都出臺了比較系統性的文件,社會上稱為“老36條”、“新36條”,而且各有關部門幾乎都出臺了配套文件,包括破除市場壁壘、在要素獲得方面享受公平對待等等2019年的28條和這次的31條出來后,許多部門也出臺了配套文件。各層級的文件加起來起碼有幾百條。但要是不跳出這個“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循環圈,過幾年還得出文件。

界面新聞:很多民營企業家認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的確,現在還是經常能在網絡上看到一些民營企業被刁難這樣的情況。如何通過法治建設來確保民營經濟發展的公平環境,給予民企更大的成長空間?

張文魁:2019年的民企28條,也專門講到法治環境建設和平等保護問題,特別是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合法財產等。

但是,很難脫離法治國家的建設進度,來談論民營企業的法治環境,這不是一個單獨關于民企的問題,而是一個體系性的法治國家建設問題。我們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就是市場化等改革還在進行中,還沒有完成。但我國建設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態度是明確的,下一步要優化營商環境,法治應該是一個核心內容。

總之,各類所有制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依賴于整個國家的法治水平,而不單是強調對民企的保護就可以解決的。

界面新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自今年5月以來持續負增長,政策端還需要出臺什么措施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張文魁:回顧一下過去的類似情形,有助于我們認清要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的經濟影響是比較明顯的,很多民企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停產半停產的民企很多。但國家出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到了2009年投資就快速反彈了。我當時去調研就發現,企業投資熱情攔都攔不住,民企也是這樣,很多民企都投資擴產,甚至去海外投資收購。我當時奉勸企業要理性一點,后來的事實也證明許多企業有些盲目樂觀,投資過多,導致幾年后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因此有了2016年的去產能去杠桿。但這反過來又表明,那個時候,企業對未來有很好的預期,對未來很樂觀,甚至到了盲目樂觀的程度。

但這次為什么不一樣?國家也在出臺了很多政策條文,財政也有刺激,貨幣也在放寬,而企業就是不往前沖,民企尤其如此。跟那個時候比,除了一些熱門賽道,現在有幾個民企去海外投資并購有多少民企在國內擴產這一方面與我國宏觀經濟增速下臺階有關,另一方面還是與民企對改革開放的預期有一定關系。

當然,一些行業確實存在管制不當的情況,這會影響民間投資。比如,有些行業比較熱門,資本比較看好,然后一哄而上,政府部門對此應該有正確認識,不能老是從供需匹配的角度,不能老是抱著防止產能過剩的思維,來設置各種管制措施。另外,一些行業到底是否關系安全和命脈,是否一定要讓國資控制,怎樣理解和維護安全,這些都需要研究。讓市場去發揮優勝劣汰和出清功能,政府少設置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間投資。

界面新聞: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11月8日發布《關于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將聚焦使用者付費項目,全部采取特許經營模式,合理把握重點領域,優先選擇民營企業參與。此舉對于民企作用有多大?

張文魁: PPP中的這三個P,分別是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但過去幾年里,第二個P,即private的成分越來越淡了。很多民營企業對PPP是回避的,政府對民企參與PPP也持謹慎態度。因為PPP項目雖然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和投資回報,但項目周期很長、資金投入很多,而且政府主導權很大,民企如果缺乏長期良好的預期,或者擔心政府改變收費和回購等方面的政策,民企會投資嗎?而政府也擔心民企沒有足夠的自有資金,依賴過度負債來參與PPP,如果靠貸款投入那為什么要讓民企“插一竿子”,所以就難以形成伙伴合作關系。

實際上,不光是PPP,過去幾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差不多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民企投資參與國企混改,但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話語權,而且拿不到多少分紅,那為什么要參與混改?如果國企貸款也不困難,并不缺乏資金,也沒有多大意愿讓民間資本進來。

因此,促進民間投資,PPP當然可以繼續推進,但更重要的是,有些領域可以讓民企單獨投資和運營,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數據服務、算力建設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是傳統基建還是新型基建,都應該破除市場壁壘,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只要監管到位,反壟斷政策嚴密,治理結構科學合理,民資可以單獨干。

界面新聞:您在《穩增長:中國經濟基本盤》一書中談到,如果能在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鴻溝”,就有利于民企做強做優做大。在糾正所有制歧視方面怎么做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張文魁:我在這本書中強調,除了在極少數特殊領域國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競爭應該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基本政策。構建企業發展政策,不能僅靠一些具體的政策條文,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應該建立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鴻溝”。

我國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在較大程度上,就是民營部門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這個市場競爭,不僅是國內市場競爭,也包括全球市場競爭。像華為就是一個典型的外向競爭企業。如果有一批外向競爭大企業崛起,并與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形成良好生態,從而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和生產率提升,就可以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使我國人均GDP從現在12000多美元邁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因此,我將這樣的企業稱為攀登經濟增長之梯的“踏板”。

可以說,我國已有一些民企成為了這樣的“踏板”,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企業。這些企業也有希望成為世界一流企業。中央已經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建設。一流企業需要一流企業家,而民營經濟的機制更有利于企業家精神的發揮。

界面新聞:最后,您對民營企業有什么寄語?

張文魁:要安全長跑。我國的經濟增長邏輯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企業應該認清這個邏輯變化。民企盡管現在面臨一些困難,并對未來缺乏良好預期,但如果能夠認清增長邏輯的變化,反而可以變得更加理性。在此基礎上,企業應該統籌自己的發展和安全,以實現安全長跑。

中國企業可以實現安全長跑。中國的經濟體量大約18萬億美元,未來幾年即使實際經濟增速在5%左右,甚至低于這個水平,每年的經濟增量也有1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的增量仍然可以給企業提供較大的發展空間,促進一些民企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相關專題:讓民企來說話!界面新聞2023民營企業大調研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解讀】張文魁:促進民企發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循環圈?|?民企大調研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構建民營企業發展政策,不能僅靠一些具體的政策條文,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應該建立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進而消除“所有制鴻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圖片來源:受訪者提綱

記者 王珍 辛圓

今年7月以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但界面新聞2023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顯示,民營企業經營預期仍偏悲觀、投資計劃整體偏保守。民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并沒有得到徹底激發,民營經濟的收斂態勢仍未逆轉。

相關閱讀:從需求不足到“規模歧視”:界面新聞2023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民企大調研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促進民企民資發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循環圈。除了在極少數特殊領域國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競爭應該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在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鴻溝”,就有利于民企做強做優做大,從而出現更多像華為這樣的大型民營企業。

構建企業發展政策,不能僅靠一些具體的政策條文,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應該建立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鴻溝’他說

張文魁指出,當前民企投資偏保守,這固然與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有關,但未來幾年即使實際經濟增速在5%左右甚至更低,每年的經濟增量也有1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的增量仍然可以給企業提供較大的發展空間。除了宏觀經濟這個因素,還和企業部門對改革開放的預期有一定關系。

“民企的投資計劃偏保守,這很可能預示著民間投資接下來還是難以明顯回升,這樣的調查結果值得高度重視。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對未來都抱著觀望的心理,觀望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推進。”他說。

張文魁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到今日之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營部門在市場競爭中的不斷壯大。這個市場競爭,不僅是國內市場競爭,也包括全球市場競爭。像華為就是一個典型的外向競爭企業。如果有一批外向競爭大企業崛起,并與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形成良好生態,從而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和生產率提升,就可以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使我國人均GDP從現在12000多美元邁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

以下是界面新聞編輯整理的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我們最近做了一份針對民營企業的調查,涵蓋各個行業和不同規模的企業,調查顯示民企對未來的預期仍然比較弱,投資計劃整體也偏保守,特別是較小規模民營企業面臨更多的發展困難。現在經濟整體是呈現復蘇態勢的,三季度GDP增速遠超市場預期,但與民營企業相關的部分經濟指標卻出現惡化,如何看待民營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張文魁:民營企業目前的“體感溫度”跟政府的“統計溫度”可能還是有一些溫差,無論是從你們的調查結果,還是其他方面的數據,大致是同樣的情況。

目前民營企業遇到困難,首先就是疫后經濟恢復并不均衡,有些行業還是比較疲弱,個別行業甚至有所萎縮,這些行業主要是在出口鏈條和地產鏈條上。這兩個鏈條上的中小民營企業,困難比較嚴重。

其次,民企還是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心里沒底,民企民資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并不樂觀,這可能是更大的一個問題。私營工業企業的生產雖然較弱,但還有所增長,但民間投資今年1-10月份是負增長。除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民間投資長時間連續負增長,是有這個統計數據10多年來第一次。如果說生產較弱說明企業現在不積極,那么投資下滑說明企業對未來更加不積極。

你們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民企的投資計劃偏保守,這很可能預示著民間投資接下來還是難以明顯回升,這樣的調查結果值得高度重視。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對未來都抱著觀望的心理,觀望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推進。今年正好是改革開放45周年,民企發展壯大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所以民營企業家自然關心改革開放的走向。

界面新聞: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即“民營經濟31條”)對外公布。此后,國家發改委聯合多個部委發布相關通知落實上述意見部署的各項任務,地方政府也在陸續跟進。哪些政策讓您印象深刻? 

張文魁:7月發布的“民營經濟31條”,規格非常高,必將發揮重大作用。回顧歷史,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底就出過一個關于促進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共有28條。這次31條延續了28條中的許多內容,包括破除市場壁壘、促進公平競爭、保障要素支持、加快清理拖欠,以及公平執法、優化監管等。這次的31條也有一些新內容,譬如針對這兩年數字化浪潮不斷加快的新情況,加入了一些促進民企數字化轉型的內容,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一個亮點。

但是也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實文件”這個循環圈。在促進民企民資發展方面,2005年和2010年都出臺了比較系統性的文件,社會上稱為“老36條”、“新36條”,而且各有關部門幾乎都出臺了配套文件,包括破除市場壁壘、在要素獲得方面享受公平對待等等2019年的28條和這次的31條出來后,許多部門也出臺了配套文件。各層級的文件加起來起碼有幾百條。但要是不跳出這個“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循環圈,過幾年還得出文件。

界面新聞:很多民營企業家認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的確,現在還是經常能在網絡上看到一些民營企業被刁難這樣的情況。如何通過法治建設來確保民營經濟發展的公平環境,給予民企更大的成長空間?

張文魁:2019年的民企28條,也專門講到法治環境建設和平等保護問題,特別是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合法財產等。

但是,很難脫離法治國家的建設進度,來談論民營企業的法治環境,這不是一個單獨關于民企的問題,而是一個體系性的法治國家建設問題。我們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就是市場化等改革還在進行中,還沒有完成。但我國建設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態度是明確的,下一步要優化營商環境,法治應該是一個核心內容。

總之,各類所有制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依賴于整個國家的法治水平,而不單是強調對民企的保護就可以解決的。

界面新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自今年5月以來持續負增長,政策端還需要出臺什么措施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張文魁:回顧一下過去的類似情形,有助于我們認清要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的經濟影響是比較明顯的,很多民企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停產半停產的民企很多。但國家出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到了2009年投資就快速反彈了。我當時去調研就發現,企業投資熱情攔都攔不住,民企也是這樣,很多民企都投資擴產,甚至去海外投資收購。我當時奉勸企業要理性一點,后來的事實也證明許多企業有些盲目樂觀,投資過多,導致幾年后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因此有了2016年的去產能去杠桿。但這反過來又表明,那個時候,企業對未來有很好的預期,對未來很樂觀,甚至到了盲目樂觀的程度。

但這次為什么不一樣?國家也在出臺了很多政策條文,財政也有刺激,貨幣也在放寬,而企業就是不往前沖,民企尤其如此。跟那個時候比,除了一些熱門賽道,現在有幾個民企去海外投資并購有多少民企在國內擴產這一方面與我國宏觀經濟增速下臺階有關,另一方面還是與民企對改革開放的預期有一定關系。

當然,一些行業確實存在管制不當的情況,這會影響民間投資。比如,有些行業比較熱門,資本比較看好,然后一哄而上,政府部門對此應該有正確認識,不能老是從供需匹配的角度,不能老是抱著防止產能過剩的思維,來設置各種管制措施。另外,一些行業到底是否關系安全和命脈,是否一定要讓國資控制,怎樣理解和維護安全,這些都需要研究。讓市場去發揮優勝劣汰和出清功能,政府少設置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間投資。

界面新聞: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11月8日發布《關于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將聚焦使用者付費項目,全部采取特許經營模式,合理把握重點領域,優先選擇民營企業參與。此舉對于民企作用有多大?

張文魁: PPP中的這三個P,分別是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但過去幾年里,第二個P,即private的成分越來越淡了。很多民營企業對PPP是回避的,政府對民企參與PPP也持謹慎態度。因為PPP項目雖然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和投資回報,但項目周期很長、資金投入很多,而且政府主導權很大,民企如果缺乏長期良好的預期,或者擔心政府改變收費和回購等方面的政策,民企會投資嗎?而政府也擔心民企沒有足夠的自有資金,依賴過度負債來參與PPP,如果靠貸款投入那為什么要讓民企“插一竿子”,所以就難以形成伙伴合作關系。

實際上,不光是PPP,過去幾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差不多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民企投資參與國企混改,但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話語權,而且拿不到多少分紅,那為什么要參與混改?如果國企貸款也不困難,并不缺乏資金,也沒有多大意愿讓民間資本進來。

因此,促進民間投資,PPP當然可以繼續推進,但更重要的是,有些領域可以讓民企單獨投資和運營,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數據服務、算力建設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是傳統基建還是新型基建,都應該破除市場壁壘,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只要監管到位,反壟斷政策嚴密,治理結構科學合理,民資可以單獨干。

界面新聞:您在《穩增長:中國經濟基本盤》一書中談到,如果能在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鴻溝”,就有利于民企做強做優做大。在糾正所有制歧視方面怎么做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張文魁:我在這本書中強調,除了在極少數特殊領域國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競爭應該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基本政策。構建企業發展政策,不能僅靠一些具體的政策條文,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應該建立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鴻溝”。

我國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在較大程度上,就是民營部門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這個市場競爭,不僅是國內市場競爭,也包括全球市場競爭。像華為就是一個典型的外向競爭企業。如果有一批外向競爭大企業崛起,并與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形成良好生態,從而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和生產率提升,就可以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使我國人均GDP從現在12000多美元邁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因此,我將這樣的企業稱為攀登經濟增長之梯的“踏板”。

可以說,我國已有一些民企成為了這樣的“踏板”,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企業。這些企業也有希望成為世界一流企業。中央已經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建設。一流企業需要一流企業家,而民營經濟的機制更有利于企業家精神的發揮。

界面新聞:最后,您對民營企業有什么寄語?

張文魁:要安全長跑。我國的經濟增長邏輯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企業應該認清這個邏輯變化。民企盡管現在面臨一些困難,并對未來缺乏良好預期,但如果能夠認清增長邏輯的變化,反而可以變得更加理性。在此基礎上,企業應該統籌自己的發展和安全,以實現安全長跑。

中國企業可以實現安全長跑。中國的經濟體量大約18萬億美元,未來幾年即使實際經濟增速在5%左右,甚至低于這個水平,每年的經濟增量也有1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的增量仍然可以給企業提供較大的發展空間,促進一些民企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相關專題:讓民企來說話!界面新聞2023民營企業大調研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阴县| 石景山区| 棋牌| 横峰县| 昌乐县| 英超| 怀远县| 兰坪| 扎兰屯市| 庐江县| 夏津县| 观塘区| 四子王旗| 和静县| 册亨县| 定日县| 珠海市| 长泰县| 安图县| 喀喇| 楚雄市| 来宾市| 政和县| 鹿泉市| 江川县| 文登市| 肥乡县| 江油市| 同江市| 西畴县| 永康市| 普定县| 巴林右旗| 腾冲县| 鸡泽县| 兴国县| 西盟| 桦甸市| 姚安县| 瑞昌市| 昆明市|